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11|回復: 0

[儒家学说]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1-21 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阳货篇第6章〗〖论语〗中孔子对仁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能够实行五种德行于天下,就是仁了。』子张问是哪五种德行,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恩惠。对人恭敬,就不会遭人侮慢;待人宽厚,就可以得到众人的拥护;待人信实,就可以得到信任;做事勤敏,就可以获得成功;能给人以恩惠,就足以领导人、使用人。』

本章中孔子关于『仁』的回答,主要是教导子张怎样培养仁德,实行仁道。他指出要从『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做起,并详细解说五种美德的效用,从简约到详尽,纲举目张,条理分明。这五种美德都是实际生活中待人处事的道理,如能认真实行,就会获得『不侮』、『得众』、『人任焉』、『有功』、『足以使人』的效果,使自己成为既能修身立德,又能造福众人的有用之才。

那么,〖论语〗中孔子对仁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呢?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从字义训诂上去寻求解答。〖论语〗中孔子论仁的方法,不是从理论出发,也不曾给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只是说何者是仁,何者不是仁;仁者如何,不仁者如何。仁的思想是在他与弟子的问答中说出的,弟子的个性不同,问题不同,所需要的指导也不同,因此,孔子往往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之不同而异其说。爱人是仁;孝悌是仁;恭、宽、信、敏、惠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仁……。总之,孔子所论的仁包含着许多德行,是一种爱人利人,与人相亲的美德。从个人的修养,到待人处事之道,以至政治事功的表现,都是仁的作用,都属仁的范畴。由此可见,仁,涵摄众德,是圆满人格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极致。

附: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能够实行五种德行于天下,就是仁了。』子张问是哪五种德行,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恩惠。对人恭敬,就不会遭人侮慢;待人宽厚,就可以得到众人的拥护;待人信实,就可以得到信任;做事勤敏,就可以获得成功;能给人以恩惠,就足以领导人、使用人。』

ste0302 發表於 2025-4-23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因材施教"之道

《阳货篇》所载孔子答子张问仁一章,实为儒家"仁"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实践纲领。孔子以"恭、宽、信、敏、惠"五德训示弟子,非但揭示了仁德的具体实践路径,更彰显了儒家"体用一源"的哲学智慧。

一、五德的内在逻辑体系
此五德实构成完整的道德实践系统:"恭"主敬慎,是立身之本;"宽"显包容,乃处世之方;"信"守诚诺,为交往之基;"敏"重实践,系成事之要;"惠"施仁爱,乃领导之德。五者由内而外,自修己以安人,形成"成己成物"的完整链条。程颐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正可于此五德之交互为用中得见端倪。

二、应答差异的教学智慧
《论语》中孔子论仁凡百余处,其说各异,此非矛盾,实为"因材施教"之妙用。子张才高意广而失于疏阔,故孔子以五德约束之;颜渊问仁则告以"克己复礼",因其修养已臻精微;樊迟问仁答以"爱人",因其质朴需简明之教。朱子《论语集注》云:"圣人之言,因病发药",正是对此教学方法的精辟诠释。

三、仁学的实践性特征
孔子不言"仁是什么",而专言"如何为仁",此中深意值得玩味。五德之说将抽象道德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恭敬非徒礼仪,乃"不侮"之人际实效;宽厚非仅气度,实"得众"之群体效应。这种"即用显体"的表述方式,正是儒家"践形尽性"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于此已见端倪。

四、现代启示
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五德之说尤具现实意义。"恭"教人保持文化敬畏,"宽"导人接纳差异,"信"立人际交往底线,"敏"应时代变革,"惠"促社会公平。此五者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要之,孔子论仁之异,非义理有差,实为"理一分殊"之妙用。五德之说既保持了仁道的整体性,又赋予其实践操作性,使玄远之道德理想落实为日用常行。此中深意,诚如钱穆先生所言:"仁道广大,然必从切近处入门。"学者当于此细参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