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8|回覆: 0

[儒家文化] 心是修身的根本,德行是事業的基礎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3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九德咸事,俊乂在官。使九德之人皆用事,則俊德治能之士並在官也。百僚師師,百工惟時,僚工,皆官也。師師,相師法也。百官皆是,言政無非也。庶績其凝。凝,成也,言百事功皆成也。無教逸欲有邦,不爲逸豫貪慾之教,是有國者之常也。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兢兢,戒慎。業業,危懼。戒懼萬事微也。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曠,空也。位非其人爲空官。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也。政事懋哉。』言無非天意者,故人君居天官,聽政治事,不可以不自勉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九德咸事,俊乂在官。使九德之人皆用事,則俊德治能之士並在官也。

『俊乂』,孔穎達疏:『乂訓爲治。馬、王、鄭皆云:「才德過千人爲俊,百人爲乂。」』 『乂』,可以解釋爲治。讓具備九德之人都執政用事,那麼賢能的人都處在官位。根據馬融等的註解,認爲才德過千人爲俊,過百人爲乂。凡是才德過人的人,稱爲『俊乂』。

百僚師師,百工惟時僚工,皆官也。師師,相師法也。百官皆是,言政無非也。庶績其凝。凝,成也,言百事功皆成也。

時,是,正確的意思。庶,各種功績。凝,成就。百官之間相互師法,都正確無誤。僚、工,都是官的意思。師師,相互師法的意思。那麼,各種功績都能成就。

無教逸欲有邦不爲逸豫貪慾之教,是有國者之常也。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兢兢,戒慎。業業,危懼。戒懼萬事微也。

一日二日,等於日日的意思。幾,孔安國傳:『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微』,也可以說是萬端。對天子而言,不要教導人放縱慾望,這是保有邦國的常道。不要做出耽著安樂、貪圖享受的行爲,這是有國者的常道。兢兢,警戒謹慎。業業,恐懼不安。要時時日日地保持戒慎恐懼的狀態,在一日二日之間,時間雖然很短,但事幾之來則有萬端。

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曠,空也。位非其人爲空官。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也。政事懋哉。言無非天意者,故人君居天官,聽政治事,不可以不自勉也。

庶官,各種官職。懋,勉的意思。不要任用不稱職的官員,天賦予的職事由人來代它完成。曠,空的意思。官位被不合適的人占據,叫做『空官』。人代替上天來治理,不可以私自將上天賦予的官位讓給那些沒有才德的人,應該勤勉於政事啊。說的是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所以人君處在天官之位,聽政理事,不可不勉勵自己。

這是告訴人們,作爲最高領導者,要戒慎恐懼,不能貪圖享樂,還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也就是要做好修身和任人這兩件事。

這段內容和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的內容可以互相參考學習。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臣聞』,我聽說。『求木之長者』,臣子聽說過這樣一個道理,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必固其根本』,必定要鞏固它的根基,樹根扎得又深又廣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菜根譚】中說:『心者,修身之根也,未有根不植而枝繁葉茂者。』心是修身的根本,根沒有紮好,怎麼可能枝繁葉茂?德者,事業之基也,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德行是事業的基礎,就像蓋房子打地基一樣,地基不牢固,高樓大廈很難堅固持久。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希望河流能流到很遠的地方。『浚』,挖深、疏通。必須能夠疏通,加深水源,這樣河流自然能夠流得更長、更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想要國家長治久安,一定要積累德義。君王的行爲都符合德義,愛民如子,並且起到『君親師』的作用,人民就會對君王感恩圖報、對君主效忠。這是強調,治理一個國家並且要長治久安,不是靠軍事的威勢,也不是靠嚴刑峻法,而是靠積累德義,也就是『國無德不興』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水源不深,而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樹根都不牢固,而要求樹長得高大。『德不厚而思國之安』,德行不深厚,而想要國家長治久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即使臣是下等的愚鈍之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況於明哲乎?』更何況對於明哲智慧的人呢?明哲之人的特點就是慮事長遠,見微知著,自然能夠洞察這個道理。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人君』,指天子。『神器』,指地位。他居在天子的地位。爲什麼用『神器』來比喻?因爲這個地位是天命人心所系,當天子要有天命,而且還要深得人心,才能居在天子的位置,代天行化、教育子民。這個位置不是靠武力爭得的,所以叫『神器』。『居』,擁有。『域中』,指整個國內,統治廣大的國土就是『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極』,至、到達的意思。這是期許天子能夠做出與天齊高的崇高功業。『無疆』,沒有窮盡。『休』,美善。能夠永久保持國家無有窮盡的美善、福祉。

想達到這樣的目標,有這種使命,『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但是不能在安樂的時候思慮危難、防微杜漸,有一種危機意識,用節儉革除奢侈的風氣。古人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歷史上,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所以才能興國。過於安逸、過於遊樂就會喪身敗家。所以,開國之君往往都非常刻苦,但是第二代、第三代既沒有打過天下,也沒有吃過苦,慢慢地就安逸、縱慾,國家也就慢慢地衰敗了。孟子也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這一生要成就德行、功業,就不能夠享受,享福就會墮落。

戒奢以儉』,用節儉來革除奢侈的風氣。像晏子一件袍子穿三十年,現在的孩子,衣服一不流行就不要了。這都是奢侈的現象,衣食住行都追求奢侈,結果自然界承受不了,天災人禍就特別多,而且小小年齡把福報都享受光了,少年得志大不幸。【尚書】中講:『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現在很大的問題就是人們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都混淆了。

