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国学教育阶段如何规划比较合理?
2018-5-24 15:17 来自 懋基 发布@ 助手解惑
本帖最后由 懋基 于 2018-5-24 15:25 编辑
近两年来,国学教育及幼儿国学教育越来越热门。笔者时常被家长朋友问及,幼儿国学教育如何规划较好,多大时读哪些国学启蒙教育的书。从三五年前的无人问津,到近年的时常问及,显示传统文化时势变化之大,也显示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力度之大。从幼儿起抓国学教育的理念是对的,但是如果教学规划不对,效果却极可能是负面的,甚至阻碍智力发展的。笔者零几年在深圳大学毕业,其时深圳已经存在国学教育“基地”,即梧桐山。是时的形势,是欣欣向荣的,然而,离开深圳多年后,在一五年一六年左右,笔者却时常在新闻中读到一些国学私塾教育的“反思”文章。所谓的国学私塾,其教育模式其实就是简单的读经,大量读经,不必读懂原文,也不必尝试理解原文,用“读经第一人”王财贵的观点来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理想很丰满,事实很骨感。多年大量读经,甚至读“佛经”,导致许
近两年来,国学教育及幼儿国学教育越来越热门。笔者时常被家长朋友问及,幼儿国学教育如何规划较好,多大时读哪些国学启蒙教育的书。从三五年前的无人问津,到近年的时常问及,显示传统文化时势变化之大,也显示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力度之大。从幼儿起抓国学教育的理念是对的,但是如果教学规划不对,效果却极可能是负面的,甚至阻碍智力发展的。笔者零几年在深圳大学毕业,其时深圳已经存在国学教育“基地”,即梧桐山。是时的形势,是欣欣向荣的,然而,离开深圳多年后,在一五年一六年左右,笔者却时常在新闻中读到一些国学私塾教育的“反思”文章。所谓的国学私塾,其教育模式其实就是简单的读经,大量读经,不必读懂原文,也不必尝试理解原文,用“读经第一人”王财贵的观点来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理想很丰满,事实很骨感。多年大量读经,甚至读“佛经”,导致许
李庆远又名李青云真的长寿活了256岁吗?
2018-5-24 14:30 来自 懋基 发布@ 助手解惑
本帖最后由 懋基 于 2018-5-24 14:33 编辑
在现代社会最长寿也不过百来岁,在古代,长寿活了几百岁上千岁的人,都是神话或者上古史里的人,换句话说,只是传说。然而,这个活了256岁的人,李庆远,又名李青云,他不是神话里的,也不是上古史的,他是民国一些杂志或者报刊里记载得有鼻有眼的人物。民国过去还不太远,可信度高,而且又有多处报刊或杂志记载,相关考据较为周全,可信度又提升了几分。然而,既没有相关官方信史记载,又违于常理,令人置疑不定。83513近代活了二百五十六岁的人以下是相关记载:民国二十年《万州日报》曾载“开县二百七十三岁老人李青云”,一时轰动全川。1986年《气功》杂志第六期又刊载开县籍人刘成勋所写“
在现代社会最长寿也不过百来岁,在古代,长寿活了几百岁上千岁的人,都是神话或者上古史里的人,换句话说,只是传说。然而,这个活了256岁的人,李庆远,又名李青云,他不是神话里的,也不是上古史的,他是民国一些杂志或者报刊里记载得有鼻有眼的人物。民国过去还不太远,可信度高,而且又有多处报刊或杂志记载,相关考据较为周全,可信度又提升了几分。然而,既没有相关官方信史记载,又违于常理,令人置疑不定。83513近代活了二百五十六岁的人以下是相关记载:民国二十年《万州日报》曾载“开县二百七十三岁老人李青云”,一时轰动全川。1986年《气功》杂志第六期又刊载开县籍人刘成勋所写“
如何才能开心的学国学?
