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1|回復: 1

[亲子社会教育] 小学教材错漏百出拒不收回?石家庄教育局改口召回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11-15 14: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1月13日,有微博大V网友爆料,石家庄一小学生教材错漏百出,该教材属于『石家庄桥西新教育国学晨诵读本』系列,供小学五年级学生使用,书名叫【我和诗词有个约】,为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由石家庄桥西区教育局主编。

我和诗词有个约

我和诗词有个约

我和诗词有个约

教育局主编的小学教材错漏百出

在我们的观念中,教育局主编的教材应当更严谨才对,但爆料图片显示,该网友轻易地从课本中找到了9处错误,包括『勾起』误为『钩子』、『途经』误为『途径』、『疮痍』误为『苍夷』、『蜡炬』误作『腊炬』、『藩镇』写『潘振』等等。这些错误,明显是拼音输入过失导致,只要稍加校对,就可以避免的。

小学教材错漏百出:勾起误成钩子

小学教材错漏百出:勾起误成钩子

小学教材错漏百出:蜡炬误腊炬

小学教材错漏百出:蜡炬误腊炬

小学教材错漏百出:途经变途径,满目疮痍变满目苍夷

小学教材错漏百出:途经变途径,满目疮痍变满目苍夷

这样的低级错误在小学生教材里出现实在是不应该。

教育局回应『小学教材错漏百出』

当然,人非圣贤,出错是情理之中,只要遵循纠错机制,尽职尽职,倒也可以理解,但令人结舌的是,石家庄教育局的回应充斥着官僚作风。

『小学教材错漏百出』曝光後,桥西区教育局回应称,该教材是区内某骨干老师编写(按:似乎是想说明教材权威性),虽有部分校对疏忽导致的错误,但也有部分网传错误属于争议用词。教育局将会组织师资力量全面校对教材,并将确定的错误反馈给采用该教材的学校,以便学生晨读时纠正。但教育局拒绝召回,理由是经费支出有限。

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事业,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前程,国家的未来,教育机构理应严谨,诚恳,但由教育局主编的教材尚且如此娱嬉,错漏百出,甚至出错了还要诸多藉口,拒绝负责,实在不应该。

有网友就义正辞严地批评:再穷都不能穷教育!即使不召回,但至少要停止使用吧,或者编写纠错附本!岂能误人子弟啊!

虽然出版物是有差错率标准的,但作为启蒙阶段学生的教材,错别字是不被允许的。

迫于舆论压力,该局随后改口,声称将全部回收,重新审定。

新教育国学晨诵读本来由

这样一本错漏百出的小学教材,究竟是怎么来的?

据桥西区教育局教研室介绍,【我和诗词有个约】『新教育国学晨诵读本』系列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是由政府注资,组织区内语文骨干教师编写的一套小学生诗词启蒙读本,编写的主旨是为区内小学阶段各所学校提供统一、规范的诗词教材,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小学和文学素养,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工程的落实。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5 18:24
现在的教育怎么了?一本晨读教材,教育局主编,却还能轻易地找到九处错别字,有错还不认,说是用词有争议而已!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4-23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石家庄小学国学教材错讹事件的学术观察

近日曝光的《我和诗词有个约》教材讹误事件,实为当代国学教育领域值得深思的典型案例。作为从事典籍校勘二十余年的研究者,笔者认为此事折射出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文本校雠之失
教材中"蜡炬"作"腊炬"、"藩镇"为"潘振"等九处讹误,皆属典型的"形近而讹"与"音近而讹"。考《说文解字》,"蜡"从虫昔声,本义为"蝇胆",与"腊"(祭名)判然有别;"藩镇"作为唐代军政制度专名,更不可随意更易。宋代朱熹校勘《四书》时强调"一字之证,博考群籍",今人编纂教材竟连基础的字词校核都未能尽责,实在有违乾嘉学派"无一字无来历"的治学传统。

二、制度规范之缺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教材差错率须低于万分之一,而该教材仅网友随手翻阅即发现九处错误,已远超法定标准。清代《四库全书》编纂时建立"分校官-复校官-总裁官"三级校勘体系,现代教材编纂反失此严谨。教育局所谓"争议用词"之说,恰如顾炎武批评的"强经以就我"的陋习,将明显讹误曲解为学术争议,实非治学之道。

三、文化传承之责
国学教育本为培本固元之举,朱熹《小学》序言强调"蒙养之始,必使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若以讹传讹的文本作为启蒙教材,不仅违背"慎始"的教育原则,更会造成"习非成是"的认知痼疾。北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今人编纂基础教材却如此轻率,令人扼腕。

建议教育部门:
1. 立即启动古籍校勘程序,邀请文献学专家参与审定
2. 建立"编者-校者-审者"三级责任制度
3. 将教材电子版先行公布,集思广益勘误
4. 参考《四库全书》校勘记体例,编撰勘误附册

昔人云:"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然尘垢可拂,心垢难除。教材讹误事小,治学态度事大。愿教育工作者能秉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审慎精神,方不负"为国育才"之重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