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1|回覆: 2

[中藥大全]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9-1-6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茯苓

茯苓

茯苓

茯苓,中藥名。爲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爲『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爲『茯苓塊』和『茯苓片』。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主產於安徽、雲南 、湖北。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中藥材茯苓

中藥材茯苓

茯苓圖片

茯苓的功效

茯苓的功效

茯苓圖片

茯苓的作用

茯苓的作用

茯苓圖片

茯苓簡介

藥材名:茯苓

拼音:Fú Línɡ

別名: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

來源:本品爲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爲『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爲『茯苓皮』及『茯苓塊』。

性狀: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爲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狀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內面白色或淡棕色。質較鬆軟,略具彈性。

茯苓塊:爲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塊片狀,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將棕紅色或淡紅色部分切成塊狀或片狀。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

化學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約占乾重93%和三萜類化合物乙醯茯苓酸、茯苓酸、3β-羥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樹膠、甲殼質、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組氨酸、膽鹼、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性味:味甘、淡,性平。

歸經:歸心、肺、脾、腎經。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

禁忌: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茯苓的功效

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

茯苓的作用

①利尿作用茯苓煎劑3克或臨床常用量對健康人並無利尿作用,犬靜脈注射煎劑0.048克/公斤亦不使尿量增加,對大白鼠亦無效或很弱,兔口服煎劑(接近臨床人的用量)亦不增加尿量。但有用其醇提取液注射於家兔腹腔,或用水提取物於兔慢性實驗,謂有利尿作用,煎劑對切除腎上腺大鼠單用或與脫氧皮質酮合用能促進鈉排泄,因此茯苓的利尿作用還值得進一步研究。茯苓含鉀97.5毫克%,以30%水煎劑計算,含鈉0.186毫克/毫升、鉀11.2毫克/毫升,故茯苓促進鈉排泄與其中含鈉量無關(因鈉含量太低),而增加鉀排泄則與其所含大量鉀鹽有關。

五苓散在慢性輸尿管瘺犬(靜脈注射)、健康人及兔(口服煎劑),大鼠口服醇提溶液均表現明顯的利尿作用,在犬的實驗中可使鈉、鉀、氯排出增加,但五苓散中主要利尿藥物爲桂枝、澤瀉、白朮。也有報導,五苓散煎劑給大鼠口服,劑量增至1克/100克亦未能證明有利尿作用。

②抗菌作用

試管內未發現茯苓有抑菌作用。乙醇提取物體外能殺死鉤端螺旋體,水煎劑則無效。

③對消化系統的影響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並能降低胃酸。

④其他作用茯苓能降低血糖,酊劑、浸劑能抑制蟾蜍離體心臟,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則能使心收縮加強。對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無鎮吐作用。

茯苓的用法

內服:9~15g。--【中國藥典】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中華本草】

茯苓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爲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②治小便多、滑數不禁

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爲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③治水腫

白水(淨)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④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⑤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⑥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遊客  發表於 2019-1-6 14:45
據說茯苓對減肥也有不錯的效果。
遊客  發表於 2019-1-6 16:18
中藥材都著重調理,見效速度較慢,不過調的是根本。身體是自己的,命是自己的,還是懂點中醫養生比較好。
陳尤狀 發表於 2025-4-24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茯苓論略:淡滲之品中的上藥至味

茯苓者,【神農本草經】列爲上品,謂其"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此物生於松根,得坤土之氣,稟太陰之精,其色白而入氣分,其味甘淡而先升後降,誠爲利水滲濕之要藥,健脾安神之良品。

觀其性狀,茯苓個呈類球形或團塊狀,外皮棕褐而皺縮,斷面顆粒性,白如截肪。此正應【本草乘雅】所言:"茯苓,本松木之精華,盛於土中,故氣味淡滲,能通利水道。"其質地堅實沉重,恰顯其下行利水之性;嚼之粘牙,又見其甘緩補益之功。茯苓皮專主利水消腫,赤茯苓偏於清熱利濕,白茯苓則長於健脾滲濕,朱茯苓更增寧心安神之效,一物而數用,誠可貴也。

論其功效,首推利水滲濕。茯苓之利水,非若豬苓、澤瀉之峻利,而是以甘淡之性,徐徐導水濕從小便而出。張仲景於五苓散、苓桂術甘湯中皆用茯苓,正取其淡滲而不傷正之妙。現代研究亦證實,茯苓煎劑確具顯著利尿作用,此乃傳統經驗與現代科學之契合處。

次論健脾和胃。脾喜燥惡濕,茯苓甘淡滲濕,正合脾性。李東垣云:"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觀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健脾名方,皆以茯苓爲臣佐,足見其在調理脾胃中的關鍵地位。其含有的β-茯苓聚糖等成分,確能增強免疫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此乃古人"益脾和胃"之說的科學註腳。

再論寧心安神。茯苓入心經,能導濕熱下行而安神志。【傷寒論】茯苓四逆湯治少陰病,茯苓甘草湯治心下悸,皆取其安神之功。尤其朱茯苓,經硃砂拌制,更增鎮驚安神之效,用於心悸失眠,療效尤佳。現代研究顯示,茯苓中的三萜類化合物確有鎮靜作用,此又爲古人之智提供佐證。

然茯苓雖爲平和之品,應用亦有禁忌。【本草經疏】明言:"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滑者,皆不得服。"此因茯苓淡滲利濕,恐更傷下元陽氣。故臨床應用當辨證施治,氣虛下陷、津傷口渴者尤須慎用。

古今醫家運用茯苓,多有發揮。錢乙創導茯苓丸治小兒脾虛,李時珍以茯苓配半夏治痰飲,葉天士更善用茯苓皮治水腫。吾嘗見一脾虛濕盛患者,腹脹便溏,予參苓白朮散加減,重用茯苓30克,不及旬日而愈。此正如徐靈胎所言:"茯苓爲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

茯苓一物,看似平淡無奇,實蘊大用。其性味甘淡平和,不傷正氣;其功效滲利兼備,補瀉兼施。誠如鄒澍【本經疏證】所贊:"茯苓者,純乎其天道也,自上而下,自外而內,其功皆主於導泄。"今人研究其多糖、三萜類成分,揭示其調節免疫、抗腫瘤等新用,實爲古藥新研之典範。然吾輩用此藥,仍當以中醫理論爲指導,辨證論治,方能盡顯其"上藥"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