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19|回覆: 2

[儒家文化] 衝突的根源在於自身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26 11: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王嗣厥德,罔弗在初。言善惡之由,無不在初,欲其慎始也。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言立愛敬之道,始於親長,則家國並化,終洽四海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衝突的根源在於自身

衝突的根源在於自身

『嗣,繼也』,繼承。立,張居正【尚書直解】:『立是一個標準,使人有所取則的意思。』現在我王繼承先王的美德,不能不慎於初始。言善惡之由,無不在初,欲其慎始也。說的是善惡的由來,沒有不重視最初的,希望君王慎於起始。樹立仁愛之心從父母開始,樹立恭敬之心從兄長開始,愛敬之風從家族和邦國開始,最終使天下和諧。言立愛敬之道,始於親長,則家國並化,終洽四海也。說的是要樹立愛敬之道,從父母、兄長開始,那麼家族和邦國就被教化,整個天下也會和諧。

所以,『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就是孔子所說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從孝敬父母做起,培養孩子的恭敬之心從對尊長的恭敬開始。孩子在家裏對父母有逆反,那麼他走到學校也會對老師有逆反;在家對父母不能信任,到學校對老師也就不能信任。

現在世界衝突不斷,和平似乎遙遙無期。世界衝突的根源何在?其根源在於家庭之中,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的衝突。如果一個人在家不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夫妻不能互相信任,彼此懷疑。在社會,他也必然和他人發生衝突,對人不信任。

再進一步講,衝突的根源在於自身。為什麼在於自身?就是真心本性和習性之間的衝突。真心本性是純淨純善,但習性卻是自私自利,充滿貪、嗔、痴、慢、疑各種煩惱。所以,當利益擺在面前時,首先想到的是利他還是自利。如果每一個人都要利己,唯利是圖,衝突就會隨之而起;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見利思義,衝突才能自然化解。所以,促進世界和平,承擔治國平天下的重任,要從修身、修心做起。

學習傳統文化的人就要做到『在普天之下,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這樣的人才能承擔起促進和平的使命。所以,修身是承擔重任的基礎。

一個人胸懷大志,想治國平天下,弘揚傳統文化,促進世界和平,但是卻不能克服貪、嗔、痴、慢、疑,這叫做障深慧淺。如何能夠實現弘願?能說不能行,不是真學問。【格言別錄】中說:『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用聖賢之道教別人很容易,你違反【弟子規】哪一條了,哪一點沒有做到。但是用來反省自己就比較難。講傳統文化相對而言要比做容易得多,但是以聖賢之道去力行就難。一開始學習接觸傳統文化的人都非常精進,奮發圖強。但是過幾天、幾個月或者幾年,結果就不能持之以恆、保持始終。

這都是提醒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長期的、日積月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常講、常聽,不能半途而廢,得少為足。從孝道入手,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做起,推而廣之,愛族人,愛鄰裏鄉黨,愛人民,愛萬物,愛天地自然,做到民胞物與,直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家庭是最好的修行道場,把『五倫』關係處理好才是合格的人,不能夠好高騖遠。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4-18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衝突之本與修身之要】
(依【群書治要】義理申說)

【尚書】"今王嗣厥德,罔弗在初"之訓,實為洞明世道之樞機。所謂"善惡之由,無不在初",非獨指君王治國,實乃貫通個體修身、家庭倫常乃至天下治平之根本法則。今觀世間紛爭不息,其病灶正在於世人昧於此理,未能於"初發心處"立定根基。

一、衝突之相:由家國至天下
【尚書直解】釋"立"為"標準取則",誠哉斯言!"立愛惟親,立敬惟長"非僅倫理教條,實為心性修養之實踐路徑。家庭中父子相疑、兄弟鬩牆,恰似水之濁源,必致社會關係之渾濁。孔子言"孝悌為仁之本",正是勘破此中因果——孩童對父母生逆反心,則其待人接物必存乖戾;夫婦失和於內,則處世必多猜忌。此即【大學】"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之深意。

二、衝突之性:心習交戰
衝突之本質,乃真心本性(本善)與後天習氣(貪嗔痴慢疑)之角力。【禮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然"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當利字當前,一念利他則合於天性,一念利己則墮入習氣。世人多謂外境致亂,實則"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格言聯璧】)。故【群書治要】特標"慎始",正是要在起心動念處斬斷惡因。

三、治平之道:修身即治世
【格言別錄】三"易"三"難"之說,實為對治衝突之良方:
1\. 治己難於教人:明察他人過失易,克己習氣難。如見他人不孝即加指責,而自身奉養父母時,可能"色難"未除。
2\. 躬行難於出口:講說"天下為公"易,處事時克去私心難。故【論語】特重"訥於言而敏於行"。
3\. 克終難於奮始:一時發心向善易,終身持守不易。此即【尚書】"罔弗在初"之警示,初始一念偏差,終致千裏之謬。

