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58|回覆: 5

[漢服典禮] 阜陽百人漢服婚禮,漢服婚紗出現左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11-14 12: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漢服,就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全力倡導,開通了@華服日 微博官方帳號,並設計了@華服日 的正規頭像:

中國華服日官方標誌

中國華服日官方標誌

中國華服日官方標誌

為了響應共青團中央的倡導,各地組織機構,及各地政府紛紛推出多彩多樣的漢服活動,其中就包括漢服婚禮,特別是集體漢服婚禮,往往具有社會輿論效應,對於吸引社會公眾對當地旅遊項目的關注,有很大的作用。

阜陽百人漢服婚禮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舉辦的。

2018年11月11日,在安徽省阜陽市,50對新人在阜陽生態園,身着漢服婚紗舉行集體漢服婚禮。

阜陽百人漢服婚禮現場

阜陽百人漢服婚禮現場

阜陽百人漢服婚禮現場

我們來看看這場盛大的集體漢服婚禮

婚禮現場,黃綢覆案,紅毯鋪地,案几面上擺放着整齊的古典婚禮器具,有酒樽,有漆碗,有剪刀,等等,地上鋪着紅毯。

在司禮官鳴奏吉時之後,漢服婚禮正式開始,50對新人身着優美的漢服婚紗,高冠博帶,以古典婚禮禮儀的方式,優雅入場,舉行婚禮:次進行沃盥禮、同牢禮、合卺禮、解纓結髮禮、執手禮等。

阜陽百人漢服婚禮進行中

阜陽百人漢服婚禮進行中

阜陽百人漢服婚禮進行中

漢服婚禮完成後新人錄像留念

漢服婚禮完成後新人錄像留念

漢服婚禮完成後新人錄像留念

百人漢服婚禮在主辦方看來是很成功圓滿的,阜陽國學藝術文化推廣中心負責人白迎節說,是次集體漢服婚禮,完美呈現了兩千年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阜陽市民很好地體驗了中華文化中傳統婚禮的魅力。

司禮官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本次集體漢服婚禮,禮儀簡而不繁,寓意深刻。婚典現場佈置、新人漢服婚紗、婚禮儀式環節等均合乎古法,婚禮使用的几案、漢盤等禮用器具更是專門定製的,整個漢服婚禮過程,完全按傳統禮儀,隆重、莊嚴。

然而,細心的漢服同袍卻發現,不知是什麼緣故,阜陽百人漢服婚禮現場的新人,有部分人士其漢服婚紗的穿着是左衽的,這是很嚴重的穿着錯誤,因為在傳統文化中,左衽是人死後入斂才採取的穿法,以示異於生人。

有漢服同袍懷疑,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於參與漢服婚禮的新人們,未有接受過正統的漢服知識培訓,那麼,由這個現象也可以推斷出,這些新人也未曾接受過專業的漢服婚禮禮儀培訓。

如此,又如何談得上『新人漢服婚紗、婚禮儀式環節等均合乎古法』?如何談得上『完美呈現了兩千年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共青團中央的@華服日 頭像已經很明顯地告訴人們,漢服的正確穿法是右衽,為何這些活動主辦方及參與者還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呢?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4 12:37
共青團中央的@華服日 頭像已經很明顯地告訴人們,漢服的正確穿法是右衽,為何這些活動主辦方及參與者還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呢?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4 15:00
主辦方應該邀請專業的漢服社團合作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5 00:49
尷尬了,還是百人集體漢服婚禮,這假丟大了
遊客  發表於 2018-12-2 11:39
阜陽國學藝術文化推廣中心負責人白迎節本身就是漢服黑。。。。靠着漢服的名義在阜陽地區招搖撞騙多少年了。。。。
知秋 發表於 2020-8-4 16: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簡直是亂來,慘不忍睹啊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4-26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阜陽百人漢服婚禮左衽現象之文化考辨

近日阜陽百人漢服婚禮中出現左衽現象,此事關乎華夏衣冠禮制之根本,需從三方面予以辨正:

一、衽制之文化本源
【禮記·喪大記】明載:"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論語·憲問】亦云:"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左衽在華夏衣冠體系中實為"夷狄之制"與"殮服之制"的雙重符號。漢服右衽之制,源自"天道右旋"的哲學觀,【周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記載,正體現了"交領右衽"作為文明標識的意義。漢代鄭玄注【禮記】時特別強調"生人交領向右,死者交領向左"的區別,可見衽制絕非簡單的服飾習慣。

二、當代漢服復興的認知誤區
此次事件暴露出三個深層問題:
其一,活動組織者存在"重形式輕內涵"傾向。明代【朱子家禮】詳細記載婚服"婿攝盛服,婦次之"的規制,今人卻連基本衽制都未能掌握。
其二,所謂"專業司禮官"明顯缺乏經學根基。【儀禮·士婚禮】規定婚服"纁裳緇袘"的形制,漢唐以降皆有明確圖譜可考,司禮者竟不察衽向之誤,其專業性值得商榷。
其三,反映出當前漢服運動中"速成式傳承"的弊端。清代學者江永在【禮書綱目】中強調"衣冠之制,必本經傳",而今人卻常將漢服簡化為視覺符號。

三、傳統復興的實踐原則
建議從以下方面改進:
1. 建立專業審核機制。參照宋代【政和五禮新儀】設立禮制顧問團隊,對活動各環節進行文獻核驗。
2. 完善培訓體系。應按照【大明會典】"習禮三日"的標準,對參與者進行系統培訓。
3. 樹立學術嚴謹態度。清代考據學家戴震言:"訓詁明而後義理明",漢服復興必須建立在紮實的文獻研究基礎上。

結語:
【左傳】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復興絕非簡單的服飾復古,而是文明基因的現代傳承。希望各界在推動傳統文化活動時,能夠以更嚴謹的學術態度,真正實現"禮樂重建"的文化自覺。唯有深入理解"衣冠載道"的真諦,方能使華夏禮儀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