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11|回复: 0

[儒家文化] 什么是"三至"?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6-1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也?’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既知其实,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明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曾子说:“请问什么是‘三至’?”。孔子为曾子讲解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高的礼不需要讲谦让,天下就能够得到治理;“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最高的奖赏不需要耗费资财,天下之士都喜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最高境界的音乐不需要发出声音,就能使天下的百姓感到满足而和睦相处。如果明智的君主能够认真地实行这“三至”,天下的君主都会知道他的名声,天下的士人都可以做他的臣子,天下的人民都可以为他所用。

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也?’”曾子听了之后,还是不太理解,于是问道:“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再详细解释?”“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既知其实,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明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孔子说,古代明智的君主对于天下贤德之士的名字都很了解。比如现在一些企业家在各自的企业落实《弟子规》,不仅自己企业变成幸福企业,还无私无求地向社会大众义务办班,推行伦理道德教育。对于社会风气转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出很大的贡献。对于这样的人,就要知道他们的名字。

既知其名,又知其实”,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是不够的,还要调查一下他们是不是名实相符、名副其实。因为很多人特别喜欢做宣传,名声很大,但不一定有真才实德。

既知其实,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知道他们所做的事名副其实,确实不为名、不为利,无私奉献,目的是使人们看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让人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对传统化升起信心。相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是适用的。虽然他们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但是如果国家能够尊重他们,给一定的名位,必将带动尊贤的风气,引导大家向他们学习。“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这就是最高的礼不需要讲谦让,天下便能够得到治理。

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用天下的俸禄,使贤德之士都富裕。国家越是认可、承认、激励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人,整个社会就越知道向他们学习,越去做利益国家、社会大众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越是谦让,国家越是忽视他,就会导致“不哭的孩子没奶喝”,结果大家要靠着哭和闹,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不是鼓励人们去上访吗?所以越是谦让,越要得到鼓励;而越是去争,越要考虑是不是要给他应有的权益。如果权益不应该给,他即使是争,也不能够给;如果权益应该给,他不争,也不能够忽视。“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这就是最高的奖赏不需要耗费太多的资财,天下的贤良之士就会非常喜悦。

如此则天下之明誉兴焉”,如果领导者做到这几点,那么天下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来了。人们都赞叹你、佩服你,当然也愿意配合领导的政策。“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这就是至高的音乐,不需要奏出声音,天下的人民都能和睦相处。

这种治理境界是非常理想的、人人向往的,但关键在于领导者贤明,能够知人善任,任用贤德之士。这样就不需要花费力气,就可以使天下太平;也不需要耗费资财,天下的贤士都因各得其所而喜悦。如果贤德之士在位,他们言传身教,使人民受到良好的教化,彼此和谐相处,人民也会为国君所用。这种治理的境界听起来很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却很难。因为君主任用贤德之士,存在很多的难处。

黄文勇 发表于 2025-7-12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三至"之道:孔子治国理念的精义阐微

《孔子家语》所载"三至"之说,乃儒家政治哲学之精髓,体现了"无为而治"与"德化天下"的至高境界。孔子以"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三者为治国之极则,其内涵远超字面之义,需从名实关系、制度伦理与民心向背三重维度解之。

一、至礼不让:名实相副的尊贤之道
"至礼不让而天下治",非谓废礼僭越,而是强调"因名责实"的用人智慧。孔子言明王需"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此乃对《论语》"举直错诸枉"的深化。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治国者以积贤为道",正与此呼应。礼之"至"者,在于以制度保障名实相符——如以爵位尊贤,实为以礼制固化社会价值导向,使天下人知"德位相配"之义。今日所谓"不让",实指不因私谊谦退而枉法度,此即《荀子·礼论》"礼者,法之大分"的实践体现。

二、至赏不费:资源分配的政治经济学
"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其奥义在于建立"禄以富士"的激励机制。孔子所言"天下之禄",非指君王私财,而是通过制度设计使贤者得其应得。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而儒家更进一步主张"以义制利"。如宋代范仲淹置义田养士,即"不费"之赏的典范——通过土地制度变革,使士人无生计之忧而专心教化。此道暗合《周易》"损上益下"之理,赏之"至"者,在使资源分配本身成为道德教化的载体。

三、至乐无声:民心向背的治理境界
"至乐无声"直指《礼记》"大乐必易"的政教观。孔子强调"明誉兴焉"的自然感化,实为对西周"采风观俗"传统的升华。当礼赏得宜,则民心和顺如《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之效。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载太宗"以百姓之心为心",即是此境。所谓"无声",恰如《道德经》"大音希声",指无需刻意宣扬而德化自成。今日企业践行《弟子规》而风化一乡,正是"民和"的现代诠释——治理的最高境界在使善政成为民众自发的生活状态。

结语:三至之道的现代启示
孔子三至之说,构建了"制度—人才—民心"的治理闭环。其价值不仅在于理想政治的描述,更在于揭示"实至名归"的实践逻辑:唯有名实相副的礼制、公平高效的赏罚、潜移默化的教化三者共振,方能达成《尚书》"协和万邦"之境。在当代社会治理中,重审此道,对于破解形式主义、资源错配与价值虚无,尤具镜鉴意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