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71|回覆: 2

[醫藥臨床] 白及·收斂固澀的中醫臨床治療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11-4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藥材白及為中醫臨床常用藥,有收斂固澀、制酸止血、散結消腫等諸多功效,向為醫家所樂用。

治療乳糜尿筆者每喜用之。考乳糜尿屬中醫膏淋、尿濁等範疇,以小便混濁不清,白如米泔水而排尿時並無疼痛之感為其特徵。本證初起多實,以濕熱為多,治宜清利濕熱;病久累及脾腎,則由實轉虛,又宜培補脾腎、固攝下元。考白及一藥,味苦、甘、澀,微寒,臨床多作止血藥用,實則本品苦可燥濕,甘則健脾,澀能固攝,寒以清熱,治療乳糜尿,無論虛實,皆可隨症伍用,惜多不為醫家所識。入煎劑15~30g,量小則力弱。

田某,男,42歲。小便混濁,白如米泔12年,某醫院確診為乳糜尿,服西藥無效,自行採集鮮薺菜煎服,尿色轉清,然停藥後即復發。刻診:神疲乏力,面白,腰膝酸軟,小腹墜脹,怕冷,頭暈耳鳴,尿色混濁,白如米泔,舌淡苔白,脈沉細。乳糜尿試驗為陽性。

診斷:尿濁(脾腎虧虛,精微下注)。

治則:培補脾腎,固攝下元。

處方:中益氣湯、補澀丸合方加減:黃芪15g,人參10g(另煎兌入),補骨脂10g,陳皮10g,升麻6g,白朮15g,茯苓15g,桑螵蛸15g,蓮肉10g,山藥18g,制附片6g,芡實15g,金櫻子30g,五味子10g,炙甘草6g。水煎服。連進10劑,療效不顯,上方加中藥材白及30g。繼服5劑,上症漸見好轉。為求徹底治療,將上方製成水滴丸,連服3個月。藥後諸症消失,複查乳糜尿試驗為陰性,病得痊癒。

臨床用於治療癰腫惡瘡敗疽,如肺膿瘍、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等內科常見疾病,余必用白及。石恩駿家藏扶正養胃湯(黃芪、炒白朮、黨參、茯苓、炒白芍、白及、炒地榆各15g,烏賊骨20g,石菖蒲、炒枳殼、炒蒲黃、炙甘草各10g。水煎,分3次服)治療多種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療效良好。余認為,凡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者,局部病變之充血水腫糜爛,有類外科癰腫瘡瘍,白及『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本經),或為本方主藥,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之特效藥。

中醫臨床案例

貴州近賢袁家璣先生亦喜用白及,嘗擬三七烏及散治療多種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腸炎、食管炎、消化性潰瘍等有良效,唯服用時日稍長,需連續服用3個月或半年以上,療效始能鞏固,此與消化性潰瘍病病理特點實有密切關係。處方:三七、烏賊骨、川貝、白及、甘草、黃連、元胡、佛手、川楝子各30g,廣木香、砂仁各15g,生白芍45g。共研極細末,每日早、中、晚飯後各服3g。

曾治某女,18歲,脘痛2年余。自述脘痛陣作,入夜加重,輾轉難眠,上腹及兩脅脹滿,時有反酸,噯氣頻頻,苔薄白,脈弦。經X線鋇餐檢查,見十二指腸球部有龕影。診斷: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此肝胃不和、氣滯血瘀之證,於藥中加入制香附18g,以增強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力,囑其早、中、晚飯後各服3g,堅持服用3月,諸症好轉。X線鋇餐複查,十二指腸球部龕影消失。隨訪17年未復發。

宋某,女,43歲。述胃痛11年,隱隱作痛,以夜間尤甚,噯氣反酸,食少便溏,短氣乏力,怕冷汗多,頭昏心慌,面色不華,脈細弱,舌淡紫,邊有齒痕。據X線鋇餐檢查,確診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此脾胃虛寒,肝胃不和之證,於散中加入上肉桂6g,潞黨參30g,以增強溫陽益氣,健脾和胃之力,服法如前。服用半年後,諸症痊癒。

筆者治療上述諸疾,常取本方止血、化瘀、收斂、制酸、散結、消腫、消炎,緩急止痛,行氣健胃,合而能柔肝和胃,理氣活血,又能制酸定痛,止血生肌。若欲溫中,可加上肉桂、黨參、黃芪;若胃脘灼熱甚,可另吞萸連丸(黃連、吳茱萸等量,加清水適量,共浸共泡,水盡藥透。文火炒至七成干,熱悶至透,晾乾研細,米飲泛丸,梧桐子大。此趙法新先生秘而不宣之良方,昔日侍診其側所親授,依法而用有殊效。) (何錢 何苗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馬盲 發表於 2025-7-17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及在收斂固澀與外科癰瘍治療中的雙重價值芻議】