2018-5-24 10:54 来自 懋基 发布@ 助手解惑
习总提出要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一下就从民间风靡起来,以前还是少数零星的热度,现在则是全国普遍的学国学热。
中小学虽然有在规划教学大纲,但是毕竟尚未成熟,也未实施,那么,家长们如果想要早人一步,如何去引领孩子学国学呢?
只是简单背诗词?背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吧。
中小学虽然有在规划教学大纲,但是毕竟尚未成熟,也未实施,那么,家长们如果想要早人一步,如何去引领孩子学国学呢?
只是简单背诗词?背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吧。
李世玄武门之变,是什么下场?
2018-4-25 15:49 来自 国学萌 发布@ 助手解惑
<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p><p>李世玄武门之变,是什么下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79348</p><p>李世民只带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后这十人是什么下场?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人,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7月2日在玄武门附近起兵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这场政变中,李世民干掉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为他的继位扫清了障碍。</p><p>玄武门政变转变了唐朝政局的未来走向,也将李世民推向了大唐江山的领导者之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后,广招贤才,励精图治,发展农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贞观年间国泰民安,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p><p>跟随李世民参与玄武门政变的主要有十位将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p><p>李世民成功夺得政权后,这十人全部封功有赏。但是
孔子为何喜欢颜回?
2018-4-25 15:07 来自 国学萌 发布@ 助手解惑
<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p><p><br></p><p>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79346</p><p>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颜回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孔子从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中国古代高考作弊如何严惩?
2018-4-25 14:59 来自 国学萌 发布@ 助手解惑
<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p><p><br></p><p>古代高考作弊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了。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真可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诱惑,古人为顺利地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种种方法不胜枚举。为防止考生作弊每个考场安排一个负责搜身的兵勇。可这样的安排依旧难免产生士兵与考生相互勾结,各取其利的现象。在古代,准考证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不准进入。为防止代考者,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面色、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才能进入考场。除了准考证这道防线,考生报考时也有一条可以防止考生作弊的防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79345</p><p>古代科举
宇文拓跟宇文邕是什么关系?
2018-4-25 14:23 来自 国学萌 发布@ 助手解惑
<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p><p><br></p><p>《轩辕剑》里的宇文拓和宇文邕木有一丁点关系。宇文拓,又名杨拓,单机游戏《轩辕剑三外传:天之痕》角色之一,是《轩辕剑三:云和山的彼端》主角赛特的先人。北周皇室后裔,隋朝之镇国太师,因是昆仑镜转世,故拥有红蓝双瞳之"阴阳妖瞳"及古铜色之发。身上佩带一把金色之上古神器轩辕剑,一人一剑在战场上轻易即可摧毁万千大军,让变民盗匪闻之色变,杨家全赖他得以继续延续。宇文拓乃轩辕剑游戏的虚拟人物,据游戏里称宇文拓用萨保后人,而真实的宇文家族已被杨坚灭族。且看游戏中宇文拓的资料:宇文拓(589—630)隋朝之镇国太师,拥有蓝黑双瞳之‘阴阳眼’及古铜色之发。身上佩带一把金色之上古神器轩辕剑,一人一剑在战场上轻易即可摧毁万千大军,让变民盗匪闻之色变,杨家全赖他得以继续延续。宇文拓本是北朝(北周)皇室后裔,因国家被隋朝所篡,他自小流落于民间。幸好隋朝名将杨素发现了他,看出他的素质,就收他为徒,并让自己师弟杨义臣收他为义子。杨素死后,宇文拓就担负起
圣人神化的背后:由天而生?
