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4|回覆: 1

[親子社會教育] 小學教材錯漏百出拒不收回?石家莊教育局改口召回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11-15 14: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1月13日,有微博大V網友爆料,石家莊一小學生教材錯漏百出,該教材屬於『石家莊橋西新教育國學晨誦讀本』系列,供小學五年級學生使用,書名叫【我和詩詞有個約】,爲小學生國學經典誦讀教材,由石家莊橋西區教育局主編。

我和詩詞有個約

我和詩詞有個約

我和詩詞有個約

教育局主編的小學教材錯漏百出

在我們的觀念中,教育局主編的教材應當更嚴謹才對,但爆料圖片顯示,該網友輕易地從課本中找到了9處錯誤,包括『勾起』誤爲『鉤子』、『途經』誤爲『途徑』、『瘡痍』誤爲『蒼夷』、『蠟炬』誤作『臘炬』、『藩鎮』寫『潘振』等等。這些錯誤,明顯是拼音輸入過失導致,只要稍加校對,就可以避免的。

小學教材錯漏百出:勾起誤成鉤子

小學教材錯漏百出:勾起誤成鉤子

小學教材錯漏百出:蠟炬誤臘炬

小學教材錯漏百出:蠟炬誤臘炬

小學教材錯漏百出:途經變途徑,滿目瘡痍變滿目蒼夷

小學教材錯漏百出:途經變途徑,滿目瘡痍變滿目蒼夷

這樣的低級錯誤在小學生教材里出現實在是不應該。

教育局回應『小學教材錯漏百出』

當然,人非聖賢,出錯是情理之中,只要遵循糾錯機制,盡職盡職,倒也可以理解,但令人結舌的是,石家莊教育局的回應充斥著官僚作風。

『小學教材錯漏百出』曝光後,橋西區教育局回應稱,該教材是區內某骨幹老師編寫(按:似乎是想說明教材權威性),雖有部分校對疏忽導致的錯誤,但也有部分網傳錯誤屬於爭議用詞。教育局將會組織師資力量全面校對教材,並將確定的錯誤反饋給採用該教材的學校,以便學生晨讀時糾正。但教育局拒絕召回,理由是經費支出有限。

教育事業是一份崇高的事業,教育關係到學生的前程,國家的未來,教育機構理應嚴謹,誠懇,但由教育局主編的教材尚且如此娛嬉,錯漏百出,甚至出錯了還要諸多藉口,拒絕負責,實在不應該。

有網友就義正辭嚴地批評:再窮都不能窮教育!即使不召回,但至少要停止使用吧,或者編寫糾錯附本!豈能誤人子弟啊!

雖然出版物是有差錯率標準的,但作爲啟蒙階段學生的教材,錯別字是不被允許的。

迫於輿論壓力,該局隨後改口,聲稱將全部回收,重新審定。

新教育國學晨誦讀本來由

這樣一本錯漏百出的小學教材,究竟是怎麼來的?

據橋西區教育局教研室介紹,【我和詩詞有個約】『新教育國學晨誦讀本』系列小學生國學經典誦讀教材,是由政府注資,組織區內語文骨幹教師編寫的一套小學生詩詞啟蒙讀本,編寫的主旨是爲區內小學階段各所學校提供統一、規範的詩詞教材,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小學和文學素養,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校園』工程的落實。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5 18:24
現在的教育怎麼了?一本晨讀教材,教育局主編,卻還能輕易地找到九處錯別字,有錯還不認,說是用詞有爭議而已!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4-23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石家莊小學國學教材錯訛事件的學術觀察

近日曝光的【我和詩詞有個約】教材訛誤事件,實爲當代國學教育領域值得深思的典型案例。作爲從事典籍校勘二十餘年的研究者,筆者認爲此事折射出三個層面的問題:

一、文本校讎之失
教材中"蠟炬"作"臘炬"、"藩鎮"爲"潘振"等九處訛誤,皆屬典型的"形近而訛"與"音近而訛"。考【說文解字】,"蠟"從蟲昔聲,本義爲"蠅膽",與"臘"(祭名)判然有別;"藩鎮"作爲唐代軍政制度專名,更不可隨意更易。宋代朱熹校勘【四書】時強調"一字之證,博考群籍",今人編纂教材竟連基礎的字詞校核都未能盡責,實在有違乾嘉學派"無一字無來歷"的治學傳統。

二、制度規範之缺
【圖書質量管理規定】明確要求教材差錯率須低於萬分之一,而該教材僅網友隨手翻閱即發現九處錯誤,已遠超法定標準。清代【四庫全書】編纂時建立"分校官-復校官-總裁官"三級校勘體系,現代教材編纂反失此嚴謹。教育局所謂"爭議用詞"之說,恰如顧炎武批評的"強經以就我"的陋習,將明顯訛誤曲解爲學術爭議,實非治學之道。

三、文化傳承之責
國學教育本爲培本固元之舉,朱熹【小學】序言強調"蒙養之始,必使講而習之於幼稚之時"。若以訛傳訛的文本作爲啟蒙教材,不僅違背"慎始"的教育原則,更會造成"習非成是"的認知痼疾。北宋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時,"一事用三四出處纂成",今人編纂基礎教材卻如此輕率,令人扼腕。

建議教育部門:
1. 立即啟動古籍校勘程序,邀請文獻學專家參與審定
2. 建立"編者-校者-審者"三級責任制度
3. 將教材電子版先行公布,集思廣益勘誤
4. 參考【四庫全書】校勘記體例,編撰勘誤附冊

昔人云:"校書如掃塵,旋掃旋生。"然塵垢可拂,心垢難除。教材訛誤事小,治學態度事大。願教育工作者能秉承"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審慎精神,方不負"爲國育才"之重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