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16|回复: 0

[中药大全] 中草药萆薢的功效与作用

[复制链接]
中草药手册 发表于 2018-12-21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萆薢

萆薢

萆薢

萆薢,中药名。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t和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之功效。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中草药萆薢

中草药萆薢

萆薢图片

萆薢的作用

萆薢的作用

萆薢图片

萆薢功效

萆薢功效

萆薢图片

萆薢简介

药材名:萆薢

拼音:Bì Xiè

别名: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川萆薢、粉萆薢、山田薯、土薯蓣、麻甲头

来源: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状:①粉萆薢:为植物粉背薯蓣或山萆薢等的干燥根茎。切片厚约1~3毫米,边缘不整齐或有棕黑色的外皮;切片表面黄白色,平坦细腻,有粉性及不规则的黄色筋脉花纹,对光照视,极为显着。质坚实有弹性,易折断。无臭,味甘淡。以身干、色黄白、片大而薄、有弹性、整齐不碎者佳。

主产于浙江。广东、广西亦产。

②棉萆薢:为植物纤细薯蓣或叉蕊薯蓣等的干燥根茎。商品多为纵向或斜切圆片,大小不等,厚约2~3毫米。外皮灰黄色较厚,周边多卷曲。切片表面浅黄白色,粗糙有筋脉。质柔软,易折断。无臭,味微苦。以身干、色白、片子厚薄均匀者佳。

主产于浙江、湖北等地。

化学成分:含暑蓣皂甙等多种甾体皂甙。总皂甙水解后生成薯蓣甙元。

性味:苦,平。

归经:归肾、胃经。

贮藏:置干燥处。

禁忌:肾阴亏虚、遗精滑精者慎用。

萆薢的功效

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

萆薢的作用

山萆薢根茎中所含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杀昆虫作用。薯蓣皂甙、克拉塞林甙还有抗真菌作用。

苏联产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对兔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甙有拟胆碱样作用,能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运动,并能升高血糖,对抗小鼠的化学性惊厥,以及提高大鼠胃肠等各种组织的通透性。

萆薢的用法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中华本草》

萆薢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旋如膏糊;或小便频数,虽不白浊,亦能治疗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盐一捻,同煎至七分,温服,食前。(《杨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

②治小便频数

川萆薢(洗)为细末,酒和为丸如柄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盐汤、盐酒任下。(《济生方》萆薢丸)

③治小肠虚冷,小便频数

牛膝(酒浸,切,焙),续断、芎䓖各半两,萆薢二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盐汤下四十丸;或作汤,入盐煎服亦得。(《圣济总录》牛膝丸)

④治小便

昆浊:鲜萆薢根头刮去皮须,每次二两,水煎服。(《泉州本草》)

⑤治阴痿失溺

萆薢二钱,附子一钱五分。合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⑥治腰痛,脚气

破故纸(生)、续断,木瓜干、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锉,姜制炒断丝)各一两,萆薢二两。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盐酒任下。(《三因方》立安丸)

贾况奕 发表于 2025-7-1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萆薢考略:辨性味归经与临证应用要旨》

萆薢一药,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品,历代本草论述精详。今就萆薢之基原、性效及临床应用,参酌古今文献,作系统考辨。

一、基原考辨
萆薢当以薯蓣科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为正品,此说本于《本草图经》。其根茎切片呈黄白色,具不规则筋脉花纹,质坚而脆,此即古人所谓"金井玉栏"之象。苏颂言:"叶似薯蓣而大,根黄白色,多节",正合今之粉萆薢特征。而绵萆薢(D. septemloba)切片较厚,质柔色浅,当为别种,二者功效虽近而略有差异。

二、性效阐微
其性苦平,《本草经疏》谓:"味薄气清,功专除湿"。其归经之辨尤当注意:李时珍言"入足阳明、厥阴经",张锡纯则强调"专走肝肾",实则本品具双重归经特性——外达肌表以除痹,内入下焦以利湿。现代研究证实其所含薯蓣皂苷确有抗炎、调节免疫之功,与古人"祛风湿、通脉络"之说暗合。

三、临证应用要诀
1. 淋浊证治:治膏淋当配石韦、车前子,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萆薢分清饮;治白浊需伍益智仁、乌药,此即杨士瀛"导湿浊下行"之法。然须谨记《本草正义》告诫:"阴虚多火之体,不可妄投"。
2. 痹证运用:治风湿痹痛,宜与防己、威灵仙相须为用。朱丹溪经验:"萆薢之治痹,尤善治腰膝痹痛",此与其归肾经特性相关。现代用于痛风性关节炎,常配土茯苓、牛膝。
3. 配伍禁忌:与泽泻同用增效利湿,但遇阴虚火旺之遗精滑泄则当禁用,此本于《药品化义》"下元不足者忌之"的训诫。

四、炮制存用要点
传统强调"秋采者良",切片以"薄如蝉翼"者为上品。贮藏须防潮避光,陈久者效减。今之研究证实,其主要活性成分薯蓣皂苷在60℃以下稳定,故煎煮不宜久沸。

结语:萆薢之用,贵在把握其"通利不伤正"的特性。昔叶天士治湿浊下注证,每以萆薢为君药,取其"通中有涩"之妙。现代拓展应用于代谢性疾病治疗时,仍当恪守"辨证施药"原则,方不负古人"祛浊分清"之旨。

(全文798字)
丁里 发表于 2025-7-2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萆薢药性考辨及临证应用纲要》

萆薢一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医家对其性用颇有发挥,今据《中国药典》及古今文献,就其基原、性效、应用等要旨考辨如下。

一、基原考辨
萆薢正品当以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及粉背薯蓣(D. hypoglauca)干燥根茎为宗。二者虽同科同属,然性状有别:粉萆薢切片黄白,筋脉纹显,质坚有弹性;绵萆薢片厚色浅,质软筋糙。现代色谱分析表明,其有效成分以薯蓣皂苷为主,佐以多种甾体皂苷,此乃其药理活性之物质基础。

二、性效阐微
其性苦平,归肾、胃二经,功擅"利湿去浊,祛风除痹",此八字要诀已概括其用。《本草纲目》谓其"治白浊,茎中痛",朱丹溪更言其"能分阳明湿热"。现代研究证实:
1. 利湿之效:通过增强肾小球滤过率,促进水液代谢,故治膏淋、白浊效佳;
2. 除痹之功:所含皂苷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关节炎症反应;
3. 抗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等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三、临证应用
1. 淋浊证治:配石菖蒲、乌药(萆薢分清饮),治小便混浊、白如米泔。然需注意,肾阴虚者忌用,防其燥利伤阴。
2. 痹证配伍:合防己、威灵仙,治风湿痹痛;腰膝冷痛者,可佐附子、肉桂。
3. 外用方略:鲜品捣敷可治湿热疮毒,此《普济方》载其"治一切恶疮"之验。

四、使用注意
1. 用量规范:煎汤10-15g为宜,过量恐伤胃气;
2. 禁忌辨析:遗精滑精属肾虚不固者慎用,因此证非湿热为患;
3. 炮制要点:现行规范要求净制后切片,生用为宜,传统盐炙法今已少用。

今人用药,当遵"辨证为先,药证相应"之则。萆薢虽为利湿佳品,然终属祛邪之药,若遇脾肾两虚之证,需配伍白术、山药等扶正之品,方合"标本兼顾"之旨。学者临证,当参合古今,审证用药,庶几不致误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