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18|回覆: 0

[中藥大全] 中草藥萆薢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8-12-21 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萆薢

萆薢

萆薢

萆薢,中藥名。爲薯蕷科植物綿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t和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乾燥根莖。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切片,曬乾。具有利濕去濁,祛風除痹之功效。用於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不利,腰膝疼痛。

中草藥萆薢

中草藥萆薢

萆薢圖片

萆薢的作用

萆薢的作用

萆薢圖片

萆薢功效

萆薢功效

萆薢圖片

萆薢簡介

藥材名:萆薢

拼音:Bì Xiè

別名:百枝、竹木、赤節、白菝葜、川萆薢、粉萆薢、山田薯、土薯蕷、麻甲頭

來源:本品爲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叉蕊薯蕷、山萆薢或纖細薯蕷等的塊莖。春、秋均可採挖。挖出後洗淨除去鬚根,切片曬乾。

性狀:①粉萆薢:爲植物粉背薯蕷或山萆薢等的乾燥根莖。切片厚約1~3毫米,邊緣不整齊或有棕黑色的外皮;切片表面黃白色,平坦細膩,有粉性及不規則的黃色筋脈花紋,對光照視,極爲顯著。質堅實有彈性,易折斷。無臭,味甘淡。以身干、色黃白、片大而薄、有彈性、整齊不碎者佳。

主產於浙江。廣東、廣西亦產。

②棉萆薢:爲植物纖細薯蕷或叉蕊薯蕷等的乾燥根莖。商品多爲縱向或斜切圓片,大小不等,厚約2~3毫米。外皮灰黃色較厚,周邊多捲曲。切片表面淺黃白色,粗糙有筋脈。質柔軟,易折斷。無臭,味微苦。以身干、色白、片子厚薄均勻者佳。

主產於浙江、湖北等地。

化學成分:含暑蕷皂甙等多種甾體皂甙。總皂甙水解後生成薯蕷甙元。

性味:苦,平。

歸經:歸腎、胃經。

貯藏:置乾燥處。

禁忌:腎陰虧虛、遺精滑精者慎用。

萆薢的功效

祛風,利濕。治風濕頑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遺精,濕熱瘡毒。

萆薢的作用

山萆薢根莖中所含之薯蕷皂甙或薯蕷皂素毒甙有殺昆蟲作用。薯蕷皂甙、克拉塞林甙還有抗真菌作用。

蘇聯產同屬植物高加索薯蕷對兔的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有治療作用。其皂甙有擬膽鹼樣作用,能擴張末梢血管、降低血壓、增強胃腸平滑肌的運動,並能升高血糖,對抗小鼠的化學性驚厥,以及提高大鼠胃腸等各種組織的通透性。

萆薢的用法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中華本草】

萆薢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旋如膏糊;或小便頻數,雖不白濁,亦能治療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爲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鹽一捻,同煎至七分,溫服,食前。(【楊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

②治小便頻數

川萆薢(洗)爲細末,酒和爲丸如柄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鹽湯、鹽酒任下。(【濟生方】萆薢丸)

③治小腸虛冷,小便頻數

牛膝(酒浸,切,焙),續斷、芎藭各半兩,萆薢二兩。上四味,搗羅爲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四十丸;或作湯,入鹽煎服亦得。(【聖濟總錄】牛膝丸)

④治小便

昆濁:鮮萆薢根頭刮去皮須,每次二兩,水煎服。(【泉州本草】)

⑤治陰痿失溺

萆薢二錢,附子一錢五分。合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⑥治腰痛,腳氣

破故紙(生)、續斷,木瓜干、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銼,姜制炒斷絲)各一兩,萆薢二兩。上爲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鹽酒任下。(【三因方】立安丸)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7-11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萆薢考略:辨性味歸經與臨證應用要旨】

萆薢一藥,載於【神農本草經】中品,歷代本草論述精詳。今就萆薢之基原、性效及臨床應用,參酌古今文獻,作系統考辨。

一、基原考辨
萆薢當以薯蕷科粉背薯蕷(Dioscorea hypoglauca)爲正品,此說本於【本草圖經】。其根莖切片呈黃白色,具不規則筋脈花紋,質堅而脆,此即古人所謂"金井玉欄"之象。蘇頌言:"葉似薯蕷而大,根黃白色,多節",正合今之粉萆薢特徵。而綿萆薢(D. septemloba)切片較厚,質柔色淺,當爲別種,二者功效雖近而略有差異。

