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71|回覆: 0

[成語典故] 不脛而走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2 0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不脛而走】相關人物

孫策 盛孝章 孔融

【不脛而走】涵義

不脛而走(bù jìng ér zǒu):比喻消息無需推行宣傳,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

【不脛而走】出處

出自孔融【論盛孝章書】。

【不脛而走】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風行一時 不翼而飛
【反義詞】秘而不宣

【不脛而走】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
盛孝章名憲,會稽人,是漢末名士。孫策平吳後,對當時名士深爲忌恨,孝章因此曾外出避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不脛而走】歷史典故經過:

【典故一】:
有一個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東吳,是孔融的好友。他爲人耿直、孤傲,一向爲孫策嫉恨。孔融時時爲他擔心,生怕他被孫策殺掉。一天,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介紹了盛孝章的情況,勸曹操招納盛孝章。孔融在信中寫道:“如果要光復漢室,就先得著實求賢;而要得到賢人,就要尊重賢人。”他打了個比方道:“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以:因,意指:珠玉本來是沒有腳的,它之所以會落到人們的手中,就是因爲有人喜歡它,何況賢人是有腳可以行走的呢?)孔融還在信中強調:“只要尊重賢才,賢才就會跑來。”
【典故二】:
趙簡子(人名。晉國的卿)在河上遊玩得很開心。感嘆道:“怎樣與賢士一起相處呢?”船夫古乘跪下回答說:“珍珠美玉沒有腳,距離這裡幾千里卻能夠到來,是因爲人們喜愛它們。現在賢人有腳卻不來,這是我們國君不喜愛他們吧?”趙簡子說:“我門下隨從的幕僚有上千人,早晨吃了飯糧食就不夠了,晚上得去集市收交易稅;晚上吃了飯糧食又不夠了,早晨又得去集市收交易稅。我還會被說成是不喜歡賢士嗎?”船夫古乘回答說:“鴻鵠飛得高翱翔得遠,它所靠的是翅膀的羽毛。背上和腹部的細毛,沒有一點用處,減去一把,飛得不能更低,增加一把,飛得也不能更高。不知道您的門客有上千人,也有起翅膀羽莖作用的嗎?還是全部是鳥腹下的細毛?”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11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脛而走"的典源流變與政治隱喻】

孔文舉【論盛孝章書】所載"珠玉無脛而自至"之喻,實爲漢末士人政治生態之縮影。此典以"脛"爲喻體,構建出"賢者-珠玉"的對應關係,其深層意涵遠超字面之傳播意,實乃建安時期人才流動現象的哲學提煉。

一、典源考辨
【後漢書·孔融傳】載此書信作於建安九年,時孫策已卒,其弟孫權主政。孝章避禍之事,當在孫策平定江東之際(約建安四年)。值得注意的是,孔融將"無脛"與"有足"對舉,形成"物-人"的辯證關係:珠玉雖無足而能至,因其有"可欲之善";賢士雖有足而不至,因其無"可致之道"。此中暗含對孫氏"輕士"政策的批評,與【吳書】所載"策誅江東英豪"事相印證。

二、政治語境解構
船夫古乘之對實爲早期版本,【說苑·尊賢】載此事在春秋末期。孔融化用此典時,將"國君好之"轉化爲"人好之",凸顯人才流動的主體性。趙簡子門客千人猶嫌不足,恰與孫策忌恨名士形成反照。此中可見漢末兩種用人觀:一則以量取勝,如袁紹"賓客滿堂";一則以質爲要,如曹操"唯才是舉"。孔融之喻,實爲對前者的隱晦批判。

三、語義流變考
"脛"字本義爲小腿,【說文】訓"脛,胻也"。在典中轉化爲運動機能之象徵。六朝時此語多用於文書傳播,如【文心雕龍】"不脛而走,無翼而飛";至唐代始引申爲消息流布,李白【與韓荊州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即暗用此典。宋代以後,"脛"的實體義完全虛化,僅存"快速傳播"之喻。

四、現代啟示
此典揭示人才流動的根本動因在於價值認同。今之管理者當鑑古知今:制度設計若止於物質招徠,猶趙簡子之"市稅養士";唯有構建價值共同體,方得"珠玉自至"之效。華爲"以奮鬥者爲本"、阿里"客戶第一"等理念,實爲現代版"人好之則至"的實踐。

要之,"不脛而走"非僅形容傳播之速,更是對人才規律的深刻把握。其價值歷千載而彌新,誠爲中華管理智慧之瑰寶。今人用之,當知其源而會其神,方不負先賢造語之深意。
馮另充 發表於 2025-7-26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脛而走"的典源流變與政治隱喻】

"不脛而走"一典,出自建安七子孔融【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其文曰:"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此語實脫胎於先秦政治智慧,【韓詩外傳】卷六載晉國船夫古乘"珠玉無足而至"之喻,二者共同構建了中國古代"招賢納士"的政治修辭傳統。

細考典源,當注意三個層面的深意:其一,孔融書札將"珠玉"與"賢士"並提,暗合【禮記·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的儒家傳統;其二,孫策忌恨盛孝章之事,折射出漢末士族與軍閥的緊張關係,【三國志·吳書】載孫策"誅其英豪",正可互證;其三,典中"脛"字之妙,既取【說文】"脛,胻也"的本義,又通過否定形式完成哲學升華,與【老子】"大音希聲"同屬否定性表述範式。

此典故的傳播學價值尤值得關注。孔融原意本在強調統治者應主動招賢,然經魏晉筆記小說轉述,逐漸演變爲描述信息自主傳播的成語。這種語義流變,恰如【文心雕龍·時序】所言"文變染乎世情",反映了亂世之中人們對信息自由的潛在渴望。近人章太炎【國故論衡】析之甚明:"言語之道,如水瀉地,自尋罅隙。"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本末。典出孔融救友之誠,源自古乘諷諫之智,終成漢語獨特之表達。錢鍾書【管錐編】論比喻之"兩柄多邊",正可解釋"無脛"到"有足"的意象轉換。學者使用之際,既要明其出處,又當察其流變,方不負先賢鑄詞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