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9|回覆: 2

[儒家文化] 刑罰的輕重根據什麼來定?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21 16: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刑罰的輕重根據什麼來定?

刑罰的輕重根據什麼來定?

兩造具備,師聽五辭。兩,謂囚證也。造,至也。兩至具備,則眾獄官共聽其入五刑之辭也。五辭簡孚,正於五刑。五辭簡核,信有罪驗,則正之於五刑也。五刑不簡,正於五罰。不簡核,謂不應五刑,當出金贖罪也。五罰弗服,正於五過。不服,不應罰也。正於五過,從赦免也。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刑疑赦,從罰;罰疑赦,從免。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言刑罰隨世輕重也。刑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凡刑所以齊非齊。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兩造,張居正【尚書直解】:『是兩家爭訟的皆至,就如今原告被告都到官一般。』具備,張居正【尚書直解】:『具備,是供詞與佐證都在。』師,眾。簡孚,蔡沈【書集傳】:『簡,核其實也。孚,無可疑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審判時一定是原告和被告都到場,供詞與佐證具備,眾獄官一起聽審入五刑的言辭。兩,謂囚證也。造,至也。兩至具備,則眾獄官共聽其入五刑之辭也。兩,指囚、證雙方。造,至的意思。原告、被告各方都到,證據齊備,眾獄官共同聽審他們入五種刑罰的言辭。五辭檢核,符合實情,就按五刑定罪。五辭簡核,信有罪驗,則正之於五刑也。五辭經過核實,的確有罪過,便按五刑定罪。五刑之辭經過檢核,辭與刑不能相應,就按照『五罰』來定罪。不簡核,謂不應五刑,當出金贖罪也。不簡核,說的是與五刑不相應,應當出錢贖罪。按『五罰』治罪仍不應當的,就按照『五過』來治罪。不服,不應罰也。正於五過,從赦免也。不服,就是辭與罰不相應而不當罰的意思。按照『五過』的標準來處理,也就是給予赦免。

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刑疑赦,從罰;罰疑赦,從免。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言刑罰隨世輕重也。刑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凡刑所以齊非齊。

新國,孔穎達疏引鄭玄註:『新國者,新闢地立君之國。用輕法者,爲其民未習於教也。平國,承平守成之國。用中典者,常行之法也。亂國,篡弒叛逆之國。用重典者,以其化惡,伐滅之也。』『新國』,指剛剛開闢土地、樹立國君的諸侯國。這樣的國家既然屬於新建立的國家,人民尚未習慣於國家的教誡、法令,不能驟然加以督責禁止,因此使用輕法,使民眾漸漸接受教化。『平國』,指繼承太平守成之國。『用中典』,使用通常實行的法律。『篡弒』,指諸侯國君臣之間自相篡位、謀逆謀弒。『叛逆』,指諸侯國叛王,即諸侯國的國君反叛周天子,如管叔、蔡叔之類。『用重典』,出兵征伐。如果諸侯國政教大亂,人民也已經轉化爲惡,就用重典征伐,滅掉其人。因爲這時的國家,不是通過通常實行的法律就能治理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按照『五刑』條款判罪若有疑點,就改用『五罰』。按照『五罰』條款處罰若有疑點,就改用『五過』。刑疑赦,從罰;罰疑赦,從免。從刑有疑則寬而從罰,從罰有疑則寬而從免。刑罰的輕重要根據時勢來定。刑罰雖然整齊劃一,卻有參差不齊的情況。言刑罰隨世輕重也。刑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凡刑所以齊非齊。說的是刑罰要隨時勢不同決定輕重。新建立的邦國用輕典,對叛逆篡弒的亂國用重典,對承平守成之國用中典。刑罰雖然整齊劃一,卻有參差不齊的情況。

奚美 發表於 2025-6-5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尚書】刑罰思想之要義闡微

【尚書·呂刑】所載"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之制,實爲中華法系"慎刑"思想之濫觴。此段經文系統闡述了"五辭—五刑—五罰—五過"的四級裁量體系,其精微處尤在"簡孚"二字。鄭玄注"簡"爲"誠",孔疏釋"孚"爲"信",意指審判者當以"誠信"核驗訟辭,此即【周禮】"以五聲聽獄訟"之先聲。

考"刑罰世輕世重"之論,實含三重治理智慧:其一,"新國用輕典"體現"漸民以仁"的教化觀,【禮記】"修其教不易其俗"可相發明;其二,"亂國用重典"合乎【周易】"明罰敕法"之義,管子所謂"嚴刑罰則民遠邪"即此理;其三,"平國用中典"暗合【中庸】"執兩用中"之道。賈公彥疏【周禮】時特別指出:"三典者,輕重之中,各有差品。"此差異化管理思維,較之現代刑法"罪刑相適應"原則更具政治哲學深度。

至於"惟齊非齊"的辯證邏輯,尤值深味。孔傳解爲"有齊有否",實指刑罰當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張岱【四書遇】謂:"齊其不齊,而後天下歸於齊",正可與此互證。這種追求實質正義的思維,與西方形式法治觀形成鮮明對比。清人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引【韓非子】"刑罰必於民心",恰說明此原則重在建立法律公信。

今人研習此章,當注意三個維度:制度層面之"兩造對質"程序正義,法理層面之"疑罪從赦"謙抑精神,政治層面之"刑隨世變"治理彈性。程樹德【九朝律考】指出,漢唐以降"贖刑""疑獄奏讞"等制,皆溯源於此。當代司法改革強調"寬嚴相濟",亦可視爲對此古典智慧的創造性轉化。

