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81|回復: 0

[思維啟發] 国学传承·取何精华 去何糟粕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2-17 09: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国学传承·取何精华 去何糟粕

国学传承·取何精华 去何糟粕

江西德兴:百名幼儿穿古装诵经典 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幼儿园中区分园开展『幼儿诵读经典国学』活动,130多名幼儿身穿传统古装,在老师的指导下齐声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读物。新华社发

国学传承·取何精华 去何糟粕

国学传承·取何精华 去何糟粕

在吉林省长春市童学馆,小朋友在诵读国学经典。

走进山东省尼山圣源书院的课堂,国学讲师正在讲解由南宋朱熹编订的〖四书章句集注〗;相隔十几里的乡村儒学教室里,村民们正在学习作揖礼仪;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文系与历史系教授各自在〖诗经〗与〖史记〗中含英咀华。

国学是什么?也许在不同的场合,国学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如何传承国学?似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已成公理共识,但究竟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公众对国学传承的讨论从未间断。

讲什么,不讲什么

『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指一国故有之学,涵盖面很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道出了国学的本义。他认为,国学在当代社会应该传承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尤以儒家为重。当然,无论是『孝』还是『忠』,在当代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对象。

的确,在传统文化普及的课堂上,『孝』『礼』等德化教育一直是国学最突出的内容。然而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学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于江山看来,这样理解国学却显得太『狭隘』。

『道德礼仪教育只是国学最基础的层面,而国学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塑造民族精神和信仰。』于江山认为,国学必须作为重建当代国人精神世界的源流之学,不只是行为举止,在精神层面也应扎下根去。

不过,无论是『孝悌忠信』还是『源流之学』,这一具有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也并不为所有人认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就认为,国学的文字、审美和艺术价值,就比传统的三纲五常更有助于确立我们的民族性。

尽管『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在国学传承认知上的歧义之多,足见基础性共识的薄弱。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看来,这背后的直接缘由还是学术体系的不成熟所致。『当代国学的形态,受港台新儒家的影响很大,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新的想法、口号。但要说一个理论完备的体系,国内学界还尚未建立起来。』

要复古,还是要革新

『上游』理论界的不清晰,除了导致『下游』普及的众说纷纭,也让国学教化的方式变得莫衷一是。

以『读经教育』为例,『读经要从娃娃抓起』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引发唇枪舌剑,有人认为这是人文积淀,有人则斥为死记硬背。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趁着年轻记性好,多读些经典,最好能背诵一些蒙学读物与「四书」等,义理以后可以慢慢领悟。』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的话,代表了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即先熟记,再理解——类似于旧式私塾的讲法。对此,反对的声浪同样庞大。

『我们现在不是要培养封建时代的君子贵族,而是要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国民。旧式的培养方式,将不免与这个时代脱节。』于江山反驳道。

于江山这么讲自然有他的底气。早在六七年前,他在指导北京青年报举办的青少年国学培训班时,就意识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意义,体现在与当代实践的结合上。『我讲〖弟子规〗里的「吾与我,不分明」时,就设置了门外敲门、门里应答的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会,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在他看来,训练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比死背经文更有裨益。

如果说重文辞还是重实践,还只是在相对低层的普及领域的争论,那么,『国学是不是一门科目』,则涉及高校研究、学院建制等更高层面的分歧。

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国学院。作为国内第一个开设本科教育的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据梁涛介绍,人大国学院让讲文史哲的教授,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授课,尽量靠近传统教育的整体性。但本质上,这仍不是传统私塾『由小学入经学』的教授方式,更像是现代分科体系下的『拼盘』。

在既有的分科体制下,这样一种打通文史哲的『人大模式』更多是无奈下的权宜之计。尴尬的是,如此权宜也难免面临教学体系混乱、就业困难的窘境。对此,郭齐勇感同身受。在他看来,既然西方学科体系中,神学、古典学的研究都可独立于文史哲艺而并行不悖,那么设立『国学』学科既是合理的,也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走传统培养路数的『国学』科一旦设立,能否与当代社会接轨,将是未知数。