2018-4-24 14:09 来自 国学萌 发布@ 助手解惑
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周朝后稷的母亲姜是如何生下了后稷。她有一次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一个巨人的足印,心里很喜欢,就踩上去了,结果身体产生很强烈的感觉像是怀孕了,到了时候就生了后稷。后稷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人,他擅长耕种植物,在尧舜时期做过农官,后人把他奉为农神。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从历史记载来看,几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民族的始祖的诞生,都有一个非性交而生的离奇故事。例如,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老子,据说是一颗流星自天而降,使他的母亲怀孕而生下他的。秦始祖之生,也是他的母亲吞食了“玄鸟之卵”的结果:“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曰女,女织,玄鸟陨卵,女吞之,生子大业。”清史典籍中记载了清王朝爱新觉罗氏始祖库里雍顺的诞生:天女佛库伦曾在长白山下的池中洗澡,吃了神鹊衔来的米果,就怀孕而生下了他。甚至宗教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传说,例如圣母玛丽亚是处女而生子,释迦牟尼之母梦白象入怀而成胎,等等。以上这些当然是神话。这种“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的神话有两个意义:一是说明这些大人物是天赐予的,是不同凡响的,从而给他们戴上了一个神圣而神秘的光环。二是他们很可能是群婚杂交的产物,知母而不知父。可以分析一下,在人类历
远古北京人食人?
2018-4-24 11:56 来自 国学萌 发布@ 助手解惑
<p>关于食人族的一切,最早都来自于一些道听途说。Cannibal和Caribbean,食人族和加勒比人,这两个词同源,是因为哥伦布在听土着人讲加勒比人如何吃掉自己的俘虏时,听差了一个音,把r听成了n,所以食人族就是Cannibal,而加勒比人是Caribbean。据说加勒比人会将活着的男性俘虏全部吃掉。他们甚至会把一些小男孩养起来,等到他们长胖再吃掉。</p><p>虽然迄今为止很多关于食人族的描述,其准确性都非常值得怀疑,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土着人和欧洲的白人相互之间都怀疑对方是食人族——白人认为他们是未经教化的野蛮人,而土着人以为,白人抓他们的兄弟到欧洲去,完全是为了满足欧洲人对人肉的食欲,但无论如何,很多已经得到证实的例子表明,吃人的事件并非偶然,食人族确实存在。考古学的证据更表明,吃人的现象曾经非常普遍。</p><p>世界著名的古史专家摩尔根曾经在他的《古代社会》中论证:从近代世界各地遗留的少数原始部落的生活状况,就可以了解现代文明人远古祖先的生活状况;原始部落多有食人习俗,可知文明人的祖先也曾有食人的习俗。</p><p>1998年夏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的分子
下列这些国学书目中,你都读过哪些?
2018-4-16 21:34 来自 休竹客 发布@ 助手解惑
梁启超先生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所提“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这些书籍,你读过哪些?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这些书籍,你读过哪些?
长恨歌的背景到底是什么?
2018-4-15 13:28 来自 休竹客 发布@ 助手解惑
本帖最后由 休竹客 于 2018-4-15 13:30 编辑
长恨歌的背景到底是什么?真的是为了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吗?
附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font=Arial, s
长恨歌的背景到底是什么?真的是为了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吗?
附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font=Arial, s
《水浒传》到底是施耐奄写的还是罗贯中写的?
2018-4-15 13:26 来自 休竹客 发布@ 助手解惑
本帖最后由 休竹客 于 2018-4-15 13:38 编辑
有人说他们是师徒,那水浒传到底是他们师徒谁写的呢?有人说是协作完成,又有人说是罗贯中独立完成,那么到底是谁作的呢?
施耐奄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罗贯中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
有人说他们是师徒,那水浒传到底是他们师徒谁写的呢?有人说是协作完成,又有人说是罗贯中独立完成,那么到底是谁作的呢?
施耐奄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罗贯中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
将《孟子》由子部编入经部的人物是谁?哪个朝代的?
2018-4-13 23:07 来自 延章 发布@ 助手解惑
《孟子》是“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统称儒家经典的四书。《孟子》与《易》、《诗》、《书》、《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孝经》、《论语》、《尔雅》统称儒家经典的《十三经》。但一开始《孟子》并未入书入经,将《孟子》由子部编入经部的人物是谁?哪个朝代的?
