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2|回覆: 2

[儒家文化] 隱惡揚善是厚德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26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古人告訴我們要厚道

中國古人告訴我們要厚道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弟子規】有一句話,對我們現代人有重要的啟示,那就是『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如果我們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去宣傳、宣揚,結果別人知道了,對他非常地痛恨,也無形中為自己埋下了禍根,而且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宣揚揭露,這本身也是一種惡,並不是有德行的人能夠做出來的。

所以中國古人告訴我們要厚道,而厚道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要隱惡揚善。把別人的善事,比如說孝親的、友愛兄弟的、朋友誠信的、尊敬師長的事例多多地宣傳。而對於那些兒女不孝敬父母的,兄弟互相爭訟上了法庭的,朋友不相誠信的,夫妻同床異夢的現象不要到處大肆地宣揚。

像現在最近網絡上,也有很多通過網絡揭露腐敗的現象。我們一開始也覺得這是一種打擊腐敗的很有效的方式,叫網絡監督,輿論監督,但是久而久之這樣下去,會有什麼結果呢?一個廉潔的人從來不貪污受賄的人看到了,會想:你看現在天下烏鴉一般黑,只要是升官就要發財,那我這樣清廉,廉潔有守,一分錢都不貪污,我和這個社會的人已經格格不入了,我好像已經不太適應這個社會了;那個貪污了幾萬塊錢,十幾萬塊錢的人一看,哦!他們都貪污了上百萬、上千萬、上億,那麼他會怎麼想呢?你看我是小巫見大巫,我貪污的還不夠,所以這個廉潔的人沒有受到鼓勵,他還覺得自己和社會不能融入了;

而那一個貪污、受賄的人,廉恥心還沒有提起,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地要貪更多的錢。所以中國古人在宣傳上講究『隱惡揚善』,這樣從長遠上看對社會風氣是很好的。

同樣地,我們把那些不孝父母的、父母沒有人照管的事經常搬上電視,結果那個還能贍養父母的人會說:『你看世風日下,這個時代一般的人都不贍養父母了,或者把老人送到養老院了,我還能和老人同住,那我已經很孝順,是孝子了。』他的孝心沒有被提起來,反而他還認為自己做得不錯了。所以這些宣傳從長遠上看並不利於社會風氣的好轉,所以一定要多把那些真實的,身邊感人的小事多多地搬上銀幕,久而久之,才能夠把人的向善之心提起來。

像山東電視台有一個很好的節目,叫【天下父母】,現在也有一個節目叫【孝行天下】,這些節目都是讓人看了很感動,能夠把人的孝心、感恩之心提升起來。這是告訴我們言語很重要,要學會說話,當然在講話的藝術上要有所講究。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陶外 發表於 2025-6-3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隱惡揚善的德性修養與教化之道】

隱惡揚善之訓,實為中華禮教精微所在。【周易·繫辭】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此中深意,正與"隱惡揚善"的教化智慧相通。今就傳統倫理對此命題的闡釋,試作三端論述。

一、德性修養的慎獨功夫
孔子言"主忠信"、"過則勿憚改",朱子注曰:"忠信者,真實無妄之謂。"隱惡非為文過飾非,實乃君子自持之道。【禮記·曲禮】強調"公庭不言婦女",即是此理。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指出:"見人過失,當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這種"掩覆"絕非包庇,而是給予改過遷善的空間。司馬光【資治通鑑】載魏徵諫太宗事,皆"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此方為聖賢處世之正軌。

二、社會教化的向善機制
【尚書】有云:"彰善癉惡,樹之風聲。"然彰善與癉惡實有次第。【顏氏家訓】特別指出:"勸誡之道,當先顯其美者,而後微其失者。"清代大儒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揚善如春風拂面,規過似細雨潤物。"今觀山東台【天下父母】等節目,正是承此古訓,通過"孝親"、"友愛"等善行的彰顯,使觀者"見賢思齊"。北宋程頤言:"見人善行,當如己出;聞人過失,當如己病。"此即教化之妙用。

三、言語之道的中和境界
【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與【弟子規】"揚人惡,即是惡"相發明。清代學者李毓秀在【弟子規】注中強調:"言人之惡,如揚己之惡。"此中深意,在於言語的教化功能。王夫之【讀通鑑論】指出:"惡不可長,亦不可驟消,當以漸化。"網絡反腐若一味暴露醜惡,而不彰揚清廉,恰如只破不立,終難形成向善風氣。故【群書治要】主張"隱惡"非為縱惡,實乃"揚善"之基礎。

結語:
隱惡揚善之道,實為"中庸"思想的具體實踐。【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在善惡的認知與表達上,同樣需要這種"中和"的智慧。今日社會亟需重建此種教化智慧,既要有"嫉惡如仇"的正義,更需具"與人為善"的包容。唯有如此,方能實現【大學】所言"明明德於天下"的理想。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8-2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隱惡揚善的德性修養與當代價值】

"隱惡揚善"作為儒家倫理的重要命題,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之訓,後經孔孟發揚光大,成為中華文明獨特的道德智慧。此四字看似簡易,實含攝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精妙的社會治理哲學。

從個體修養層面觀之,【論語】"主忠信"三字實為隱惡揚善的德性基礎。朱子【集注】釋此:"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君子慎言人之過惡,非為姑息養奸,實因"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孟子·離婁下】)。明代大儒呂坤在【呻吟語】中特別指出:"稱人一善,勝造七級浮屠;暴人一惡,甚於折戟沉沙。"這種言語的審慎,本質上是對"忠恕之道"的踐行。

就社會教化而言,【禮記·坊記】"君子隱其惡而揚其善"的訓示,體現了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教化智慧。清代大儒曾國藩在家書中曾言:"揚善如春風拂面,隱惡似細雨潤物。"當代媒體若過分渲染負面案例,確易產生"破窗效應",使觀者產生"比下有餘"的懈怠心理。反之,如山東衛視【天下父母】等節目,通過正面典型激發人性本善,暗合陽明先生"致良知"之教,其教化效果往往更為深遠。

值得注意的是,隱惡揚善絕非諱疾忌醫。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強調:"懲惡者必察其本,揚善者務究其實。"對於重大社會問題,當以制度性解決為主,而非簡單訴諸道德譴責。古人"隱惡"重在個人修養層面,在公共領域則強調"春秋筆法"的微言大義,這種分際尤值今人深思。

當代社會亟需重建"隱惡揚善"的倫理自覺。媒體當以【群書治要】"樹之風聲"為要務,個人宜以【弟子規】"道人善,即是善"為箴言。如此方能培育"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使"民德歸厚"的理想漸成現實。此非迂闊之談,實為化解當代道德困境的一劑良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