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51|回復: 0

[诗词赏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12-9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赏析

首句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第二句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最后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5-1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时空交错中的永恒边愁——重读王昌龄《出塞》的深层意蕴

王昌龄《出塞》一诗,短短二十八字,却构建了一个横跨千年的时空坐标系。"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互文见义之法,将秦汉两代边塞历史压缩于同一画面,明月与关隘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永恒意象。这种时间维度的拉伸,非为怀古,实乃伤今——唐代边患犹存,历史悲剧不断重演。诗人以"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广角镜头,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中,征夫之悲顿时具有了史诗般的厚重感。

诗中"龙城飞将"的用典极见功力。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汉武帝时卫青曾奇袭龙城,霍去病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名垂青史。诗人呼唤的不仅是历史名将,更是一种消逝的尚武精神与家国担当。值得注意的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字,在唐代有"让"与"使"双重含义,这种语义的模糊性恰恰强化了诗句的决绝语气,展现了不容侵犯的民族气节。

王昌龄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往往在雄浑中见精微。此诗表面写景叙事,实则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情感空间:横向的万里边塞与纵向的千年历史交织,个体的未归之痛与群体的卫国壮志共振。这种艺术张力,使得短短四句超越了单纯的边塞描写,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浓缩。当我们重读这首千年绝唱,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苍凉与豪迈——这正是经典诗歌不朽的生命力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