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9|回覆: 0

[儒家文化] 父母給我們身命,而老師給我們的是慧命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8-15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59083b1e9d3b99cf52fc2263094a9ff.jpg

講完婚姻之禮,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古代的尊師之禮。我們知道中華文化能夠承傳,靠的是孝道和師道,所以中國古人對於『尊師重道』特別地重視,這在古禮中也有一些表示。

比如說男子二十歲的時候,行冠禮,說明他成人了。同學朋友要送給他一個字,從此以後他的祖父母、叔叔伯伯、同學朋友都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不能再稱他的名了。他到皇帝那裡去做官,皇帝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只有他的父母可以一生稱他的名,此外就是老師,可以一生稱他的名。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老師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給我們的是身命,而老師給我們的是慧命,所以對老師特別地恭敬。

在喪禮之中,父母過世要守喪三年。守喪三年,是爲了報答父母三年的、不免於懷的養育之恩。老師過世呢?也要『守心喪』三年。也就是說你不用穿孝服,但是要從內心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心,常常回憶老師的教誨,不敢忘記老師的恩德。皇帝是一國之尊,他在接見群臣的時候,都是以君臣之禮來接見,但是他在接見老師的時候,就不能夠以君臣之禮而是要以主賓之禮來接見。一個站在東面,一個站在西面。這就是提醒皇帝,雖然貴爲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師永遠是老師,他不是臣子。做皇帝的都能夠這樣尊師重道,所以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才興起了尊師重道的風氣。

可見中國古代的尊師之禮也是非常地隆重。爲什麼要辦得這麼隆重呢?這都是教育!通過這些禮儀,表達出內心的恭敬。古人帶著孩子去拜見老師的時候,都是要帶一些禮物,表示對老師的恭敬,不是說要去賄賂老師,多照顧照顧我的孩子。

到了老師那裡,先向孔子像行禮,父親帶著孩子行最重禮,當時的最重禮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禮(現在的最重禮是三鞠躬禮),這個還不算,然後又請老師上座,老師坐下之後,父親帶著孩子對老師行最重禮。我們想一想,老師坐在上面是什麼感受啊?那一定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爲什麼呢?因爲你看人家的父母對自己這樣地尊重,這樣地信任,把這個孩子就託付給自己。那怎麼能夠不把這個孩子教好呢?他一定是盡心盡力,負責任地把這個孩子給教育好,生怕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夠。

古人通過這一個禮表演給孩子看,就是說這個孩子一生中最尊重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結果他們對老師都如此地尊敬,他對老師的教誨怎麼敢不聽從呢?所以老師和家長一配合,這個孩子很容易受教。老師教孩子什麼呢?老師教孩子要孝敬父母,這樣的話,這個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

我們現在對老師沒有尊重之心,甚至老師把這個孩子多說了幾句,說得重一點,父母還不理解,這個孩子回去告訴家長,家長就去找校長,校長再去找老師。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最後的結果是這個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老師也不敢給他指正過來。爲什麼不敢呢?

第一,如果學生接受不了,心裡會怨恨;第二他還會告訴家長,家長關係又很廣,還要去找校長,校長對老師批評指責,甚至還給上新聞曝光,說老師對孩子怎麼樣不好,誰還會討這個沒趣呢?所以,學生沒有辦法教了!學生來到學校是爲了混文憑,老師教導學生是爲了掙工資,兩個都是互相糊弄,所以『師不師』,學生也不學生了。

這些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去學習西方的這些所謂的平等。老師和學生怎麼能夠平等呢?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但是在具體的事項上,表現是不平等的。這就是告訴我們,古聖先王都是以尊師重道來傳承中華文化,孝道如果沒有了,師道也就不復存在了。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陸油 發表於 2025-7-23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師道與孝道並重論】

中國傳統禮制中,師道與孝道實乃一體之兩面。父母生我身命,師長啟我慧命,二者皆爲人生根本。【禮記·學記】云:"師嚴然後道尊",此中深意,非僅表面禮數,實乃文明傳承之樞機。

