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41|回覆: 1

[中藥大全] 中草藥白蘞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8-12-22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白蘞

白蘞

白蘞

白蘞,中藥名。又名山地瓜、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爲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分布於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寧夏、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乾。可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用於癰疽發背,疔瘡,瘰癧,燒燙傷。

中藥材白蘞

中藥材白蘞

白蘞圖片

白蘞的功效

白蘞的功效

白蘞圖片

白蘞的作用

白蘞的作用

白蘞圖片

白蘞簡介

藥材名:白蘞

拼音:Bái Liǎn

別名: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

來源:本品爲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的乾燥塊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乾。

性狀:本品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10cm,直徑1~2cm;切面周邊常向內捲曲,中部有1凸起的稜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呈卵圓形,長2。5~5cm,寬2~3cm,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

化學成分:含粘液質、澱粉等。

性味:苦,微寒。

歸經:歸心、胃經。

貯藏:置乾燥處。

禁忌: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白蘞的功效

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主瘡瘍腫毒;瘰癧;燙傷;濕瘡;溫瘧;驚癇;血痢;腸風;痔漏;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白蘞的作用

1.15的濃度對共心性毛癬菌、奧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對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300mg/kg顯著抑制谷丙轉氨酶(SGPT)、穀草轉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2.白蘞煎劑本身無鎮痛作用,但可顯著增強黑附片和炙川烏的鎮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烏和炙草烏時對離體蛙心的收縮作用。

3.抗癌作用:體外試驗對人子宮頸癌細胞培養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白蘞的用法

內服:4.5~9g;--【中國藥典】

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成極細粉敷患處。--【中國藥典】

內服:煎湯,1~3錢。--【中藥大辭典】

外用:研末撒或調塗。--【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3-10g。--【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塗。--【中華本草】

白蘞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癰腫

㈠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爲末,酒和如泥,貼上,日三。(【補缺肘後方】)

㈡白蘞、烏頭(炮)、黃芩各等分。搗末篩,和雞子白敷上。(【普濟方】白蘞散)

②斂瘡

白蘞、白芨、絡石各半兩,取干者。爲細末,干撒瘡上。(【雞峰普濟方】白蘞散)

③治聤耳出膿血

白蘞、黃連(去須)、龍骨、赤石脂、烏賊魚骨(去甲)各一兩。上五味,搗羅爲散。先以綿拭膿干,用藥一錢匕,綿裹塞耳中。(【聖濟總錄】白蘞散)

④治白癜風,遍身斑點瘙癢

白蘞三兩.天雄三兩(炮裂去皮臍),商陸一兩,黃芩二兩,乾薑二兩(炮裂、銼),躑躅花一兩(酒拌炒令干)。上藥搗羅爲細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白蘞散)

⑤治凍耳成瘡,或癢或痛者

黃柏、白蘞各半兩。爲末。先以湯洗瘡,後用香油調塗。(【仁齋直指方】白蘞散)

⑥治瘰癧生於頸腋,結腫寒熱

白蘞、甘草、玄參、木香、赤芍藥、川大黃各半兩。上藥搗細羅爲散,以醋調爲膏,貼於患上,干即易之。(【聖惠方】白蘞散)

遊客  發表於 2019-1-2 09:27
噢噢,這個我認識,之前一直叫它野葡萄,紅紅的小果子,很漂亮。
盧色凸 發表於 2025-6-28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蘞藥性考辨與臨證應用闡微】

白蘞者,【本經】列爲下品,其性味苦辛微寒,質輕上行,善走血分,乃外科癰疽要藥。考其名實,"蘞"字從艸從斂,正合其斂瘡生肌之效。今就歷代本草所載,參以臨證心得,析其功用如次:

一、藥性本源考
白蘞爲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其形似薯而色白,斷面有粉性。【本草圖經】謂其"生衡山山谷",今華北、華東皆產。春采者質輕上行,秋挖者沉降力宏,此乃稟四時之氣不同也。其化學成分含粘液質、澱粉等,現代研究證實對多種皮膚真菌確有抑制作用,與古謂"主癰腫疽瘡"之說不謀而合。

二、功效三重境
1. 清熱解毒:其性寒能瀉火,苦能燥濕,尤善清血分鬱熱。凡疔瘡初起、赤腫焮痛者,單用搗敷或配伍金銀花、連翹,取"火郁發之"之義。觀【劉涓子鬼遺方】治發背初起,便以白蘞爲君藥。

2. 散結消症:其辛散之性可破滯氣,【藥性論】稱其"治面上疱瘡"。今用於瘰癧結核,常配夏枯草、玄參,取其"結者散之"之功。現代研究示其抗癌活性,實乃古醫"散結"之說的現代表征。

3. 生肌斂瘡:其粘液質可成膜護創,【日華子本草】載"止驚邪、血痢"。治燙火傷,以白蘞細粉調麻油敷之,既防腐斂瘡,又緩痛生肌,此"酸斂收澀"之妙用。

三、臨證禁忌辨
1. 陰疽禁用:凡瘡瘍平塌、色白漫腫者,屬陰寒之證,誤用寒涼必致毒邪內陷。張璐【本經逢原】特誡:"陰疽色淡不起,非其所宜。"

2. 配伍禁忌:反烏頭類藥,此乃十八反之戒。現代研究發現其可增強烏頭毒性,證實古人經驗之科學。

3. 脾胃虛慎用:其性寒傷胃,若見食少便溏、脈弱舌淡者,縱有熱證亦當佐以健脾之品。

四、現代應用拓展
1. 皮膚科:配地榆等分,治日光性皮炎;合虎杖末,療帶狀疱疹。
2. 婦科:伍椿根皮,治濕熱帶下;佐茜草炭,止崩漏下血。
3. 消化科:現代研究其保肝作用,可辨證用於肝炎輔助治療。

結語:白蘞一物,集清、散、斂三法於一身,然須辨明寒熱虛實。昔葉天士云:"用藥如用兵,各隨其性。"今人用此,當遵【本經】之訓,參以西理,方不負先賢發現之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