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59|回復: 5

[汉服典礼] 阜阳百人汉服婚礼,汉服婚纱出现左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11-14 12: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就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全力倡导,开通了@华服日 微博官方帐号,并设计了@华服日 的正规头像:

中国华服日官方标志

中国华服日官方标志

中国华服日官方标志

为了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倡导,各地组织机构,及各地政府纷纷推出多彩多样的汉服活动,其中就包括汉服婚礼,特别是集体汉服婚礼,往往具有社会舆论效应,对于吸引社会公众对当地旅游项目的关注,有很大的作用。

阜阳百人汉服婚礼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举办的。

2018年11月11日,在安徽省阜阳市,50对新人在阜阳生态园,身着汉服婚纱举行集体汉服婚礼。

阜阳百人汉服婚礼现场

阜阳百人汉服婚礼现场

阜阳百人汉服婚礼现场

我们来看看这场盛大的集体汉服婚礼

婚礼现场,黄绸覆案,红毯铺地,案几面上摆放着整齐的古典婚礼器具,有酒樽,有漆碗,有剪刀,等等,地上铺着红毯。

在司礼官鸣奏吉时之後,汉服婚礼正式开始,50对新人身着优美的汉服婚纱,高冠博带,以古典婚礼礼仪的方式,优雅入场,举行婚礼:次进行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解缨结发礼、执手礼等。

阜阳百人汉服婚礼进行中

阜阳百人汉服婚礼进行中

阜阳百人汉服婚礼进行中

汉服婚礼完成後新人录像留念

汉服婚礼完成後新人录像留念

汉服婚礼完成後新人录像留念

百人汉服婚礼在主办方看来是很成功圆满的,阜阳国学艺术文化推广中心负责人白迎节说,是次集体汉服婚礼,完美呈现了两千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阜阳市民很好地体验了中华文化中传统婚礼的魅力。

司礼官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本次集体汉服婚礼,礼仪简而不繁,寓意深刻。婚典现场布置、新人汉服婚纱、婚礼仪式环节等均合乎古法,婚礼使用的几案、汉盘等礼用器具更是专门定制的,整个汉服婚礼过程,完全按传统礼仪,隆重、庄严。

然而,细心的汉服同袍却发现,不知是什么缘故,阜阳百人汉服婚礼现场的新人,有部分人士其汉服婚纱的穿着是左衽的,这是很严重的穿着错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左衽是人死後入敛才采取的穿法,以示异于生人。

有汉服同袍怀疑,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参与汉服婚礼的新人们,未有接受过正统的汉服知识培训,那么,由这个现象也可以推断出,这些新人也未曾接受过专业的汉服婚礼礼仪培训。

如此,又如何谈得上“新人汉服婚纱、婚礼仪式环节等均合乎古法”?如何谈得上“完美呈现了两千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共青团中央的@华服日 头像已经很明显地告诉人们,汉服的正确穿法是右衽,为何这些活动主办方及参与者还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呢?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4 12:37
共青团中央的@华服日 头像已经很明显地告诉人们,汉服的正确穿法是右衽,为何这些活动主办方及参与者还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呢?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4 15:00
主办方应该邀请专业的汉服社团合作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5 00:49
尴尬了,还是百人集体汉服婚礼,这假丢大了
遊客  發表於 2018-12-2 11:39
阜阳国学艺术文化推广中心负责人白迎节本身就是汉服黑。。。。靠着汉服的名义在阜阳地区招摇撞骗多少年了。。。。
知秋 發表於 2020-8-4 16: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简直是乱来,惨不忍睹啊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4-26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阜阳百人汉服婚礼左衽现象之文化考辨

近日阜阳百人汉服婚礼中出现左衽现象,此事关乎华夏衣冠礼制之根本,需从三方面予以辨正:

一、衽制之文化本源
《礼记·丧大记》明载:"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论语·宪问》亦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在华夏衣冠体系中实为"夷狄之制"与"殓服之制"的双重符号。汉服右衽之制,源自"天道右旋"的哲学观,《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记载,正体现了"交领右衽"作为文明标识的意义。汉代郑玄注《礼记》时特别强调"生人交领向右,死者交领向左"的区别,可见衽制绝非简单的服饰习惯。

二、当代汉服复兴的认知误区
此次事件暴露出三个深层问题:
其一,活动组织者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倾向。明代《朱子家礼》详细记载婚服"婿摄盛服,妇次之"的规制,今人却连基本衽制都未能掌握。
其二,所谓"专业司礼官"明显缺乏经学根基。《仪礼·士婚礼》规定婚服"纁裳缁袘"的形制,汉唐以降皆有明确图谱可考,司礼者竟不察衽向之误,其专业性值得商榷。
其三,反映出当前汉服运动中"速成式传承"的弊端。清代学者江永在《礼书纲目》中强调"衣冠之制,必本经传",而今人却常将汉服简化为视觉符号。

三、传统复兴的实践原则
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
1. 建立专业审核机制。参照宋代《政和五礼新仪》设立礼制顾问团队,对活动各环节进行文献核验。
2. 完善培训体系。应按照《大明会典》"习礼三日"的标准,对参与者进行系统培训。
3. 树立学术严谨态度。清代考据学家戴震言:"训诂明而后义理明",汉服复兴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上。

结语:
《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复兴绝非简单的服饰复古,而是文明基因的现代传承。希望各界在推动传统文化活动时,能够以更严谨的学术态度,真正实现"礼乐重建"的文化自觉。唯有深入理解"衣冠载道"的真谛,方能使华夏礼仪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