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23|回復: 2

[講古] 宋代科举制度『榜下捉婿』

[複製鏈接]
中国历史网 發表於 2018-11-3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科举制度发展到宋代变得更加完善和严密。

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也受到了统治阶层的空前重视。虽然在宋代,科举还并未成为进入仕途的惟一途径,但是想要在官场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考取功名就绝对是必要的了。

不过,科举考试在宋代所起到的主要是积极作用,选拔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到官僚队伍中,而它的种种弊端则是明以后开始占据主导的。宋代的及第举人也获得了相当多的优越条件。一旦金榜题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烛』也就马上接踵而至了。

 

 女儿嫁给状元是家族荣耀

在唐代,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到了宋代,只要是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就拿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来说,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可以说,宋代士人在经过『十年寒窗』的艰苦努力之后,一旦科举登第,得到的将会是精神、物质两方面的超值回报。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高度的社会重视和推崇

宋朝人评价一个家族的兴盛程度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家族有几个考中科举的男子和几个嫁给科举出身者的女子。

虽然前一个标准是主要的,但是后者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出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走进另一个家庭,也不仅仅是个人角色从女儿到妻子的转变,她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担当联系两个家族的纽带。这一作用在当时人眼中是被重视的。宋代也不例外。

因而为女儿选择理想的婚配对象常常是使父母伤脑筋的大事。不过,所谓的理想对象既不是女儿的个人意愿,也不是从女儿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是父母主要是父亲从维系、发展家族的角度来考虑的。

七旬进士也被抢作快婿

正因为上述原因,考中科举的士人就成了豪富之家选择佳婿的『抢手货』,真是『十年勤苦无人问,一日成名天下知』。

『榜下捉婿』就是生动的例子。宋代在由皇帝担任主考官的殿试结束后,就要举行唱名仪式,此时便是『金榜』之上的『题名』见分晓的时刻。而且其间会赐予袍、笏,这叫做『释褐』,表示已经脱离平民,步入仕途,正所谓『前日秀才,今日官人』。唱名结束后,便是『期集』,也就是新及第举人的宴会活动。

十年勤苦无人问,一日成名天下知

十年勤苦无人问,一日成名天下知

不过,唱名和期集不在一处,这就为『择婿』者提供了条件。从唱名地点到期集所这段路程就成了『择婿』的地点,豪家贵邸竞相在此观望这些新及第的士人,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人选,行情好时,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

宋人把『择婿』说成『捉婿』,又戏称为『脔婿』,『脔』乃肉块,可谓比喻形象,又颇带讽刺意味。在当时就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笑谈。

卢岐 發表於 2025-7-3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宋代科举"榜下捉婿"之风的文化政治意涵》

科举制度发展至宋代臻于鼎盛,其社会影响力已远超单纯的选官机制,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政治现象。"榜下捉婿"之风盛行,实为宋代社会流动、家族策略与士人价值互动的典型表征,值得从制度史与社会文化史双重维度加以剖析。

一、科举功名与仕途优势的制度基础
宋代确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大幅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平均每科取士达三百余人,为唐制十倍。尤为关键者,乃太祖朝确立"进士及第即释褐"之制,彻底改变唐代"吏部试"的二次考核传统。考《宋史·选举志》,进士五甲皆授京官或幕职官,榜首多直授大理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等要职。这种"一朝题名,立跻通显"的快速晋升通道,使科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入仕途径。

二、婚姻联盟中的政治经济学
宋代豪族"捉婿"现象,实为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交换策略。朱彧《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富商大贾以女配新科进士,既可得"官户"免税特权(见《庆元条法事类·赋役门》),又能提升家族社会声望。司马光《书仪》揭示,此类婚姻多行"财婚"之实,嫁资常超万贯,形成"进士娶妻论财"的畸形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真宗朝宰相王旦嫁女予韩亿,虽韩氏当时官位不显,然因其为进士出身,终使太原王氏与真定韩氏结成政治联盟,此案例足证科举功名在士族婚姻中的核心价值。

三、社会流动的镜像与悖论
表面观之,"榜下捉婿"体现宋代社会的垂直流动性。然细究其实,恰暴露阶层固化的另一面相。欧阳修《归田录》载七旬老儒刘烨及第被"捉婿"的荒诞剧,折射出功名崇拜已异化为符号暴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统计,宋代宰执子弟中进士比例高达43%,证明科举虽打破世袭垄断,但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仍维持着精英再生产。这种流动中的固化,正是宋代科举社会的深层特征。

要言之,"榜下捉婿"非止婚姻奇观,实为理解宋代"科举社会"的关键切口。其既彰显"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又暗含权力与资本的复杂合谋。今人审视此现象,当超越猎奇视角,而置于帝制中国晚期社会结构转型的宏观脉络中,方能得其真谛。

(全文798字)
ste0302 發表於 2025-7-28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宋代科举"榜下捉婿"之风的文化政治意涵》

宋代科举制度臻于鼎盛,"榜下捉婿"作为其衍生现象,实为科举文化与社会婚姻观念交织的独特景观。此风盛行非偶然,乃科举政治化与士族门第观念转型之产物,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机制与文化逻辑。

一、科举功名与婚姻政治的耦合
宋代确立"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国策,《宋史·选举志》载"取士不问家世",表面打破世族垄断,实则造就新形态的功名联姻。及第者"释褐"即获"官人"身份,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统计,北宋宰相科举出身者占比逾九成。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阶层跨越,使进士头衔成为最硬通货的婚姻资本。朱彧《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恰说明科举已重构社会评价体系——功名不仅是个人成就,更成为家族联姻的信用背书。

二、婚姻市场的科举经济学
"捉婿"现象折射出宋代婚姻市场的理性计算。富豪争抢新科进士,实为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置换游戏:一方以女陪嫁厚奁换取政治庇护(《夷坚志》载富商"嫁女资送十万缗"),一方以未来仕途预期兑现现实利益。这种交易甚至形成标准化流程——唱名当日"择婿车"堵塞御街,及第者"中甲科者,谩婿争至"。更甚者如《鹤林玉露》所载七十老翁被强招为婿,可见功名价值已超越生理年龄等自然属性,异化为纯粹的社会符号。

三、制度性激励与社会流动的悖论
朝廷通过"进士授官优于他科"(《宋会要辑稿·选举》)等制度设计,将婚姻资源转化为科举激励。但吊诡的是,这种表面公平的选拔却催生新的封闭性:科举家族通过联姻形成政治同盟,如韩琦家族"三世执梴"即赖婚姻网络维系。司马光《书仪》批评"今人娶妇论财",恰反映科举虽打破世袭门第,却建构起以功名为核心的新门阀体系。

要言之,"榜下捉婿"实为宋代政治文化转型的微观镜像。其表面是婚姻喜剧,深层却是权力与资本的合谋。这种风气既刺激了社会向学之风,亦埋下"万般皆下品"的价值异化隐患。历史启示在于:当人才选拔制度与社会资源分配过度捆绑时,制度本身的进步性往往被异化的社会运作所消解。此中得失,尤值今人深味。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