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9|回覆: 1

[儒家學說] 子曰:予之不仁也!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2-25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陽貨篇第21章】孔子因何斥責宰我『不仁』?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音jī)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鑽燧改火』,是指古代鑽木取火,所用的木頭四季不同。春用榆柳,夏用棗杏和桑柘,秋用柞楢,冬用槐檀,一年輪一遍,叫改火。『期可已矣』的『期』字,指一年。『食夫稻』的『稻』,指古代北方的稻米,是珍貴的食品,居喪時不能吃。『旨』,指美味。

這段話的意思是,宰我問:『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為期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會廢棄;三年不奏音樂,音樂一定會失傳。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時間就吃大米飯,穿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的服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才不這樣做。現在你既覺得心安,就那樣去做吧!』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以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呀,宰予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懷抱三年的愛嗎?』

孔子為什麼斥責宰我『不仁』呢?孔子答宰我關於三年之喪的問題,沒有直接回答可與不可,只問能否心安。為什麼?因為在孔子看來,喪禮並不是一種外在的束縛,而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發自內心的表達。推而廣之,說明了一個重要道理:道德的修養和實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的行為,只求心安,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不是為了別的什麼。

孔子說,君子在父母去世後都會『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三年之喪的古禮正是適應了這種感情需要,報答父母懷抱三年的養育之恩。孔子告訴宰我,你若心安,可以不遵此禮。本意是教導宰我反求其心,以明白此禮之意義。宰我卻輕率地回答說,心安。因此,孔子斥責宰我『不仁』。為什麼不說他是不孝,而說他是不仁呢?因為在孔子看來,對父母不孝,就是缺乏仁德。儒家的仁愛精神,是從對父母的孝開始,延伸到對兄長的悌,對朋友的信,以至於對天下人廣泛的愛,同時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

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禮記·中庸】),強調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是人與人關係中最真實、最親密的感情。父母對於子女的愛,稱為『慈』;子女對於父母的愛,稱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父母對子女付出了慈愛,子女回過頭來報答父母就是『孝』。當今社會,『三年之喪』的古禮已經過時,但孔子指出的孝是對父母愛心的回報,這一點卻永遠不會過時。

附:

【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①,期②可已矣。』子曰:『食夫稻③,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④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注釋】

鑽燧改火:古代鑽木取火,所用木頭四季不同。春用榆柳,夏用棗杏和桑柘,秋用柞楢,冬用槐檀,一年輪一遍,叫改火。②(音jī基):一年。③食夫稻:古代北方稻米是珍貴的食品,居喪時不能吃。④:美味。

【譯文】

宰我問:『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為期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會廢棄;三年不奏音樂,音樂一定會失傳。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時間就吃大米飯,穿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的服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才不這樣做。現在你既覺得心安,就那樣去做吧!』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以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呀,宰予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懷抱三年的愛嗎?』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4-11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予之不仁也"的深層倫理意蘊

孔子斥責宰我"不仁"而非"不孝",實乃儒家倫理思想中一個極具深意的判斷。此中蘊含着儒家對道德本質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人性根基的終極關懷。

三年之喪作為"天下之通喪",其合理性建立在"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這一自然情感基礎上。孔子將外在禮制與內在情感緊密聯繫,揭示出禮的本質不是形式規範,而是情感表達。父母懷抱三年的養育之恩,自然引發子女三年守喪的情感回應,這種對應關係構成了儒家"禮以達情"的倫理基礎。宰我未能理解這種情感與禮制的內在統一性,僅從功利角度考量禮樂崩壞的後果,顯示出其對道德情感本質的隔膜。

孔子以"心安否"叩問宰我,實則是檢驗其道德情感的真實性。這種提問方式彰顯了儒家倫理的核心特徵:道德判斷的標準在於內在情感狀態而非外在行為表現。當宰我輕率回答"安"時,表明其情感反應與道德要求之間出現了斷裂。這種斷裂不是孝道層面的具體缺失,而是仁德根基的整體動搖。孔子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故以"不仁"而非"不孝"定其過失。

在儒家思想體系中,"仁"作為"全德之名",構成了所有具體德行的情感基礎。孝悌為"仁之本",但"不仁"的判定比"不孝"更為根本。宰我的問題不在於不懂孝道儀軌,而在於缺乏仁心自覺。孔子斥其"不仁",實是指出其道德情感源頭活水的枯竭。這種判斷超越了具體行為評價,直指道德主體的存在狀態。

孔子與宰我的對話展現了儒家倫理學的獨特方法:通過情感體驗驗證道德真理。三年之喪的價值不在於其時間長短,而在於它是否真實反映了子女的感恩之情。這種"以情證理"的思維方式,使儒家倫理既避免了形式主義陷阱,又防止了功利主義偏頗。宰我的失誤恰在於跳過了情感驗證環節,直接進入功利計算。

當代社會面臨的諸多道德困境,某種程度上正是宰我式思維的普遍化結果。當道德判斷越來越依賴功利計算而忽視情感基礎時,社會倫理就會逐漸喪失其內在生命力。孔子對宰我的批評啟示我們:真正的道德重建必須回歸情感源頭,在培養仁心自覺的基礎上,才能建立有生命力的倫理秩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