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國學教育階段如何規劃比較合理?
2018-5-24 15:17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本帖最後由 懋基 於 2018-5-24 15:25 編輯
近兩年來,國學教育及幼兒國學教育越來越熱門。筆者時常被家長朋友問及,幼兒國學教育如何規劃較好,多大時讀哪些國學啟蒙教育的書。從三五年前的無人問津,到近年的時常問及,顯示傳統文化時勢變化之大,也顯示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倡力度之大。從幼兒起抓國學教育的理念是對的,但是如果教學規劃不對,效果卻極可能是負面的,甚至阻礙智力發展的。筆者零幾年在深圳大學畢業,其時深圳已經存在國學教育『基地』,即梧桐山。是時的形勢,是欣欣向榮的,然而,離開深圳多年後,在一五年一六年左右,筆者卻時常在新聞中讀到一些國學私塾教育的『反思』文章。所謂的國學私塾,其教育模式其實就是簡單的讀經,大量讀經,不必讀懂原文,也不必嘗試理解原文,用『讀經第一人』王財貴的觀點來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然而,理想很豐滿,事實很骨感。多年大量讀經,甚至讀『佛經』,導致許
近兩年來,國學教育及幼兒國學教育越來越熱門。筆者時常被家長朋友問及,幼兒國學教育如何規劃較好,多大時讀哪些國學啟蒙教育的書。從三五年前的無人問津,到近年的時常問及,顯示傳統文化時勢變化之大,也顯示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倡力度之大。從幼兒起抓國學教育的理念是對的,但是如果教學規劃不對,效果卻極可能是負面的,甚至阻礙智力發展的。筆者零幾年在深圳大學畢業,其時深圳已經存在國學教育『基地』,即梧桐山。是時的形勢,是欣欣向榮的,然而,離開深圳多年後,在一五年一六年左右,筆者卻時常在新聞中讀到一些國學私塾教育的『反思』文章。所謂的國學私塾,其教育模式其實就是簡單的讀經,大量讀經,不必讀懂原文,也不必嘗試理解原文,用『讀經第一人』王財貴的觀點來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然而,理想很豐滿,事實很骨感。多年大量讀經,甚至讀『佛經』,導致許
李慶遠又名李青雲真的長壽活了256歲嗎?
2018-5-24 14:30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本帖最後由 懋基 於 2018-5-24 14:33 編輯
在現代社會最長壽也不過百來歲,在古代,長壽活了幾百歲上千歲的人,都是神話或者上古史裏的人,換句話說,只是傳說。然而,這個活了256歲的人,李慶遠,又名李青雲,他不是神話裏的,也不是上古史的,他是民國一些雜誌或者報刊裏記載得有鼻有眼的人物。民國過去還不太遠,可信度高,而且又有多處報刊或雜誌記載,相關考據較為周全,可信度又提升了幾分。然而,既沒有相關官方信史記載,又違於常理,令人置疑不定。83513近代活了二百五十六歲的人以下是相關記載:民國二十年【萬州日報】曾載『開縣二百七十三歲老人李青雲』,一時轟動全川。1986年【氣功】雜誌第六期又刊載開縣籍人劉成勛所寫『
在現代社會最長壽也不過百來歲,在古代,長壽活了幾百歲上千歲的人,都是神話或者上古史裏的人,換句話說,只是傳說。然而,這個活了256歲的人,李慶遠,又名李青雲,他不是神話裏的,也不是上古史的,他是民國一些雜誌或者報刊裏記載得有鼻有眼的人物。民國過去還不太遠,可信度高,而且又有多處報刊或雜誌記載,相關考據較為周全,可信度又提升了幾分。然而,既沒有相關官方信史記載,又違於常理,令人置疑不定。83513近代活了二百五十六歲的人以下是相關記載:民國二十年【萬州日報】曾載『開縣二百七十三歲老人李青雲』,一時轟動全川。1986年【氣功】雜誌第六期又刊載開縣籍人劉成勛所寫『
如何才能開心的學國學?
2018-5-24 10:54 來自 懋基 發佈@ 助手解惑
習總提出要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學一下就從民間風靡起來,以前還是少數零星的熱度,現在則是全國普遍的學國學熱。
中小學雖然有在規劃教學大綱,但是畢竟尚未成熟,也未實施,那麼,家長們如果想要早人一步,如何去引領孩子學國學呢?
