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1|回覆: 2

[儒家學說]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7-2 2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白話譯文

孔子說:『用不經教化的百姓去打仗,這就叫拋棄百姓。』

注釋

以:用。

教:教化。【白虎通】:『教者,效也。上爲之,下效之。』按:一說是教化百姓以禮義、以孝悌忠信,又說教民熟習於作戰。其實兩者皆通,未有不教禮義而能教作戰者也。

【正義】:『古人教戰,未始不教以禮義。觀子犯對晉文語:雖霸國急用其民,亦必示之義信與禮,而後用之。』

棄:棄去。何休:『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前賢註疏

馬融曰:用不習之民,使之攻戰,必破敗,是謂棄之。

朱子曰:用不教之民以戰,必有敗亡之禍,是棄其民也。

張栻曰:所謂教者,教之以君臣、父子、長幼之義,使皆有親其上、死其長之心,而又教之以節制如司馬法是也。若未之教,而驅之戰,則是棄之死地而已矣。

謝氏曰:教之使民親其上死其長,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心腹,以此戰也,其克必矣。不然則棄之之道也。

馮椅曰:孟子亦云: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

江謙曰:不修德教,而教民以戰者,是棄之也。今之棄民者多矣,何以保國?

錢穆曰:必教民以禮義,習之於戰陣,所謂明恥教戰,始可用。否則必有破敗之禍,是猶棄其民。此兩章見孔子論政不諱言兵,惟須有善人教導始可

陳祥道曰:有不能教之君,無不可用之民。『善人教民七年,可以即戎』,則君子教民雖不七年可以即戎矣。孟子曰:師文王者,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可以爲政於天下。蓋善人之教民,猶小國之施政。小國之政,必七年然後及於天下;善人之教民,必七年然後可以即戎。其勢然也。觀晉侯之教民,定襄王以示之,伐原以示之,大搜以示之,然後用之以戰,則先王之教民,豈特司馬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而已哉?彼不知務者,大則不能教民以禮義,小則不能教民以戰陣,及其有事,則驅使人以就死地而已。

唐文治曰:所謂『教』者,非徒武備之學也,修孝悌忠信是其本矣。用不教之民以戰,必有敗亡之禍,是自殺其民也。

蕅益大師曰:仁人之言,惻然可思。

附錄

戴溪曰:此一段,東坡說得已是【春秋】,書『以』字極有工,『鄭棄其師』與此棄同。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集釋】【論語集說】【石鼓論語答問】【癸巳論語解】【論語點睛】【論語大義】【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會箋】【白虎通】。

黎劭 發表於 2025-6-24 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以不教民戰"的政治倫理與軍事哲學】

孔子"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一語,實爲治國安邦之要義。馬融注"不習之民"之"習",非僅戰陣之術,實含禮義教化之全體。考【周禮·大司馬】"中春教振旅",鄭玄注"兵者守國之備",即明教戰必本於教化。此中深意,當從三端闡發:

一、教戰之本在禮義
張栻"君臣父子長幼之義"說,深得聖學精微。【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晉文公"大搜以示之禮",正合孔子"善人教民七年"之旨。朱子謂"明恥教戰",恥者,禮義廉恥也。唐文治指"孝悌忠信是其本",可謂洞見。古人教戰,必先教以祭禮、鄉飲,使知尊卑節序,此即【白虎通】"上爲之,下效之"之效。

二、棄民之罪在失職
陳祥道"有不能教之君"說,揭櫫政治責任。考【穀梁傳】閔公二年"鄭棄其師",【春秋】書"棄"與本章同義。何休"存亡安危"之論,與【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相發明。江謙痛陳"今之棄民者多矣",實刺當時軍政之弊。戴溪謂"『以』字極有工",蓋責在上者主動棄民,非民之自棄。

三、軍政之要在仁義
謝氏"子弟衛父兄"之喻,本於【孟子】"效死而民弗去"。錢穆"不諱言兵"說,可參【孔子家語】"有文章者必有武備"。蕅益大師稱"仁人之言",正謂此章表面言兵,實乃仁政。觀晉文公"示之義信與禮"而後用兵,可知霸者猶知此道,況王者乎?

今人解此章,當知軍事教育必以道德教化爲基礎。【禮記·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鄭註:"隱情者,習其憂恤也。"此即孔子"教"字真諦——非惟技戰術訓練,實乃培養憂國憂民之情懷。故【論語正義】引子犯語,特標"義信與禮"三目,可謂得聖人心法。當今之世,尤當深思"不教而驅之戰"實爲現代國家治理之大戒。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8 04:4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戰"之本在禮義——釋"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的政教深意】

孔子"以不教民戰"之訓,實爲千古治國之要義。馬融注"不習之民"、朱子言"敗亡之禍",皆著眼於軍事表層,然細繹諸家註疏,此章真諦當在"政教相維"的治國大道。

一、教戰必本於禮義
張栻"君臣父子之義"說與謝氏"子弟衛父兄"之喻,揭示教戰本質在倫理教化。【白虎通】"上爲之,下效之"的訓詁,正說明教化乃上行下效的系統工程。晉文公定襄王示義、伐原示信,恰如【正義】所言"雖霸國急用其民,必先禮義",此即孔子"善人教民七年"的實踐註腳。唐文治"修孝悌忠信是本"之論,尤得聖門心法。

二、棄民實爲失政
"棄"字何休解爲"存亡安危之辨",戴溪比之【春秋】"鄭棄其師",皆指執政者根本失職。陳祥道"有不能教之君,無不可用之民"的論斷,直指問題核心。今觀錢穆"明恥教戰"之說,可知"棄民"非僅戰陣之失,實爲平日教化不修的必然惡果。

三、文武相濟的治國智慧
【司馬法】"節制"之教與子犯"示禮"之策,印證孔子"足食足兵民信"的立體思維。馮椅引孟子"殃民"之戒,江謙"不修德教"之嘆,皆警示片面試甲兵之弊。蕅益大師"惻然可思"的點評,尤見聖人仁心。

要之,此章當與"善人教民"章互參。孔子絕非反對國防,而是強調"教"的次第——先以禮義固其本,再以戰陣精其用。程樹德【論語集釋】引【禮記】"軍旅有禮則武功成",正是對此章的最佳詮釋。今日讀之,猶見聖人對生命尊嚴的敬畏,對政治責任的期許,此即"仁人之言"的永恆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