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7|回覆: 0

[儒家文化]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23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與朋友相交往,你言語做事都很守信,才能夠受到朋友的信賴

與朋友相交往,你言語做事都很守信,才能夠受到朋友的信賴

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個我們講得也比較多了,在這裏我們再舉幾個例子。漢代的張劭和範式是朋友,他們同在太學讀書,感情很好,讀書完了之後,各自拜別,要回自己的家鄉,他們就約定在兩年後的今天,範式要去拜訪張劭。

兩年之後,張劭就對母親說:『今天我有一個朋友範式要來拜訪我,要多準備一些飯菜來招待。』這位母親就說:『那是兩年前的約定,而且我們的兩家,相隔千裏之遙,他會不會來啊?』張劭就說:『我這個朋友,非常誠信,他一定會來的。』母親看他說得這麼肯定,就準備好飯菜,後來範式果然來到了。他們兩個朋友之間這樣地講求信用,感情也會越來越深,交情也會越來越好。像我們古人這種誠信的故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比如春秋戰國的季札,季札是吳國的公子,他要去出使魯國,在途中路過徐國。徐國國君就宴請他,招待他,在吃飯的過程中,徐國國君的眼睛就盯着他身上的配劍看,配劍是出使別國的信物。古人說:『視思明,聽思聰。』季札一看,就明白徐國國君的心意了,他心裏想:『等我完成了出使任務從魯國再返回來,路過徐國的途中,我就把這劍贈送給徐國的國君。』他這樣想了一下然後就去出使魯國了,在完成出使任務回來的路上,又路過徐國,才知道徐國的國君已經過世了。但是,季札仍然信守承諾,來到徐國國君的墓前,把劍就掛在他墓前的樹上。

他隨從的人員看了就感覺到很奇怪,說:『公子啊,這句話您沒有說出來,又沒有答應要把這個劍贈送給徐國的國君,你又何必如此呢?再說,即使你答應過他了,他現在都已經過世了,你又何必這樣做呢?』季札回答:『雖然徐國的國君過世了,但是我心已經許諾了,我不能夠違背自己的心意。』於是堅持把這劍掛在了樹上,送給徐國的國君。

中國古人的這種誠信確實不僅僅是對自己說出來的言語信守承諾,就是連自己心裏許下的諾言,沒有說出來的,別人不知道的,他都能夠信守承諾,信都達到了這種程度。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與朋友相交往,你言語做事都很守信,才能夠受到朋友的信賴,在社會上處事待人接物才會事事順利。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天道無情 發表於 2025-5-31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深層文化意蘊】

子夏所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實為儒家倫理體系中「信」德的具體實踐。本文擬從經學詮釋與歷史案例兩個維度,剖析此語所蘊含的文化精髓。

一、經學語境中的「信」德建構
在【論語·學而】篇的完整語境中,子夏將事親之「孝」、事君之「忠」與交友之「信」並置,構成儒家「五倫」關係的核心要素。值得注意的是,此處「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的判語,揭示出儒家將道德實踐置於知識學習之上的價值取向。鄭玄注【論語】時特別指出:「言人能此三事,雖未多學,其行已過於學矣。」這種將信用實踐視為最高學問的觀點,正是先秦儒家「知行合一」思想的體現。

二、歷史案例的倫理分析
範式與張劭的「雞黍之約」,實為漢代「重然諾」風氣的典型。【後漢書·獨行列傳】記載此事時,特別強調「式忽夢見元伯玄冕垂纓」,暗示守約行為已超越世俗層面,達到「通於神明」的境界。而季札掛劍的典故更耐人尋味,【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此事時,特意描寫「徐君已死」與「心已許之」的矛盾,凸顯出儒家「慎獨」功夫——即使無人監督,仍須堅守內心承諾。這種「不欺暗室」的誠信境界,恰如【中庸】所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三、當代啟示
在契約精神普遍弱化的現代社會,古人的信用實踐尤具鏡鑒意義。程頤在【伊川易傳】中闡釋:「人之所助者信也。」信用不僅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更是社會運行的基石。考察今日社會種種失信現象,其根源正在於將承諾工具化、功利化,與古人「一諾千金」的精神背道而馳。

結語: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絕非簡單的處世格言,而是貫通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倫理原則。從經學詮釋到歷史實踐,儒家始終將「信」視為立身處世的根本。在重建社會信任體系的今天,重溫這些穿越時空的智慧,無疑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全文798字)
清風 發表於 2025-6-21 15: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深層倫理意蘊】

子夏所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實為儒家五倫思想之精要呈現。此語非僅止於人際交往之表層規範,實乃貫通「誠」之本體論與「信」之實踐論的道德體系。今試從經學義理與歷史實證二途,闡發其微旨。

一、信德在五倫關係中的結構性定位
【白虎通義】釋「朋友有信」為「交接之道」,其特殊性在於既非血緣紐帶(如父子),亦非制度性聯結(如君臣),而純然建立在道德自律基礎上。張劭與範式「千裏赴約」之事,恰印證【禮記·曲禮】「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的倫理選擇。值得注意的是,範式履約時正值東漢「舉秀才不知書」的浮華世風,此般踐諾恰構成對時代風氣的精神反撥。

二、心諾與言諾的倫理等值性
季札掛劍之事,深具【春秋】「微言大義」之特質。【穀梁傳】謂「言而不信,何以為言」,而季札所踐履者,乃「未形之言」的信用。此與【孟子·離婁】「有諸己之謂信」形成互文,揭示儒家「慎獨」功夫的極致表現——徐君墓前之劍,實為心性之鏡,照見道德主體對內在承諾的絕對忠誠。

三、信德的現代性轉化
在契約社會語境下,傳統「朋友有信」的倫理要求,實可轉化為現代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之文化根基。張劭之母「千裏之遙」的疑問,恰似現代人對遠距離信用關係的疑慮,而範式之履約則預示了跨時空信用維護的可能性。季札「心已許之」的堅持,更為網絡時代的虛擬承諾提供古典參照。

【周易·繫辭】言「人之所助者,信也」,信德實為貫通古今的普世價值。今日重提「言而有信」,非為泥古,乃在喚醒蟄伏於民族集體記憶中的倫理基因,使鋼筋鐵骨的現代文明,得植根於誠信道德的厚土之中。此非獨交友之道,實為立國之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未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