(全文798字)
偽貌 發表於 2025-6-28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尚書】刑政思想發微——論刑罰裁量之精義

【尚書·呂刑】所載"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之制,實爲中華法系之精要。鄭玄注"兩謂囚證",孔穎達疏解"造"爲"至",揭示古代司法必待原被兩告俱至,證據完備,方由眾獄官共聽五刑之辭。此中深意,當從三端闡發:

一、五聽之序的慎刑精神
"五辭簡孚"至"五過"的遞進體系,構建起"刑-罰-過"三級裁量機制。蔡沈【書集傳】謂"簡核其實,孚無可疑",強調證據須經嚴格核驗。張居正直解"具備"爲"供詞與佐證都在",尤重物證與人證之兼備。其精妙處在於"疑罪從赦"原則:【呂刑】明言"刑疑赦從罰,罰疑赦從免",與【周禮】"三宥三赦"制度相呼應,體現"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的慎刑傳統。

二、世輕世重的權變智慧
"刑罰世輕世重"之說,鄭玄注剖爲三重境界:新國用輕典,取其民未習教化;平國用中典,守常行之法;亂國用重典,伐滅篡弒。孔穎達疏引【周禮】"刑新國用輕典"之說,揭示刑罰當隨世道隆污而損益。此中深意,非爲輕重無常,實乃"惟齊非齊"的辯證之道——表面參差實爲實質公平,恰如【荀子】所言"不同而一"的治道精髓。

三、贖刑制度的文明意蘊
"五罰"之制開創贖刑先河,賈公彥疏【周禮】云"金作贖刑"乃"矜庶之不能教"。出土西周青銅器銘文所見"鍰""寽"等贖金單位,印證此制非虛設。然【呂刑】嚴限"五罰弗服則正於五過",可見贖刑非爲權貴開脫,實爲"明德慎罰"的具體實踐,與【舜典】"金作贖刑"一脈相承。

要之,【尚書】刑政思想以"兩造具備"程序正義爲始,以"惟齊非齊"實質正義爲終,其間貫穿著證據核驗、疑罪從赦、因時制宜三重維度。張居正謂"凡刑所以齊非齊",正道出中華法系"平之如水"的深邃境界。今日觀之,其慎刑恤囚、寬嚴相濟的智慧,猶足爲當代司法提供文化資源。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8-27 04:04 | 顯示全部樓層
【尚書·呂刑】所載『刑罰世輕世重』之論,實爲中華法系量刑原則之精髓。其核心在於:刑罰輕重非固守一成不變之標準,而須依據社會情勢、犯罪情節及證據確鑿程度綜合裁定,以實現『惟齊非齊』之司法正義。茲從三端析之:

一、 聽訟之基:兩造具備,五辭簡孚
【呂刑】強調『兩造具備,師聽五辭』,即原告、被告及證人皆須到庭,供詞物證完備,眾獄官共聽五刑之辭。此乃程序正義之雛形,旨在避免偏聽偏信。張居正釋『兩造』爲『兩家爭訟皆至』,蔡沈以『簡核其實』解『簡孚』,皆說明定罪須以充分質證爲前提。若證據確鑿(『信有罪驗』),則正以五刑;若證據不足(『不簡核』),則降等爲贖罰(五罰);若贖罰亦不當(『弗服』),則依『五過』赦免。此種『疑罪從輕』之原則,與後世『罪疑惟輕』一脈相承。

二、 量刑之衡:疑赦有度,罰當其罪
『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體現慎刑思想。鄭玄注云:『刑疑赦從罰,罰疑赦從免』,即證據存疑時刑轉罰、罰轉赦,避免濫刑。此非姑息犯罪,而是基於『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禮記·王制】)的敬畏——刑罰一旦實施即不可逆轉,故須以『簡孚』爲鐵則。唐代【唐律疏議】承此精神,規定『疑獄各依所犯以贖論』,皆因證據未達『鐵證』標準時,贖罰可兼顧懲戒與容錯。

三、 世輕世重:因時制宜,齊非齊之
最精妙者莫過於『刑罰世輕世重』。鄭玄釋『新國用輕典』因民未習教,『平國用中典』守常法,『亂國用重典』以懲惡伐逆。此非主觀擅斷,而是基於社會治亂之客觀需求:
新國輕典:如周公治魯『啟以商政,疆以周索』,以柔化初民;
平國中典:如【唐律】五百條,集前代大成而用中正之法;
亂國重典:如孔子誅少正卯,因『亂政則不可不殺』(【荀子·宥坐】)。

『惟齊非齊』更深藏法哲學智慧:【荀子·正論】言『刑稱罪則治,不稱罪則亂』,量刑須使罪刑相稱,而非機械平等。商鞅『刑無等級』破貴族特權,韓非『法不阿貴』皆溯源於此。

結語
【呂刑】之量刑原則,以證據核驗爲根基,以疑罪從輕爲緩衝,以世輕重爲變通,共同服務於『刑期於無刑』(【尚書·大禹謨】)的終極目標。其精神至今猶存:現代刑法之『罪刑相適應』『寬嚴相濟』,實與古聖『齊非齊』之旨暗合。然須警者,世輕重不可淪爲酷吏藉口,故【漢書·刑法志】強調『聖人因天討而作五刑』,必以『恤刑慎罰』爲心法,方得刑之中正。

(全文約78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