江西取消中考?两考合一是怎么回事吖
2018-4-8 19:53 来自 延章 发布@ 助手解惑
清明节前,即四月三号,江西省教育厅发布的高中阶段学校招考新政指出,将取消实行多年的高中录取考试。:funk: 江西省教育厅多位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自二零一八年秋季入学初一新生起(即新政将三年后生效),江西省将实行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照,变初中毕业、高中录取两次书面考试,整合为一次。上面一段内容,笔者前后阅读了差不多十次,还是不明白。以笔者的经验来看,这个初中毕业不就考一次中考而已吗?江西这个新政里所讲的“初中毕业、高中录取两次书面考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江西省教育厅回应称,所谓江西省“取消中考”其实是误读。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何少加解释,目前江西省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统一招考并行的政策,前者为初中毕业考试,后者则是高中录取考试。这和笔者的学业经历完全不一样吖?莫非,作为一名曾经的广东中学生,我们的中考经历与江西是不一样的吗?
火葬政策,该推行还是该撤除
2018-4-7 12:59 来自 延章 发布@ 助手解惑
火葬是一个重大的话题,它事关我们华夏民族的核心信仰,同时却也与民族生存空间息息相关。对于这个话题,需要实践辨证,更需要数据辩证,而不能再以简单的“反封建”意识形态去断定。因此,本问题对最佳答案的悬赏也仅一元人民币,作为象征性奖励,但楼主承诺,对回答字数两百字以上的本站用户(非游客),打赏一元人民币一人(游客无法获得打赏的现金)。西元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一日国务院第六十次常务会议通过,西元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国务院令第225号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的《殡葬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 实行火葬和允许土葬的地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易氏新生女宝宝想取个名,采纳后重赏
2018-3-29 18:40 来自 延章 发布@ 助手解惑
出生时辰阳历:2018年03月18日08时夏历:戊戌年二月初二辰时八柱:戊戌乙卯己酉戊辰出生地广东韶关备注女宝宝有一姐姐,取名夏菱,希望所取名字,与姐姐相关联。目前预赏50元人民币,即论坛钱币5000钱,所取名字视家人喜欢程度还可以加赏。望师傅在这里列出取名分析过程,谢谢!
现代人生活物质水平高,古人的物质水平如何?
2018-3-28 18:06 来自 沙舟 发布@ 助手解惑
本帖最后由 沙舟 于 2018-3-28 18:10 编辑
感谢华韵国学网提供这么有意思的探讨方法。这个问题困扰我好久了。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好像是旧版的《寻秦记》,男主角项少龙刚穿越到秦朝时,遇到的一对老夫妻,饮食简陋之至,令人震惊,他们的粗茶淡饭,完全称不上茶,更称不上饭,只是一碗树枝泡水。古代的人生活上的物质水平会如此之低吗?以前地方人稀,没有现代的种植技术,栽培点青菜之类,应该还是不难的吧,圈养些家禽,打些渔猎,应该都不至于如此困苦吧?!在此特意悬赏求答,希望在这方面有所认知的朋友能解答一下,最好是有史载资料或研究资料,谢谢!
感谢华韵国学网提供这么有意思的探讨方法。这个问题困扰我好久了。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好像是旧版的《寻秦记》,男主角项少龙刚穿越到秦朝时,遇到的一对老夫妻,饮食简陋之至,令人震惊,他们的粗茶淡饭,完全称不上茶,更称不上饭,只是一碗树枝泡水。古代的人生活上的物质水平会如此之低吗?以前地方人稀,没有现代的种植技术,栽培点青菜之类,应该还是不难的吧,圈养些家禽,打些渔猎,应该都不至于如此困苦吧?!在此特意悬赏求答,希望在这方面有所认知的朋友能解答一下,最好是有史载资料或研究资料,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