谁来搭台,谁来唱戏

除却讲堂里的国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浪潮还在更大的天地里席卷。近两个月以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公祭尧舜大典、文庙祭孔、邹城祭孟等『圣人祭拜』仪式就在各地相继展开。只是,在风风火火之余,这些极具仪式感的行为,难免让人想到一个常见的宣传标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在颜炳罡看来,这是本末倒置。『商业本身没有问题,但过度以商业为目的,可能会丢失我们心中的虔诚。』颜炳罡称,在大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当下,『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反而是更应该提倡的。

事实上,国学在早年的自发生长阶段,商业原本是重要的助力之一。只是发展到当下,被利益所裹挟的国学传播却呈现出许多怪现状。有的披传统文化之皮,倾销成功学;有的借国学之名,宣扬『怪力乱神』。在颜炳罡看来,国学的乱象,在于理性的知识分子放弃了责任与担当。『他们若不身体力行去民间传播国学,歪理邪说就必然乘虚而入。』

为此,由他担任执行院长的尼山圣源书院,几年来先后举办22期国学经典班,由高校学者牵头,以中小学教师为培训对象,努力让『真国学』层层深入,走向民间。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书院』这一民间机构的局限性。

『现在民办书院的门槛很低,没有一定的资质准入或登记制度,结果办得越来越滥。』在郭齐勇看来,为国学普及树立规范,提高门槛显然是必要的,但具体到实施层面,由谁来管,怎么管,却依然让人忧心。『就怕一管就死,不胜其管。』

对于规范,梁涛显得相对乐观一些。『商业化的加入,的确值得警惕。但国外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其中,完善的法制环境和成熟的商业运作规范才是关键。』

在梁涛眼中,和经济水平一样,民众的文化程度在水涨船高,也更能辨明良莠。『今后无论是搭台的,还是唱戏的,忽悠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谢丘申 發表於 2025-4-29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传承的现代性思辨:价值重构与方法论自觉》

国学传承在当代社会呈现多元形态,从幼儿诵读到学术研究,从乡村礼仪到高校课程,这种文化现象背后实则是传统与现代性的深刻对话。笔者以为,国学传承的核心命题不在于简单区分"精华"与"糟粕",而在于建立具有现代学术自觉的价值诠释体系。

国学作为"一国固有之学",其内涵具有历史层累性。从章太炎"国故"论到当代新儒家,国学概念经历了从考据学到价值论的范式转换。颜炳罡教授强调的"孝悌忠信"属于伦理价值层面,于江山所长关注的民族精神属于文化认同层面,李山教授重视的审美艺术则属于美学层面。这三个维度恰构成国学传承的立体框架:价值伦理是血脉,文化精神是筋骨,审美艺术是肌理。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导致文化传承的扁平化。

在方法论层面,我们需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原教旨主义的机械复古,如某些机构将作揖礼仪形式化操演,忽视礼制的精神内核;二是工具主义的功利解构,将国学简化为道德训条或商业噱头。朱熹编订《四书章句集注》的学术精神启示我们:真正的传承是创造性转化。王阳明"六经注我"的诠释学智慧,恰为现代国学传承提供方法论指引——经典的意义在于激发当代人的主体性思考。

具体到教育实践,幼儿诵读活动若止步于古装表演式的形式模仿,则难以培育文化自觉。有效的传承应建立"认知-理解-批判-创新"的四阶模式:通过文字训诂掌握经典本义(认知),通过历史语境理解思想脉络(理解),通过现代视角进行价值反思(批判),最终实现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如《弟子规》中"晨则省,昏则定"的孝亲规范,可转化为培养子女责任意识的生活教育,而非刻板的礼节程式。

衡量传承价值的尺度,应当看是否有助于构建"三个对话":与传统对话而不泥古,与现代对话而不媚俗,与世界对话而不失根。清华大学陈来教授提出"仁学本体论"的哲学建构,正是这种对话的典范。当我们读《史记》,既要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历史观,更要思考其"通古今之变"的现代启示;研习《诗经》,既要欣赏"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也要发掘其情感表达的人本价值。

国学传承的最高境界,是使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活水源头"。这需要学者走出书斋参与公共阐释,教育者超越记诵注重思维启迪,实践者避免形式主义追求精神实质。唯有如此,国学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民族复兴的文化土壤,而非博物馆里的陈列标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