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79|回覆: 1

[詩詞賞析] 送江水曹還遠館.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_每日詩詞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0-30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送江水曹還遠館.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全詩賞析

送江水曹還遠館.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

送江水曹還遠館.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

送江水曹還遠館
南北朝.謝朓
高館臨荒途,清川帶長陌。
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
塘邊草雜紅,樹際花猶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盡離席!

送江水曹還遠館.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

首聯分別從高、遠兩個方面描寫了送別的場景:荒郊野途,高館孤峙,清流映帶,長路迢遞。

頷聯則交代去者的懷歸之情。此聯透露出江水曹的遊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遠館,而非故鄉,故而客中作客,無慰「懷舊望歸」之情,只能更增羈旅情懷。

頸聯的寫景則以強烈的反襯突現出離別的情懷。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這是無可如何的現實,尾聯重又歸結到送別之意,最後留給人的是無可奈何的感喟。離席將盡而又不欲其盡,結句將惜別之情發揮得非常充分。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4-29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謝朓〖送江水曹還遠館〗詩中的空間建構與情感張力探析】

謝朓此詩以精微的空間經營展現典型的南朝送別情境。首聯"高館臨荒途,清川帶長陌"運用俯仰視角的轉換,構築起三維詩境。"高館"與"荒途"形成垂直向度的空間對比,暗含仕途孤危之象;"清川"與"長陌"則展開水平向度的綿延,暗示羈旅之遙。這種立體空間架構,實為謝朓"工於發端"的典型體現,王夫之【古詩評選】稱其"發端峻絕,殆欲劈開混沌"。

頷聯"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以雙重身份揭示抒情主體的分裂性。"流思人"與"歸客"的意象疊合,恰如錢鍾書所言"當境厭境,離境羨境"的士人心態。考謝朓生平,此時正處永明年間外放時期,詩中"懷舊望歸"實有自況之意。這種主客交融的筆法,較之漢魏贈別詩的直抒胸臆,更顯永明體"圓美流轉"的特質。

頸聯"塘邊草雜紅,樹際花猶白"的設色藝術尤見匠心。紅白二色在青綠背景中的跳脫,既符合江南暮春的物候特徵(【荊楚歲時記】載"三月暮春,紅白雜糅"),又以色彩心理學強化離情。鍾嶸【詩品】評謝詩"奇章秀句,往往警遒",此聯可為註腳。

尾聯"日暮有重城,何由盡離席"暗用【詩經·王風】"日之夕矣"的經典意象,將時空焦慮推向極致。"重城"既是實指建康城郭,又象徵仕途阻隔,與鮑照【蕪城賦】"重江復關之隩"異曲同工。結句的反詰句式,較之江淹【別賦】"黯然銷魂"的直陳,更得含蓄雋永之致。

此詩在五言詩發展史上具有範式意義:其對空間維度的精密調度,預示了唐代山水詩的構圖法則;而情感表達的層遞性,則開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等長篇贈別詩的先聲。後世注家多關注其形式之美,實則詩中"高館""重城"等意象,已隱約透露出南朝士人在出仕與歸隱間的永恆困境。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2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謝朓〖送江水曹還遠館〗詩中的空間建構與情感張力析論】

謝朓此詩以精微的空間經營展現六朝文人獨特的離別美學。首聯"高館臨荒途,清川帶長陌"運用俯仰視角構築立體空間:高館之"臨"形成壓迫性視角,清川之"帶"則延展水平視線,二者構成十字坐標般的空間張力。這種建築性構圖實為永明體詩歌空間意識的典型表現,較之漢魏古詩的線性敘事,更顯視覺經營的自覺。

頷聯"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巧妙轉化物理空間為心理空間。"流思"二字雙關流水與思緒,將江水曹(水曹郎官)的職銜意象化,其"懷舊望歸"之情與首聯荒途長陌形成逆向張力。錢鍾書【管錐編】論六朝詩"山水方滋,老莊告退",此聯正是以宦遊之身陷"遠館",反襯精神指向故園的典型例證。

頸聯"塘邊草雜紅,樹際花猶白"的設色技法尤見匠心。紅白雜錯的視覺對比,既暗示春秋代序的時令特徵(【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傳統),又以色彩並置製造心理焦灼感。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與此同一機杼,皆通過色彩反差強化情感強度。

尾聯"日暮有重城,何由盡離席"將時空壓縮至極致:暮色中的重城既是實指建康城郭,更是心理距離的象徵。離席難盡之嘆,與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異曲同工,然謝詩更顯永明詩人特有的精緻克制。這種"欲盡不盡"的抒情方式,恰是鍾嶸【詩品】評謝朓"奇章秀句,往往警遒"的絕佳註腳。

全詩以空間轉換牽引情感流變,從高館荒途的物理空間,到懷舊望歸的心理空間,終至日暮重城的時空疊印,展現六朝送別詩"即目所見而托旨遙深"的特質。後世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寫法,實已胎息於此。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