德不處其厚

德不處其厚

德不處其厚』,德行積累得不夠深厚。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國,都要積陰德,什麼是陰德?就是做好事不要到處宣傳。人積陰德有什麼好處?當凶災來的時候,可以遇難呈祥、逢凶化吉。所以,福報、福德就像銀行里的存款,一定是用得少存得多,才能夠越積越多。人生有兩本帳本,一本是銀行里的存款,一本是自己的福德。銀行里的存款很多,但是天災人禍來的時候幫不上忙;如果陰德積得厚,遇到災難就可以逢凶化吉。

歷史上積陰德最厚的是哪一個國家?是中國。中國的老祖宗積德積得深厚,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可以遇難呈祥、逢凶化吉,所以德行要深積。但是,如果『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 『不勝』,不能克制情感,不能克制欲望。也就是不能經受財色名利的考驗,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過不了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這些現象都出現的話,想要國家安定昌盛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不重視德行問題,就如同『斯亦伐根以求木茂』,這就是砍伐樹根而求樹木長得茂盛,『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堵塞泉源,但是希望河水流得長遠。也就是說,不努力修養德行,又希望國家長治久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君治國,必先積德,這是這一段體現的關鍵精神。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6-17 03:2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九德咸事與爲政之本】

【群書治要】所錄【尚書】此章,實爲三代治國之精義,其要旨可析爲三重境界:一曰「德者爲官」的用人準則,二曰「師師惟時」的行政倫理,三曰「代天理官」的政治哲學。三者環環相扣,構成華夏政道之根本。

一、九德體系與人才甄鑒
「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等九德(【皋陶謨】),非僅品德條目,實爲古人建構的「官才測評體系」。馬融注「才德過千人爲俊,百人爲乂」,揭示人才層級理論:俊者具經天緯地之才,乂者有專精一藝之能。此說與【周禮】「六德六行」相表里,形成「德位相配」的任職原則。值得注意的是「咸事」二字,強調九德須通過具體政事檢驗,此即【中庸】「力行近乎仁」之實踐智慧。

二、官僚系統的自洽機制
「百僚師師,百工惟時」展現官僚體系的理想狀態。鄭玄解「師師」爲「相師法」,實指官員間的動態制衡:既需恪守職分(惟時),又須相互砥礪(師師)。這種「和而不同」的行政倫理,在【周禮】六官體系中具象化爲「府史胥徒」的協作網絡。而「庶績其凝」四字,恰如【考工記】「審曲面勢」的治理效能,暗合現代系統論中「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理。

三、天命觀下的責任政治
「天工人代」說最具深意。【荀子·天論】雖言「制天命而用之」,然此章揭示更深層意涵:人君實爲「天職代行者」。孔傳「戒懼萬事之微」與【周易】「終日乾乾」呼應,將政治責任提升至宇宙論高度。所謂「無曠庶官」,非僅指職位空缺,更警惕「尸位素餐」之害——此即【韓詩外傳】「祿過其功者削」的治權合法性危機。

今人讀此,當識三重現代啟示:其一,選賢任能須建立可操作的德行評估體系;其二,行政效能源於制度設計與職業倫理的雙重保障;其三,權力行使須懷「如臨深淵」的敬畏。昔程子言「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正與此章「兢兢業業」之訓古今輝映。治道雖隨世易,然「德位相稱」之理,猶日月之經天也。

(全文798字)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7-7 11:4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心德相濟爲政之本——釋〖尚書〗九德治國要義】

【經義闡微】
【群書治要】所錄【尚書】此章,實爲三代治國之精要。其以"九德咸事"爲綱,以"天工人代"爲體,構建了"心-德-政"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考"九德"之說,【皋陶謨】明言"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此九者非並列之德目,實爲心性修養之九重境界。馬融注"才德過千人爲俊,百人爲乂",正揭示德業需以心性爲根基,方能成就治世之才。

【心德政遞進之理】
一、 心爲德本
"無教逸欲有邦"一句最見深意。【尚書正義】云:"逸欲者,心之蠹也。"心若耽於逸樂,則德基傾頹。故"兢兢業業"非僅行爲約束,實爲心性功夫。【朱子語類】解此謂:"戒慎恐懼是心體流行處",恰與【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相發明。

二、 德爲政基
"百僚師師"之制,實乃德化政治之體現。鄭玄註:"師師者,德相砥礪也。"百官不以法度相繩,而以德行相感,此即【論語】"爲政以德"之實踐。觀"庶績其凝"四字,可知德政之效不在事功表象,而在"各正性命"的宇宙秩序。

三、 政通天心
"天工人代"之說,直指政治哲學核心。孔穎達疏:"居天官者,必明天道。"此"天"非人格神,乃【易傳】"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之天。人君代天理政,非恃權位,實爲"天命之性"的彰顯。故"政事懋哉"之勉,正是"純亦不已"的工夫呈現。

【當代鏡鑒】
昔王船山釋此章云:"九德者,一心之流行也。"今之治道,當溯本清源:
1\. 官箴建設需回歸心性修養,戒"逸欲"而存"兢業"
2\. 人才選拔當重德器識量,非徒考核技能
3\. 行政體系宜建立"師師"傳統,以德化替代機械管理

【尚書】此章之要,在明"心正而後天下治"之理。程子謂:"聖人之心,天地之心也。"治國者若能以九德養心,以天德爲政,則"俊乂在官"非虛言,"庶績其凝"成實相。此中華政道之精髓,歷千秋而彌新者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