只是簡單背詩詞?背三字經,千字文?這些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吧。
中小學雖然有在規劃教學大綱,但是畢竟尚未成熟,也未實施,那麼,家長們如果想要早人一步,如何去引領孩子學國學呢?
只是簡單背詩詞?背三字經,千字文?這些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吧。
李世玄武門之變,是什麼下場?
2018-4-25 15:49 來自 國學萌 發佈@ 助手解惑
<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p><p>李世玄武門之變,是什麼下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79348</p><p>李世民只帶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最後這十人是什麼下場?玄武門之變是秦王李世民為爭奪皇位繼承人,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7月2日在玄武門附近起兵發動的一場血腥政變,這場政變中,李世民幹掉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為他的繼位掃清了障礙。</p><p>玄武門政變轉變了唐朝政局的未來走向,也將李世民推向了大唐江山的領導者之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後,廣招賢才,勵精圖治,發展農業,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貞觀年間國泰民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和經濟基礎。</p><p>跟隨李世民參與玄武門政變的主要有十位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p><p>李世民成功奪得政權後,這十人全部封功有賞。但是
孔子為何喜歡顏回?
2018-4-25 15:07 來自 國學萌 發佈@ 助手解惑
<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p><p><br></p><p>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歡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顏回。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79346</p><p>孔夫子為什麼喜歡顏回?看他是如何稱讚顏回的,顏回這樣一個出身貧困的孩子,學習卻是相當刻苦。孔子說:聽我講述而始終聚精會神不開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顏回一個(『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直到顏回去世之後,孔子還說:『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進,從未看到止步。』顏回真可謂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典範了,這樣的學生,大概沒有一個老師不喜歡的,孔夫子當然不會例外。孔子從教,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反對死記硬背,此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中國古代高考作弊如何嚴懲?
2018-4-25 14:59 來自 國學萌 發佈@ 助手解惑
<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p><p><br></p><p>古代高考作弊有着一千多年歷史的科舉考試完全稱得上是古代的高考了。科舉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順利踏上仕途娶嬌妻發大財,真可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面對如此誘惑,古人為順利地考取功名,可謂費盡心思,夾帶半個巴掌大的蠅頭書進入考場、賄賂官吏、買通負責搜身的士兵、種種方法不勝枚舉。為防止考生作弊每個考場安排一個負責搜身的兵勇。可這樣的安排依舊難免產生士兵與考生相互勾結,各取其利的現象。在古代,准考證稱為浮票,清朝時期參加考試的考生考試前每人發一張『票據』和『座位便覽』,沒有這兩樣東西的不准進入。為防止代考者,准考證詳細地記載着考生的身高、面色、有無鬍鬚、胎痣等身體特徵。考生進入考場時,監考官拿着准考證一一看過,才能進入考場。除了准考證這道防線,考生報考時也有一條可以防止考生作弊的防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79345</p><p>古代科舉
宇文拓跟宇文邕是什麼關係?
2018-4-25 14:23 來自 國學萌 發佈@ 助手解惑
<p style="line-height: 3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p><p><br></p><p>【軒轅劍】裏的宇文拓和宇文邕木有一丁點關係。宇文拓,又名楊拓,單機遊戲【軒轅劍三外傳:天之痕】角色之一,是【軒轅劍三:雲和山的彼端】主角賽特的先人。北周皇室後裔,隋朝之鎮國太師,因是崑崙鏡轉世,故擁有紅藍雙瞳之"陰陽妖瞳"及古銅色之發。身上佩帶一把金色之上古神器軒轅劍,一人一劍在戰場上輕易即可摧毀萬千大軍,讓變民盜匪聞之色變,楊家全賴他得以繼續延續。宇文拓乃軒轅劍遊戲的虛擬人物,據遊戲裏稱宇文拓用薩保後人,而真實的宇文家族已被楊堅滅族。且看遊戲中宇文拓的資料:宇文拓(589—630)隋朝之鎮國太師,擁有藍黑雙瞳之「陰陽眼」及古銅色之發。身上佩帶一把金色之上古神器軒轅劍,一人一劍在戰場上輕易即可摧毀萬千大軍,讓變民盜匪聞之色變,楊家全賴他得以繼續延續。宇文拓本是北朝(北周)皇室後裔,因國家被隋朝所篡,他自小流落於民間。幸好隋朝名將楊素發現了他,看出他的素質,就收他為徒,並讓自己師弟楊義臣收他為義子。楊素死後,宇文拓就擔負起
聖人神化的背後:由天而生?
