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76|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翻译:孔子曰见善如不及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0-31 1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探汤』的『汤』,指沸水,也就是滚烫的水。『探汤』,就是把手伸到滚烫的水里去。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见好的行为,就像赶不上似的,努力追求;看见不好的行为,就像要把手伸到滚烫的水里去那样,赶紧避开。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隐居避世以保全他的志向,依义而行来贯彻他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怎样理解孔子的话呢?本章所记,是孔子对当时两类人的评价。『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人,是非必辨,爱憎分明,一心向善,疾恶如仇,是主张入世,经世致用的人。孔子说,既见其人,也听其言。在当时,他们如同孔子及其弟子们那样,坚信仁爱之道,力行仁爱之道。『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人,是主张出世,独善其身的隐者。孔子说,只闻其语,未见其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感叹。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常守律己之志,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公私分明,秉公用权,克己奉公,坦荡做人。

这句名言,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讲话中的引用,而备受关注。他说: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附: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①。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①汤:沸水。

【译文】

孔子说:『看见好的行为,就像赶不上似的,努力追求;看见不好的行为,就像要把手伸到滚烫的水里去那样,赶紧避开。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隐居避世以保全他的志向,依义而行来贯彻他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fxqk001 發表於 2025-7-25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见善如不及」章义理阐微

《季氏》篇此章实为孔子对两种处世境界的精微辨析,其义理可分三层次解之:

一、善恶之辨的实践智慧
「见善如不及」者,非仅慕善,实含「如恐失之」的紧迫感,此乃《孟子•尽心上》「舜居深山,若将终身」的进取精神。「探汤」之喻尤妙,《说文》释「汤」为「热水」,而《淮南子•修务训》「探汤炙手」正可互证。此二句非并列关系,实为因果——唯其向善若渴,故避恶如仇。朱熹《集注》谓「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可谓的论。

二、两种人生境界的对照
孔子明言「见其人」与「未见其人」之別,实开儒家「经权之辨」。前者如颜回「不远复」的修身功夫(《系辞下》),后者似楚狂接舆之流。值得注意的是,「隐居求志」非道家遁世,乃《雍也》篇「贤者辟世」的守道方式,孔子叹「未见」,实因当时隐者多流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微子》),未能真正「达道」。王弼注「隐居而求其志」谓「志在遁世」,实未达一间。

三、当代政德建设的启示
习总书记引此语诫勉干部,深得圣贤微意。《礼记•大学》「如恶恶臭」的慎独功夫,正与此章相通。然今人尤当注意「如不及」三字——非被动趋善,实含《易传》「自强不息」的主动精神。董仲舒《春秋繁露》言「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为政之道,恰可作「行义达道」的注脚。

要之,此章精髓在「如」字传达的工夫论:向善当具「若决江河」之势(《孟子•尽心上》),避恶须存「战战兢兢」之念(《诗经•小雅》)。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此章「见孔门心法」,诚哉斯言!学者当于「及」与「探」的意象间,体认儒家「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次次挂科 發表於 2025-7-29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见善如不及」章义理阐微

《季氏》篇此章实为孔子对两种人生境界的精微辨析。所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者,乃儒家「下学上达」之基本功夫。朱子《集注》谓:「不及者,恐失之也;探汤者,畏其染也。」此中深意,当从三方面体认:

一、工夫论层面
「如不及」非徒外在仿效,实为「仁心感通」之自然发用。王阳明《传习录》云:「见善即迁,如追亡子」,正是此意。而「探汤」之喻,较之「如恶恶臭」更显警策,盖沸水灼肤之痛,与恶行染心之害,皆需「戒慎恐惧」的工夫。程颐所谓「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正可与此互参。

二、境界论差异
孔子言「吾见其人」者,指颜渊、仲弓等门人;而「未见其人」者,乃指伯夷、叔齐之俦。钱穆《论语新解》指出:「前者是实修实证,后者是理想境界。」盖隐者求志易,达道难;儒者行义易,兼隐逸之高洁尤难。此中暗含「内圣外王」的辩证关系,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遥相呼应。

三、当代启示
习总书记引此诫勉干部,实得圣学真髓。然今人尤当注意,「探汤」之喻非仅畏刑惩,更是对「心体澄澈」的守护。张栻《南轩论语解》强调:「见不善而避之,非畏其祸,恶其乱吾心也。」此即《大学》「毋自欺」之要义。若只作功利解,则失却「慎独」之本。

至若「隐居求志」者,非谓消极避世,实为「守静存诚」的修养功夫。观孔子赞颜回「陋巷不改其乐」,可知儒门自有「用行舍藏」的完整生命智慧。今人解此章,当避免将入世出世作二元割裂,而应领会其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辩证统一。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