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7|回覆: 0

[儒家文化] 什麼是"三至"?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5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也?」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既知其實,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則天下之明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曾子說:『請問什麼是「三至」?』。孔子為曾子講解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三至』。『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高的禮不需要講謙讓,天下就能夠得到治理;『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最高的獎賞不需要耗費資財,天下之士都喜悅;『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最高境界的音樂不需要發出聲音,就能使天下的百姓感到滿足而和睦相處。如果明智的君主能夠認真地實行這『三至』,天下的君主都會知道他的名聲,天下的士人都可以做他的臣子,天下的人民都可以為他所用。

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也?」』曾子聽了之後,還是不太理解,於是問道:『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能不能再詳細解釋?』『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既知其實,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則天下之明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孔子說,古代明智的君主對於天下賢德之士的名字都很了解。比如現在一些企業家在各自的企業落實【弟子規】,不僅自己企業變成幸福企業,還無私無求地向社會大眾義務辦班,推行倫理道德教育。對於社會風氣轉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出很大的貢獻。對於這樣的人,就要知道他們的名字。

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僅僅知道他們的名字是不夠的,還要調查一下他們是不是名實相符、名副其實。因為很多人特別喜歡做宣傳,名聲很大,但不一定有真才實德。

既知其實,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知道他們所做的事名副其實,確實不為名、不為利,無私奉獻,目的是使人們看到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讓人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對傳統化升起信心。相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依然是適用的。雖然他們做好事不圖名、不圖利,但是如果國家能夠尊重他們,給一定的名位,必將帶動尊賢的風氣,引導大家向他們學習。『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這就是最高的禮不需要講謙讓,天下便能夠得到治理。

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用天下的俸祿,使賢德之士都富裕。國家越是認可、承認、激勵為國家建功立業的人,整個社會就越知道向他們學習,越去做利益國家、社會大眾的事情。如果一個人越是謙讓,國家越是忽視他,就會導致『不哭的孩子沒奶喝』,結果大家要靠着哭和鬧,去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這不是鼓勵人們去上訪嗎?所以越是謙讓,越要得到鼓勵;而越是去爭,越要考慮是不是要給他應有的權益。如果權益不應該給,他即使是爭,也不能夠給;如果權益應該給,他不爭,也不能夠忽視。『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這就是最高的獎賞不需要耗費太多的資財,天下的賢良之士就會非常喜悅。

如此則天下之明譽興焉』,如果領導者做到這幾點,那麼天下讚嘆的聲音自然就興起來了。人們都讚嘆你、佩服你,當然也願意配合領導的政策。『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這就是至高的音樂,不需要奏出聲音,天下的人民都能和睦相處。

這種治理境界是非常理想的、人人嚮往的,但關鍵在於領導者賢明,能夠知人善任,任用賢德之士。這樣就不需要花費力氣,就可以使天下太平;也不需要耗費資財,天下的賢士都因各得其所而喜悅。如果賢德之士在位,他們言傳身教,使人民受到良好的教化,彼此和諧相處,人民也會為國君所用。這種治理的境界聽起來很容易,但是落實起來卻很難。因為君主任用賢德之士,存在很多的難處。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7-12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至"之道:孔子治國理念的精義闡微

【孔子家語】所載"三至"之說,乃儒家政治哲學之精髓,體現了"無為而治"與"德化天下"的至高境界。孔子以"至禮不讓""至賞不費""至樂無聲"三者為治國之極則,其內涵遠超字面之義,需從名實關係、制度倫理與民心向背三重維度解之。

一、至禮不讓:名實相副的尊賢之道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非謂廢禮僭越,而是強調"因名責實"的用人智慧。孔子言明王需"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此乃對【論語】"舉直錯諸枉"的深化。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治國者以積賢為道",正與此呼應。禮之"至"者,在於以制度保障名實相符——如以爵位尊賢,實為以禮制固化社會價值導向,使天下人知"德位相配"之義。今日所謂"不讓",實指不因私誼謙退而枉法度,此即【荀子·禮論】"禮者,法之大分"的實踐體現。

二、至賞不費:資源分配的政治經濟學
"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其奧義在於建立"祿以富士"的激勵機制。孔子所言"天下之祿",非指君王私財,而是通過制度設計使賢者得其應得。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而儒家更進一步主張"以義制利"。如宋代范仲淹置義田養士,即"不費"之賞的典範——通過土地制度變革,使士人無生計之憂而專心教化。此道暗合【周易】"損上益下"之理,賞之"至"者,在使資源分配本身成為道德教化的載體。

三、至樂無聲:民心向背的治理境界
"至樂無聲"直指【禮記】"大樂必易"的政教觀。孔子強調"明譽興焉"的自然感化,實為對西周"採風觀俗"傳統的升華。當禮賞得宜,則民心和順如【詩經】"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之效。唐代吳兢【貞觀政要】載太宗"以百姓之心為心",即是此境。所謂"無聲",恰如【道德經】"大音希聲",指無需刻意宣揚而德化自成。今日企業踐行【弟子規】而風化一鄉,正是"民和"的現代詮釋——治理的最高境界在使善政成為民眾自發的生活狀態。

結語:三至之道的現代啟示
孔子三至之說,構建了"制度—人才—民心"的治理閉環。其價值不僅在於理想政治的描述,更在於揭示"實至名歸"的實踐邏輯:唯有名實相副的禮制、公平高效的賞罰、潛移默化的教化三者共振,方能達成【尚書】"協和萬邦"之境。在當代社會治理中,重審此道,對於破解形式主義、資源錯配與價值虛無,尤具鏡鑒意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