2018-4-24 14:09 來自 國學萌 發佈@ 助手解惑
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了周朝后稷的母親姜是如何生下了后稷。她有一次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一個巨人的足印,心裏很喜歡,就踩上去了,結果身體產生很強烈的感覺像是懷孕了,到了時候就生了后稷。后稷是歷史上一個很有名的人,他擅長耕種植物,在堯舜時期做過農官,後人把他奉為農神。這個故事流傳很廣。從歷史記載來看,幾乎每一個朝代、每一個民族的始祖的誕生,都有一個非性交而生的離奇故事。例如,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家老子,據說是一顆流星自天而降,使他的母親懷孕而生下他的。秦始祖之生,也是他的母親吞食了『玄鳥之卵』的結果:『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曰女,女織,玄鳥隕卵,女吞之,生子大業。』清史典籍中記載了清王朝愛新覺羅氏始祖庫裏雍順的誕生:天女佛庫倫曾在長白山下的池中洗澡,吃了神鵲銜來的米果,就懷孕而生下了他。甚至宗教上也有許多這樣的傳說,例如聖母瑪麗亞是處女而生子,釋迦牟尼之母夢白象入懷而成胎,等等。以上這些當然是神話。這種『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的神話有兩個意義:一是說明這些大人物是天賜予的,是不同凡響的,從而給他們戴上了一個神聖而神秘的光環。二是他們很可能是群婚雜交的產物,知母而不知父。可以分析一下,在人類歷
遠古北京人食人?
2018-4-24 11:56 來自 國學萌 發佈@ 助手解惑
<p>關於食人族的一切,最早都來自於一些道聽途說。Cannibal和Caribbean,食人族和加勒比人,這兩個詞同源,是因為哥倫布在聽土着人講加勒比人如何吃掉自己的俘虜時,聽差了一個音,把r聽成了n,所以食人族就是Cannibal,而加勒比人是Caribbean。據說加勒比人會將活着的男性俘虜全部吃掉。他們甚至會把一些小男孩養起來,等到他們長胖再吃掉。</p><p>雖然迄今為止很多關於食人族的描述,其準確性都非常值得懷疑,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土着人和歐洲的白人相互之間都懷疑對方是食人族——白人認為他們是未經教化的野蠻人,而土着人以為,白人抓他們的兄弟到歐洲去,完全是為了滿足歐洲人對人肉的食慾,但無論如何,很多已經得到證實的例子表明,吃人的事件並非偶然,食人族確實存在。考古學的證據更表明,吃人的現象曾經非常普遍。</p><p>世界著名的古史專家摩爾根曾經在他的【古代社會】中論證:從近代世界各地遺留的少數原始部落的生活狀況,就可以了解現代文明人遠古祖先的生活狀況;原始部落多有食人習俗,可知文明人的祖先也曾有食人的習俗。</p><p>1998年夏天,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的分子
下列這些國學書目中,你都讀過哪些?
2018-4-16 21:34 來自 休竹客 發佈@ 助手解惑
梁啓超先生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所提『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如下: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這些書籍,你讀過哪些?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這些書籍,你讀過哪些?
長恨歌的背景到底是什麼?
2018-4-15 13:28 來自 休竹客 發佈@ 助手解惑
本帖最後由 休竹客 於 2018-4-15 13:30 編輯
長恨歌的背景到底是什麼?真的是為了歌頌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嗎?
附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font=Arial, s
長恨歌的背景到底是什麼?真的是為了歌頌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嗎?
附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font=Arial, s
【水滸傳】到底是施耐奄寫的還是羅貫中寫的?
2018-4-15 13:26 來自 休竹客 發佈@ 助手解惑
本帖最後由 休竹客 於 2018-4-15 13:38 編輯
有人說他們是師徒,那水滸傳到底是他們師徒誰寫的呢?有人說是協作完成,又有人說是羅貫中獨立完成,那麼到底是誰作的呢?
施耐奄簡介: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大豐),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羅貫中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山東東原人(今山東東平縣)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
有人說他們是師徒,那水滸傳到底是他們師徒誰寫的呢?有人說是協作完成,又有人說是羅貫中獨立完成,那麼到底是誰作的呢?
施耐奄簡介: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大豐),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羅貫中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山東東原人(今山東東平縣)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
將【孟子】由子部編入經部的人物是誰?哪個朝代的?