二、性效闡微
其性苦平,【本草經疏】謂:"味薄氣清,功專除濕"。其歸經之辨尤當注意:李時珍言"入足陽明、厥陰經",張錫純則強調"專走肝腎",實則本品具雙重歸經特性——外達肌表以除痹,內入下焦以利濕。現代研究證實其所含薯蕷皂苷確有抗炎、調節免疫之功,與古人"祛風濕、通脈絡"之說暗合。

三、臨證應用要訣
1. 淋濁證治:治膏淋當配石韋、車前子,如【醫學衷中參西錄】萆薢分清飲;治白濁需伍益智仁、烏藥,此即楊士瀛"導濕濁下行"之法。然須謹記【本草正義】告誡:"陰虛多火之體,不可妄投"。
2. 痹證運用:治風濕痹痛,宜與防己、威靈仙相須爲用。朱丹溪經驗:"萆薢之治痹,尤善治腰膝痹痛",此與其歸腎經特性相關。現代用於痛風性關節炎,常配土茯苓、牛膝。
3. 配伍禁忌:與澤瀉同用增效利濕,但遇陰虛火旺之遺精滑泄則當禁用,此本於【藥品化義】"下元不足者忌之"的訓誡。

四、炮製存用要點
傳統強調"秋采者良",切片以"薄如蟬翼"者爲上品。貯藏須防潮避光,陳久者效減。今之研究證實,其主要活性成分薯蕷皂苷在60℃以下穩定,故煎煮不宜久沸。

結語:萆薢之用,貴在把握其"通利不傷正"的特性。昔葉天士治濕濁下注證,每以萆薢爲君藥,取其"通中有澀"之妙。現代拓展應用於代謝性疾病治療時,仍當恪守"辨證施藥"原則,方不負古人"祛濁分清"之旨。

(全文798字)
丁里 發表於 2025-7-23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萆薢藥性考辨及臨證應用綱要】

萆薢一藥,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爲中品。歷代醫家對其性用頗有發揮,今據【中國藥典】及古今文獻,就其基原、性效、應用等要旨考辨如下。

一、基原考辨
萆薢正品當以薯蕷科植物綿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及粉背薯蕷(D. hypoglauca)乾燥根莖爲宗。二者雖同科同屬,然性狀有別:粉萆薢切片黃白,筋脈紋顯,質堅有彈性;綿萆薢片厚色淺,質軟筋糙。現代色譜分析表明,其有效成分以薯蕷皂苷爲主,佐以多種甾體皂苷,此乃其藥理活性之物質基礎。

二、性效闡微
其性苦平,歸腎、胃二經,功擅"利濕去濁,祛風除痹",此八字要訣已概括其用。【本草綱目】謂其"治白濁,莖中痛",朱丹溪更言其"能分陽明濕熱"。現代研究證實:
1. 利濕之效:通過增強腎小球濾過率,促進水液代謝,故治膏淋、白濁效佳;
2. 除痹之功:所含皂苷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關節炎症反應;
3. 抗菌活性:對白色念珠菌等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三、臨證應用
1. 淋濁證治:配石菖蒲、烏藥(萆薢分清飲),治小便混濁、白如米泔。然需注意,腎陰虛者忌用,防其燥利傷陰。
2. 痹證配伍:合防己、威靈仙,治風濕痹痛;腰膝冷痛者,可佐附子、肉桂。
3. 外用方略:鮮品搗敷可治濕熱瘡毒,此【普濟方】載其"治一切惡瘡"之驗。

四、使用注意
1. 用量規範:煎湯10-15g爲宜,過量恐傷胃氣;
2. 禁忌辨析:遺精滑精屬腎虛不固者慎用,因此證非濕熱爲患;
3. 炮製要點:現行規範要求淨制後切片,生用爲宜,傳統鹽炙法今已少用。

今人用藥,當遵"辨證爲先,藥證相應"之則。萆薢雖爲利濕佳品,然終屬祛邪之藥,若遇脾腎兩虛之證,需配伍白朮、山藥等扶正之品,方合"標本兼顧"之旨。學者臨證,當參合古今,審證用藥,庶幾不致誤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