古代冠禮之制,蘊藏深意。男子二十而冠,眾人稱字,唯父母師長可直呼其名,此非特權,實爲倫理定位。【白虎通義】釋此制曰:"師弟子之道,父子之道也。"師長直呼其名之權,象徵著教育過程中必要的威嚴與親近的統一,猶如父母之教。

心喪之制尤見精微。【禮記·檀弓】載:"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此制不重外在服飾,而重心誌哀慕,較之孝服更具精神高度。程頤解此曰:"師者,所以覺人之暗,正人之邪,然後明且正。"心喪實爲對慧命之恩的精神回應。

帝王尊師之禮更具深意。【大戴禮記】記載天子"事三老五更於太學",執醬而饋,執爵而酳,此非虛文,實爲政教合一之體現。康熙帝在【庭訓格言】中自述:"朕八歲登極,即知黽勉學問,彼時教我句讀者,有張、林二內侍,俱系明時多讀書人,其教書惟以經書爲要。"帝王尚如此,況常人乎?

拜師之禮的深層意義在於建立教育權威。王陽明【訓蒙大意】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倫。"當父母向師長行大禮時,實則是將倫理教育的權威鄭重託付。這種權威的建立,不是壓制,而是爲學童樹立求知的敬畏之心。現代教育困境,部分正源於此權威的失落。

當代教育可從此古禮中汲取三點智慧:其一,重建師道尊嚴不在於形式復古,而在於對知識傳承的敬畏;其二,家長與教師的合作關係,需要相互尊重的儀式感;其三,教育權威的建立,需要社會共識與文化支持。司馬光【居家雜儀】所言"凡爲家長,必謹守禮法",此精神仍具現代意義。

古禮之精神,非爲束縛,實爲建立文明傳承的秩序。師道與孝道,猶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今日重提師道尊嚴,非爲復古,實爲在現代化進程中,找回教育應有的精神高度。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7-26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師道與慧命傳承】

中國傳統禮制中,師道與孝道並重,實爲文明傳承之兩大支柱。【禮記·學記】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此中深意,正與帖中所言"父母給身命,老師給慧命"相呼應。今就尊師之禮的文化內涵,略陳管見。

一、名諱之禮見師道尊嚴
古人命名制度中,師者直呼弟子之名,與父母同權,此非僭越,實爲教育所需。【儀禮·士冠禮】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唯師長可稱名,既體現"師者如父"的倫理定位,更暗合教育本質——師長鬚直指弟子本真,方能對症施教。程頤謂:"師道立則善人多",正是此理。

二、心喪之制顯教化本源
【禮記·檀弓】詳載心喪之儀:"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此制較之父母之喪,雖減其文而存其質,蓋因師者所傳者道,非血親之私。朱熹釋曰:"師者,所以覺人之暗,正人之邪,而後明德止於至善。"心喪之禮,實爲對文明薪火相傳的集體感恩。

三、帝王尊師見政教相維
【白虎通義】載:"王者不臣師者,尊先王之道也。"漢代明帝赴桓榮府執經問難,宋代真宗爲楊億設硯,皆體現"道統高於政統"的政治智慧。陸九淵言:"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師者所授正是此等天地胸懷,故帝王亦當執弟子禮。

四、拜師儀式含教育機杼
【朱子家禮】所載拜師儀式,實爲情境教學之典範。家長之禮敬,非爲私托,乃向社會宣示教育之公器性質。王陽明【訓蒙大意】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儀式莊重而不失溫情,恰合教育心理學之要義。

今人論教育,常囿於知識傳授之淺層。觀古禮可知,師道之重,重在"以文化人"的慧命相續。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此四維,正是師者賦予弟子之真慧命。當今教育之困,部分源於師道尊嚴的式微。重建尊師文化,非復舊制,當取其重道內核,融入現代教育體系,使身命與慧命和合共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