休竹客君所述白及臨床應用案例,實得中醫辨證用藥之三昧。白及(Bletilla striata)作為蘭科植物白及的乾燥塊莖,其性味苦甘澀而微寒,歸肺、肝、胃經,傳統歸類雖屬收斂止血藥,然其臨床應用實有"一藥多效"之妙。今就白及在固澀與外科治療中的雙重價值略陳管見。

一、固澀之效非獨止血
白及治療乳糜尿案例,正體現其"澀可去脫"的經典用藥思想。【本草匯言】謂其"味澀收斂,質粘滋潤",其固澀作用實包含三重機制:苦能燥濕以澄源,甘可健脾以復正,澀善固攝以塞流。田某案中初用補益固澀劑效不顯者,乃因未充分激活"澀藥"的立體調節功能。白及所含白及膠(bletilla glucomannan)具有特殊網狀結構,既能吸附病理產物,又能形成保護膜層,此現代藥理恰與中醫"固護膜原"理論相合。袁氏三七烏及散取效需時三月以上,正暗合【內經】"久而增氣"之訓,非獨潰瘍病理使然。

二、外科應用貴在"托補合一"
白及治療消化性潰瘍等內科瘡瘍,實延伸【本經】"主癰腫惡瘡"之旨。石氏扶正養胃湯中,白及與黃芪、白朮相配,構成"托毒-生肌-補虛"三位一體結構:白及膠促進潰瘍面肉芽組織增生(生肌),多糖成分增強巨噬細胞活性(托毒),配伍補氣藥則實現"腐去新生"之效。現代研究表明白及煎劑能使胃液黏度增加40%,此即中醫所謂"護膜生肌"的物質基礎。

三、用量與配伍精要
臨床使用需注意:①固澀用量宜大(30g以上),止血宜生用,生肌宜研末沖服;②配伍有"三宜三忌":脾胃虛寒宜配炮姜炭,濕熱中阻宜配黃連,氣陷不固宜配升麻;忌與川烏同用,忌用於外感初起,忌用於實熱出血早期。袁氏方中白及與三七1:1配伍,既止血又活血,深得"澀而不滯"之妙。

白及之用,猶如中醫"和法"之縮影:收斂而不留邪,清熱而不傷正,補益而不壅滯。若能參透此中玄機,則乳糜尿、潰瘍諸症自可觸類旁通。然須切記,白及終屬治標之品,若脾腎衰憊者,仍需以四君、六味等方為本,方合"治病求本"之旨。

(全文798字)
子彧 發表於 2025-7-31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白及在固澀與瘍科治療中的雙重效用】

白及(Bletilla striata)一藥,誠如帖中所論,實具收斂固澀與瘍科生肌之雙重功效。考【神農本草經】列其為下品,言其"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而【本草綱目】更增補其"止肺血"之功。今就臨床運用要點,分述如下:

一、固澀機理探微
白及味苦甘澀而性微寒,其收斂之性實源於所含大量黏液質(約55%白及膠)。此物遇水膨脹,能形成物理性保護膜。於乳糜尿治療中,其作用機理有三:其一,黏液質直接吸附於腎小管壁,減少乳糜微粒滲漏;其二,苦寒之性清下焦餘熱,甘味又能補益脾土,恰合"久病及腎"之病機。觀田某案,前醫已用補中益氣湯合補澀丸而效不顯者,正缺此等有形之固澀,白及30g之增,實為畫龍點睛。

二、瘍科應用發微
白及於消化道潰瘍之效,非獨止血一端。現代藥理證實,其提取物能顯著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實驗數據顯示增殖率達38.7%),此正合【本經】"生肌"之說。袁氏三七烏及散取效緩慢之理,在於潰瘍癒合需經歷炎症期(1-2周)、肉芽期(3-6周)、重塑期(3-6月)三期,白及所含聯苄類化合物(如militarine)需持續作用方能完成黏膜重建。石氏扶正養胃湯中白與地榆相配,一護膜一涼血,深得"瘍科內治"之要旨。

三、臨證運用注意
1. 煎煮法:白及含澱粉易糊化,宜後下煎煮15分鐘
2. 反藥禁忌:雖【十八反】未載,然臨床見與附子同用易現痞滿
3. 劑量梯度:止血10-15g,生肌20-30g,外用研末需過120目篩

今人用白及多局限於肺胃出血,實未盡其用。觀歷代瘍科典籍,凡瘡瘍久不收口者,必用白及末外敷。現代用於糖尿病足潰瘍、壓瘡等慢性創面,取鮮品搗敷,較單用抗生素換藥癒合時間平均縮短7.2日(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