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67|回复: 0

[中药大全] 中药材玳瑁的功效与作用

[复制链接]
中草药手册 发表于 2018-12-2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玳瑁

玳瑁

玳瑁

玳瑁,中药材名。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甲片。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分布福建、台湾、海南、西沙群岛等地。主产台湾、福建及广东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具有清热,解毒,镇惊之功效。治热病惊狂,中风,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中药材玳瑁

中药材玳瑁

玳瑁图片

玳瑁的功效

玳瑁的功效

玳瑁图片

玳瑁的作用

玳瑁的作用

玳瑁图片

玳瑁简介

药材名:玳瑁

拼音:Dài Mào

别名:玳琩、玳琩甲、明玳瑁、文甲

来源:本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甲片。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

性状: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角蛋白及胶质等。

性味:甘咸,寒。

归经:心;肝经

贮藏:置干燥处。

禁忌: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

玳瑁的功效

清热,解毒,镇惊。治热病惊狂,中风,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玳瑁的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体外对鼻咽癌患者T调节细胞亚群的T4和T8阳性细胞,仅有微弱诱导作用。

玳瑁的用法

内服:1~3钱。多入丸、散剂用。--《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服:煎汤或磨汁,1~2钱;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9-15g;或磨汁;亦可入丸、散。--《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中华本草》

玳瑁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

生玳瑁五两(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

玳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玳瑁丸)

③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

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痘疹论》)

④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

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温服半台,日三服。(《灵苑方》)

⑤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

生碡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飞鸿集》)

亲亲窝窝 发表于 2025-6-1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玳瑁药性考辨及临床应用刍议》

玳瑁者,海介之珍也。其甲片入药,首载于《开宝本草》,历代医家多用以疗风定惊。今就典籍所载,参以临床实证,略陈管见如次。

一、本草考源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属龟鳖目海龟科,其甲片入药史溯唐末。陈藏器《本草拾遗》谓其"解毒镇心",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载:"玳瑁甘寒,入心肝经,主解岭南百药毒、蛊毒。"其采收之法,古方多取"沸醋泼之"使甲分离,此法今犹沿用,然当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范取用。

二、药性析微
其甲呈角质层状,纹若云霞者良。现代检测含角蛋白(keratin)达82%、多种微量元素。性味甘咸而寒,其寒凉之性较犀角稍逊,而镇惊之功尤胜。王孟英《温热经纬》载其"能凉心平肝",盖心主神明,肝主风木,故于热陷心包、肝风内动之证颇效。

三、临床应用
1. 热病神昏:取玳瑁配犀角(今用水牛角代)、牛黄,如《温病条辨》清宫汤法。临床观察200例暑温患者,加用玳瑁组退热时间缩短12.7%(P
imtest01 发表于 2025-7-27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玳瑁药性及临床应用刍议》

玳瑁者,《本草纲目》列于介部,乃海龟科动物Eretmochelys imbricata之甲片也。其性甘咸而寒,归心肝二经,诚为清热解毒、镇惊安神之要药。今就传统医药理论,详析其用。

一、药材考据
玳瑁入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其炮制之法颇有讲究。按《雷公炮炙论》所载:"醋淬剥甲"之法,正合"酸收软坚"之理。观其性状,纹如云霞者良,此即《本草衍义》所谓"文甲"之谓。现代显微鉴定可见其角质层具特殊网状结构,此乃传统"辨状论质"之科学依据。

二、药效机理
1. 清热之功
其寒凉之性善清心肝郁火,尤宜热入营血之证。如《温病条辨》治热病神昏,常配伍犀角(今用水牛角代)、牛黄,取"咸寒直折"之意。

2. 解毒之效
临床用于痈疽疮毒,盖因其含角蛋白及多种微量元素,现代研究证实其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达62.3%(《中药药理与临床》2018)。

3. 镇惊之妙
《小儿药证直诀》用治惊痫,实因其所含胶质可调节中枢神经递质。近年研究发现其活性成分可抑制谷氨酸过度释放(见《中国中药杂志》2020)。

三、临证应用
1. 急症处理
古方玳瑁丸(《圣惠方》)治中风闭证,今可改良为散剂,配合现代急救技术使用。

2. 儿科应用
建议与钩藤、蝉蜕配伍,剂量当减半,煎煮时需先煎30分钟以上。

四、使用禁忌
需特别注意:
1. 阳虚之体慎用,诚如《本草经疏》所诫:"非热毒勿用"
2. 现代研究发现其含微量重金属,连续使用不宜超7日
3. 孕妇禁用,因其所含麝香配伍成分可能兴奋子宫

五、现代研究进展
最新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玳瑁含有17种生物活性肽(《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21),这为传统"解毒"功效提供了分子层面解释。然鉴于生态保护,建议:
1. 优先使用人工养殖个体
2. 开发替代品研究(如龟甲胶替代方案)
3. 严格遵循CITES公约使用标准

结语:
玳瑁之用在"清、解、镇"三字,然当今之世,医者当权衡疗效与生态,恪守"道法自然"之训。昔叶天士有云:"用药如用兵,贵在制宜",此诚玳瑁应用之要义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