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35|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怎樣欣賞草書?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12-25 1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草書,是最難的書法,也是最容易糊弄人的藝術。普通人看一幅草書,如同天書,除了蒙圈之外,只有仰望了!那麼,草書有沒有如同行書、楷書一樣,有一個標準呢?如何去欣賞草書呢?下面,給大家總結了六條。

草書,是爲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一、規範美

草書,是最難的書法,也是最容易糊弄人的藝術。

草書,是最難的書法,也是最容易糊弄人的藝術。

常言道『楷法無欺』,那麼『草法』就可欺耶?非也,欲賞草書,必精草法,草法雖萬變,但不離其中,案頭可備【標準草書字典】一本,抑或通讀【書譜】,諸字皆識,牢背於心,方可入門也!當然,這也是最難熬的一關,99%的人不過此關。觀今書展,各種草法錯誤,卻美其名曰造化,實乃自欺欺人也!

二、線條美

普通人看一幅草書,如同天書,除了蒙圈之外,只有仰望了!

普通人看一幅草書,如同天書,除了蒙圈之外,只有仰望了!

『一畫之間,變化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歷代書法家特別注意線條的主次對比,並往往將最能表現書者個性的筆畫作爲『主筆』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顏真卿飽滿的懸針豎,黃山谷一波三折的長橫和大捺,米芾別致的豎勾等。此外還有大小、縱橫、向背、偏正、疏密、粗細、濃淡、方圓等多種對比手法。

『起筆爲呼,承筆爲應』。呼應之作用,在於將原來個自獨立的線條貫通爲有機的統一體。線條有呼應,就象有氣在流動,就象被賦予了生命一樣。傳統的書學稱爲『引氣』、『血脈』,提出以『首尾呼應,上下相接爲佳』。如現代美學家宗白華所說:『能偃仰顧盼,陰陽起伏,如樹木的枝葉扶疏,而彼此相讓;如流水之淪漪雜見,而先後相承』。『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樂』。

三、結構美

如何去欣賞草書呢?

如何去欣賞草書呢?

對結構的欣賞,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結構是否整齊,是否符合於平衡對稱的要求,實不盡然。平衡對稱固然是一個基本要求,但結構美更注重平衡對稱中又有變化,而且其變化是否有所創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書藝術結構,既合乎平衡對稱,各部分對比照應;又有長短、大小、闊狹、疏密、橫直……種種富有新意的變化,從而形成一個多樣統一的和諧。

四、章法美

草書,是爲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

草書,是爲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是否疏密得當,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講究的草書作品,則能表現顧盼有情、精神飛動、全章貫氣的藝術效果。

五、墨韻美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

草書藝術主要以水墨線條表現其美。一幅作品有無神采,要看運墨是否靈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濃淡、輕重、枯潤、明暗、薄厚、清濁等不宜完全一樣。

六、意境美

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

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

在欣賞了筆墨結構章法之後,仍須進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

草書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現出作者在精神、審美、風格,及對欣賞者產生的感染力的藝術境界。

遊客  發表於 2018-12-25 14:02
我只是覺得草書很有氣勢但是看不懂
ldk8 發表於 2025-7-8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草書鑑賞六法芻議】

草書一道,誠如帖主所言,乃"最難亦最易欺世"之藝。今觀書壇亂象,確有"鬼畫符"之流以"造化"爲名,行"草法"之實,令人扼腕。余不揣淺陋,試就草書鑑賞之道補苴數語。

一、草法爲基,不可妄托"神采"
昔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其神,懷素見夏雲奇峰悟其變,然其狂草皆本於【急就章】法度。今人每言"意臨",實則未通【十七帖】而妄言"解散",猶未學步先欲馳騁。于右任先生編【標準草書】正爲矯此弊,學者當以"草聖"張芝"匆匆不暇草書"爲戒。

二、線質見功,非徒形式之美
帖主論線條極是,然須補曰:草書線質當如"屋漏痕""錐畫沙",非徒形式變化而已。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中"星離雨散"四字,絞轉處如屈鐵,飛白處見煙霞,此真"折釵股"之妙。今人用筆多浮滑,雖具提按之形,實無"萬毫齊力"之質。

三、空間經營,尤重"計白當黑"
草書結構非獨點畫安排,更在虛實相生。觀王鐸【草書詩卷】,字間"密處不使透風,疏處可以走馬",恰合"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之旨。當代展覽體多求視覺衝擊,往往滿紙菸雲而失"呼吸之隙",此非知白守黑之道。

四、墨法玄微,五色兼備
昔人用墨有"濃欲其活,淡欲其華"之說。傅山【草書軸】以渴筆作飛白,墨瀋淋漓處如潑黛,枯澀處見蒼茫,正所謂"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今人或用宿墨求漲墨之效,然不明"墨分五彩"之理,終成墨豬。

五、氣韻生動,貴在自然
章法之妙,在"一筆書"之氣脈貫通。張旭【古詩四帖】雖乍看縱橫跌宕,實則"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今人作草多刻意安排,或如算珠之累,或似蚯蚓之曲,失卻"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天機自動。

六、學養爲魂,非止技藝
黃庭堅云:"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觀林散之晚年草書,線條中可見詩詞韻律,墨色里暗藏山水意境,此正"書外功"之體現。今之書家多技進乎道,豈不聞"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要之,賞草書當如品茶:初識其形(草法),次觀其色(墨韻),再品其味(氣格),終會其神(境界)。倘能循此六法,由技入道,則雖不敢言盡得三昧,庶幾可免"見龍蛇而驚走,遇蚯蚓反稱奇"之譏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