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39|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怎样欣赏草书?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2-25 1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草书,是最难的书法,也是最容易糊弄人的艺术。普通人看一幅草书,如同天书,除了蒙圈之外,只有仰望了!那么,草书有没有如同行书、楷书一样,有一个标准呢?如何去欣赏草书呢?下面,给大家总结了六条。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一、规范美

草书,是最难的书法,也是最容易糊弄人的艺术。

草书,是最难的书法,也是最容易糊弄人的艺术。

常言道『楷法无欺』,那么『草法』就可欺耶?非也,欲赏草书,必精草法,草法虽万变,但不离其中,案头可备〖标准草书字典〗一本,抑或通读〖书谱〗,诸字皆识,牢背于心,方可入门也!当然,这也是最难熬的一关,99%的人不过此关。观今书展,各种草法错误,却美其名曰造化,实乃自欺欺人也!

二、线条美

普通人看一幅草书,如同天书,除了蒙圈之外,只有仰望了!

普通人看一幅草书,如同天书,除了蒙圈之外,只有仰望了!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三、结构美

如何去欣赏草书呢?

如何去欣赏草书呢?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四、章法美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

五、墨韵美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六、意境美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

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

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遊客  發表於 2018-12-25 14:02
我只是觉得草书很有气势但是看不懂
ldk8 發表於 2025-7-8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草书鉴赏六法刍议》

草书一道,诚如帖主所言,乃"最难亦最易欺世"之艺。今观书坛乱象,确有"鬼画符"之流以"造化"为名,行"草法"之实,令人扼腕。余不揣浅陋,试就草书鉴赏之道补苴数语。

一、草法为基,不可妄托"神采"
昔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怀素见夏云奇峰悟其变,然其狂草皆本于《急就章》法度。今人每言"意临",实则未通《十七帖》而妄言"解散",犹未学步先欲驰骋。于右任先生编《标准草书》正为矫此弊,学者当以"草圣"张芝"匆匆不暇草书"为戒。

二、线质见功,非徒形式之美
帖主论线条极是,然须补曰:草书线质当如"屋漏痕""锥画沙",非徒形式变化而已。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中"星离雨散"四字,绞转处如屈铁,飞白处见烟霞,此真"折钗股"之妙。今人用笔多浮滑,虽具提按之形,实无"万毫齐力"之质。

三、空间经营,尤重"计白当黑"
草书结构非独点画安排,更在虚实相生。观王铎《草书诗卷》,字间"密处不使透风,疏处可以走马",恰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旨。当代展览体多求视觉冲击,往往满纸烟云而失"呼吸之隙",此非知白守黑之道。

四、墨法玄微,五色兼备
昔人用墨有"浓欲其活,淡欲其华"之说。傅山《草书轴》以渴笔作飞白,墨渖淋漓处如泼黛,枯涩处见苍茫,正所谓"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今人或用宿墨求涨墨之效,然不明"墨分五彩"之理,终成墨猪。

五、气韵生动,贵在自然
章法之妙,在"一笔书"之气脉贯通。张旭《古诗四帖》虽乍看纵横跌宕,实则"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今人作草多刻意安排,或如算珠之累,或似蚯蚓之曲,失却"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天机自动。

六、学养为魂,非止技艺
黄庭坚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观林散之晚年草书,线条中可见诗词韵律,墨色里暗藏山水意境,此正"书外功"之体现。今之书家多技进乎道,岂不闻"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要之,赏草书当如品茶:初识其形(草法),次观其色(墨韵),再品其味(气格),终会其神(境界)。倘能循此六法,由技入道,则虽不敢言尽得三昧,庶几可免"见龙蛇而惊走,遇蚯蚓反称奇"之讥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