2018-4-13 23:07 來自 延章 發佈@ 助手解惑
【孟子】是『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統稱儒家經典的四書。【孟子】與【易】、【詩】、【書】、【禮】、【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禮記】、【孝經】、【論語】、【爾雅】統稱儒家經典的【十三經】。但一開始【孟子】並未入書入經,將【孟子】由子部編入經部的人物是誰?哪個朝代的?
江西取消中考?兩考合一是怎麼回事吖
2018-4-8 19:53 來自 延章 發佈@ 助手解惑
清明節前,即四月三號,江西省教育廳發佈的高中階段學校招考新政指出,將取消實行多年的高中錄取考試。:funk: 江西省教育廳多位相關科室負責人表示,自二零一八年秋季入學初一新生起(即新政將三年後生效),江西省將實行以初中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參照,變初中畢業、高中錄取兩次書面考試,整合為一次。上面一段內容,筆者前後閱讀了差不多十次,還是不明白。以筆者的經驗來看,這個初中畢業不就考一次中考而已嗎?江西這個新政裏所講的『初中畢業、高中錄取兩次書面考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江西省教育廳回應稱,所謂江西省『取消中考』其實是誤讀。江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何少加解釋,目前江西省高中階段招生錄取,實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高中統一招考並行的政策,前者為初中畢業考試,後者則是高中錄取考試。這和筆者的學業經歷完全不一樣吖?莫非,作為一名曾經的廣東中學生,我們的中考經歷與江西是不一樣的嗎?
火葬政策,該推行還是該撤除
2018-4-7 12:59 來自 延章 發佈@ 助手解惑
火葬是一個重大的話題,它事關我們華夏民族的核心信仰,同時卻也與民族生存空間息息相關。對於這個話題,需要實踐辨證,更需要數據辯證,而不能再以簡單的『反封建』意識形態去斷定。因此,本問題對最佳答案的懸賞也僅一元人民幣,作為象徵性獎勵,但樓主承諾,對回答字數兩百字以上的本站用戶(非遊客),打賞一元人民幣一人(遊客無法獲得打賞的現金)。西元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一日國務院第六十次常務會議通過,西元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國務院令第225號發佈,自發佈之日起施行的【殯葬管理條例】:第一章總則第四條規定: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應當實行火葬;暫不具備條件實行火葬的地區,允許土葬。 實行火葬和允許土葬的地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並由本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
易氏新生女寶寶想取個名,採納後重賞
2018-3-29 18:40 來自 延章 發佈@ 助手解惑
出生時辰陽曆:2018年03月18日08時夏曆:戊戌年二月初二辰時八柱:戊戌乙卯己酉戊辰出生地廣東韶關備註女寶寶有一姐姐,取名夏菱,希望所取名字,與姐姐相關聯。目前預賞50元人民幣,即論壇錢幣5000錢,所取名字視家人喜歡程度還可以加賞。望師傅在這裏列出取名分析過程,謝謝!
現代人生活物質水平高,古人的物質水平如何?
2018-3-28 18:06 來自 沙舟 發佈@ 助手解惑
本帖最後由 沙舟 於 2018-3-28 18:10 編輯
感謝華韻國學網提供這麼有意思的探討方法。這個問題困擾我好久了。以前看過一部電視劇,好像是舊版的【尋秦記】,男主角項少龍剛穿越到秦朝時,遇到的一對老夫妻,飲食簡陋之至,令人震驚,他們的粗茶淡飯,完全稱不上茶,更稱不上飯,只是一碗樹枝泡水。古代的人生活上的物質水平會如此之低嗎?以前地方人稀,沒有現代的種植技術,栽培點青菜之類,應該還是不難的吧,圈養些家禽,打些漁獵,應該都不至於如此困苦吧?!在此特意懸賞求答,希望在這方面有所認知的朋友能解答一下,最好是有史載資料或研究資料,謝謝!
感謝華韻國學網提供這麼有意思的探討方法。這個問題困擾我好久了。以前看過一部電視劇,好像是舊版的【尋秦記】,男主角項少龍剛穿越到秦朝時,遇到的一對老夫妻,飲食簡陋之至,令人震驚,他們的粗茶淡飯,完全稱不上茶,更稱不上飯,只是一碗樹枝泡水。古代的人生活上的物質水平會如此之低嗎?以前地方人稀,沒有現代的種植技術,栽培點青菜之類,應該還是不難的吧,圈養些家禽,打些漁獵,應該都不至於如此困苦吧?!在此特意懸賞求答,希望在這方面有所認知的朋友能解答一下,最好是有史載資料或研究資料,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