結語
司馬光【資治通鑑】開篇即言"天子之職莫大於禮",而禮之本在修身。今欲化解世界衝突,當知"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能於日常踐行"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則家國天下自得其次第轉化。學者果能做到"無恨、無怨、無不愛",便是將【尚書】"終於四海"之理想,落實於當下心念之中。此非空談,實乃亙古不變之聖賢心法。

(全文798字)
江步 發表於 2025-5-19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慎始慎微論:從心性本源解構衝突之根】

(引題)【尚書】"慎始"之訓,實為貫通內聖外王之樞要。今觀世局紛紜,衝突迭起,其病根確如帖中所言在於心性之失衡。然則何以明心見性?何以轉習性複本性?此中尚有精微可辨。

(正文)【尚書】"立愛惟親,立敬惟長"之教,非僅倫理規範,實乃心性修養之根本法門。朱子解"慎始"謂:"一念萌動之際,即是善惡分途之時",恰與佛家"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之說暗合。家庭實為煉心第一道場,父子兄弟之倫,正是對治我執之良藥。王陽明【傳習錄】云:"在父子兄弟上求仁,便是明明德功夫",此即"孝弟為仁之本"的實踐註腳。

今人每謂衝突源於外境,實則如【禮記】"反躬自省"之教,一切對立皆起於方寸之間。程頤言:"性即理也",此純淨本性本自具足;而張載所謂"氣質之性",恰是習氣遮蔽所致。當貪嗔慢疑現前時,即是真心與習氣交鋒之關鍵處。陸九淵"發明本心"之說,正是要人在此等處做克己功夫。

(析理)【格言別錄】三難之嘆,道破知行合一之要。顏元【存學編】強調:"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修身非為獨善其身,實乃【大學】"物有本末"之必然。試觀歷代治亂,其興也必自君王慎獨始,其亡也必由上下交征利。司馬光【資治通鑑】開篇論禮教,正是見及此理。

(結語)故曰:化解衝突之道,不在條約規章,而在【孟子】"求其放心"之功。能於起心動念時觀照,於倫常日用中磨鍊,則自能如董仲舒所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漸複本然之性。此非空談,實為歷代聖賢實證之道。學者當以【近思錄】"存養"之說為鏡,在慎獨處用功,方是真實踐履。
馮另充 發表於 2025-8-26 22:14 | 顯示全部樓層
【尚書】有云:『今王嗣厥德,罔弗在初』,又言『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此段出自【群書治要】所引,實為治國修心之要義。其言善惡之機、治亂之端,皆繫於初念,而教化之道,必自家庭始。今試申其義,以明衝突之源實起於自身,而和平之基亦在修身。

所謂『嗣德在初』,乃言人繼承先德、延續善道,皆需慎其初始。張居正釋『立』為『立一標準,使人有所取則』,深得經義。一念之微,可成善惡之樞機;一行之始,可定終局之成敗。故【易】曰『履霜堅冰至』,老子謂『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皆重其初也。

至於『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實為儒家教化之根本。孔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此言仁德之生發,必自親親敬長始。若人於家庭之中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則其心平、其氣順,推之於外,自能敬人愛人。反之,若在家逆反父母、猜疑兄弟,則其心已失中和,處世必多衝突。

今世衝突不絕,戰亂頻仍,人皆外求其因,或歸於利益之爭,或諉於文明差異。然究其根本,實源於人心之失序,源於家庭倫理之衰微。若每個人心中充滿貪、嗔、痴、慢、疑,見利則爭、遇事則怒,雖外有法制條約,亦難止紛爭。

故【大學】明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欲治天下,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修身者,非外求規矩,實為克己復禮、克制習氣、回歸本性之過程。真心本性,本淨本善,然為物慾所蔽、習氣所染,遂生自私自利之心。唯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方能復其明德,達於至善。

昔賢有言:『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非真修實踐者,不足以語和平;非能克己復禮者,不足以擔大任。若人真能心中無恨、無所不恕、無所不愛,則其自身已成和平之光,自可照破世間黑暗。

故曰:衝突之根源,不在外境,而在自身心性之失;和平之實現,不恃條約,而賴人人修身之功。若能慎始於初、立愛敬於家、克己復禮於心,則家國可治,天下可平,豈虛言哉?

以上內容,依據傳統經典義理而述,文約義豐,凡七百餘字,謹供參酌。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