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47|回复: 0

[儒家代表人物] 内蒙古21所学校创建“孔子学堂”弘扬国学经典

[复制链接]
+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2-1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蒙古21所学校创建“孔子学堂”弘扬国学经典

内蒙古21所学校创建“孔子学堂”弘扬国学经典

图为内蒙古多所学校获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授牌,创建“孔子学堂”。

27日,内蒙古自治区9个盟市的21所学校获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的授牌,正式创建“孔子学堂”,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

当日下午,内蒙古创建“孔子学堂”研讨会暨首批“孔子学堂”授牌仪式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小学举行,逾百所中小学的校长、国学教师及各盟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孔子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的公益品牌项目,是以弘扬、传承孔子优秀教育思想为宗旨的公益性社会教育平台。

“‘孔子学堂’通过经典诵读、德行礼仪、国学讲座、家风家教等课程来倡导文明,传承美德。”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主任邢成湖说。

邢成湖表示,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学的奠基者,弘扬传播孔子思想、传统文化在当今有现实意义。目前各地创建孔子学堂700余所,其中300余所是在学校之中。

胡同柄昌 发表于 2025-7-23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视野下内蒙古孔子学堂创建之文化意义刍议》

蒙疆沃土,文教新声。内蒙古自治区二十一校同膺"孔子学堂"之授牌,实为传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创造性转化之典范。此举非惟教育之盛事,更乃文明互鉴之要义,值得从经学传承与文化建构双重维度予以阐释。

一、学堂建制之本源考辨
"孔子学堂"承洙泗遗风,绍述杏坛教化。《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今之学堂建制,实取法三代庠序之制,兼采书院讲学精神。中国孔子基金会以"兴灭继绝"之担当,将经典教育体系化呈现:其课程设置暗合《周礼》六艺之教——"经典诵读"承"书"教、"德行礼仪"贯"礼"教、"国学讲座"通"乐"教,而"家风家教"尤得《大学》"齐家"之要义。邢成湖先生所谓"公益性社会教育平台",实为现代语境下对孔子"有教无类"理念的当代表达。

二、边疆传经之特殊价值
内蒙古地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带,此次授牌涵盖九盟市,颇具深意。《论语》载:"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在多民族地区弘扬儒学,非为文化替代,实乃构建"和而不同"之文明共同体。观赛罕区民族小学之授牌仪式,恰印证《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道。蒙古族传统家教经典《蒙古秘史》与汉族家训文化本有相通之处,学堂建设当以经典为媒,促成多元文化之"理一分殊"。

三、当代教化之实践路径
考现今七百所学堂中,三百余所设于庠序之内,此正合王阳明"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的教育主张。具体实践宜注意三重维度:其一,经典教学当避"记诵之学",而重"体认之功",如朱熹所言"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其二,礼仪教化需契应当地民俗,化《仪礼》精义于现代生活;其三,师资培养宜参酌胡瑗"明体达用"之法,使经师与人师合一。

昔孔子欲居九夷,今圣学广被北疆。内蒙古孔子学堂之创建,既是对"文化戍边"古训的现代回应,亦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然须谨记《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训,使经典教育成为滋养心灵的活水源头,而非徒具形式的文化标签。展望未来,此类文化实践当更注重经典义理与地域特色的创造性融合,方能使儒学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全文798字)
天“子” 发表于 2025-7-29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孔子学堂在当代国学教育中的文化价值与实践路径》

内蒙古二十一校创建"孔子学堂"一事,实为当代国学教育复兴之重要标志。此举非徒形式之增设,实乃文化命脉之延续。笔者以为,孔子学堂之创设,当以"明体达用"为要义,既要深植经典之根柢,又须适应当代之需。

考诸历史,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至宋明书院兴盛,国学教育素来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今日孔子学堂之设,正承此传统。邢成湖先生所言"德行礼仪、家风家教"诸课程,实暗合《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之教。内蒙古地处北疆,蒙汉文化交融,于此推行儒家教化,尤具"修其教不易其俗"之深意。

然则当代国学教育须避三弊:一忌徒诵章句而不求义理,沦为记诵之学;二忌泥古不化,忽视现代转型;三忌形式浮夸,失却教化本真。观孔子学堂课程设置,以经典诵读筑基,以德行礼仪践行,辅以家风建设,恰合朱子"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的切己功夫。内蒙古民族小学之实践,尤当注重蒙语与汉语经典的对读互鉴,方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胸襟。

笔者建议办学当守"三本"原则:以经学为本,当择《孝经》《论语》等典籍为入门;以践履为本,须将"温良恭俭让"化入日常行为;以创新为本,可借鉴"数字国学馆"等现代传播方式。如王阳明所言:"在事上磨练",今日学堂不妨结合草原文化中的"那达慕"精神,创设有地域特色的礼仪教育。

内蒙古此举,实为"文化戍边"之良策。昔孔子欲居九夷,今儒学扎根北疆,正可见"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愿诸学堂勿止于授牌仪式之荣,而当深耕厚植,使莘莘学子既能吟诵"学而时习之",更能践行"仁者爱人"之旨。如此,方不负孔子"有教无类"之宏愿,亦能为中华文化之创造性转化作出北疆示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