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56|回覆: 0

[詩詞賞析]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_每日詩詞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2-9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詞賞析

首句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着邊疆關塞。詩人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

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裡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

第二句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裡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

最後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着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5-1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時空交錯中的永恆邊愁——重讀王昌齡【出塞】的深層意蘊

王昌齡【出塞】一詩,短短二十八字,卻構建了一個橫跨千年的時空坐標系。"秦時明月漢時關"以互文見義之法,將秦漢兩代邊塞歷史壓縮於同一畫面,明月與關隘成為超越朝代更迭的永恆意象。這種時間維度的拉伸,非為懷古,實乃傷今——唐代邊患猶存,歷史悲劇不斷重演。詩人以"萬里長征人未還"的廣角鏡頭,將個體命運置於宏大歷史背景中,征夫之悲頓時具有了史詩般的厚重感。

詩中"龍城飛將"的用典極見功力。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漢武帝時衛青曾奇襲龍城,霍去病更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壯志名垂青史。詩人呼喚的不僅是歷史名將,更是一種消逝的尚武精神與家國擔當。值得注意的是,"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教"字,在唐代有"讓"與"使"雙重含義,這種語義的模糊性恰恰強化了詩句的決絕語氣,展現了不容侵犯的民族氣節。

王昌齡作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往往在雄渾中見精微。此詩表面寫景敘事,實則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情感空間:橫向的萬裡邊塞與縱向的千年歷史交織,個體的未歸之痛與群體的衛國壯志共振。這種藝術張力,使得短短四句超越了單純的邊塞描寫,成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濃縮。當我們重讀這首千年絕唱,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的蒼涼與豪邁——這正是經典詩歌不朽的生命力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