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35|回覆: 0

[講古] 漢朝李陵事件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10-27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陵事件中李陵為何兵敗?李陵為何會投降匈奴?

那麼,李陵是如何兵敗投降的呢?

原來,李陵軍因為是步兵為主,所以行軍速度較慢,其行軍路線,早就被匈奴人偵查獲得。在李陵軍隊到達浚稽山時,被且鞮侯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團團圍住。

這種情況也早在李陵預料之中,一群步兵在大草原上長途行軍,想要瞞過匈奴人的耳目,痴心妄想,所以李陵並沒有驚慌。他先是命令士兵,用戰車圍成營寨,以為後盾,然後率領士兵在營寨前列陣。

漢軍士兵背靠營寨,持盾牌、長戟的士兵位於外層,以防守為主,抵禦匈奴人的進攻,弓弩手位於內層,以弓弩大量殺傷匈奴進攻的人馬。

匈奴人沒料到這隻漢軍的弓弩如此兇猛,吃了大虧,進攻的人馬,在一波波的弓箭和弩箭的射擊中,死傷無數,敗退而回。

李陵敏銳的抓住戰機,反守為攻,跟在匈奴敗兵後,銜尾追殺,又殺傷匈奴人馬數千。可惜因為沒有多少騎兵,無法繼續擴大戰果。

李陵也明白見好就收,見匈奴人馬已經聚攏,急忙率領漢軍,返回營寨前。

且鞮侯單于見自己的三萬大軍吃不下這支小小的漢軍,大怒,不斷從四面八方調集人馬前來圍攻。最後,共計調動了八萬人馬,圍攻李陵這支僅有五千人的隊伍。

眼見匈奴人馬越聚越多,李陵知道事不可為,率領人馬,緩緩後退。匈奴人馬怎麼可能放這支漢軍平安撤走,邊圍追堵截邊頻頻進攻,李陵則咬緊牙關,指揮漢軍邊打邊撤。

漢軍幾乎都是步兵,行軍速度較慢,但是防守能力強,而且弓箭厲害;匈奴一方則是人多勢眾,又都是騎兵,佔據戰略主動,但是面對漢軍的刺蝟戰術,一時間也沒什麼好辦法。

雙方鬥智鬥勇,戰鬥頻頻。

幾天下來,漢軍將士,大多帶傷。李陵命令將所有車輛都騰出來,讓受傷三處及以上的將士坐車,受傷兩處者駕車,受傷一處和沒受傷的繼續作戰。

李陵的安排,贏得了漢軍將士的一致擁戴。所以漢軍雖然傷亡慘重,但是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士氣。

漢軍傷亡不小,匈奴人的傷亡更大。大到匈奴單于氣憤不已,又頗為頭疼。

當漢軍到達一大片長滿蘆葦的沼澤地時,李陵打算利用地形,在蘆葦盪中和匈奴人打游擊。沒想到匈奴單于下了狠心,命人在上風頭放起火來。要知道,匈奴人是游牧民族,天生敬畏上天、大地,更是視草地、蘆葦等可供牛羊食用或者能作為燃料的植物為自己生存的根本,輕易不會大面積放火焚燒。現在,單于也是被李陵逼急了。

李陵也嚇了一大跳,急忙命人也從自己這邊放火,先燒出一片空地,才避免了漢軍被大火燒死的命運。

看着滿天的大火和濃煙,李陵將計就計,利用大火的阻擋,一路向南急行軍。等匈奴人發現漢軍根本沒受到大火的影響,已經跑出很遠的時候,單于心中的怒火遠高於原野上的大火,率領匈奴人馬,隨後苦追不舍。

等匈奴人馬追上漢軍的時候,前面恰好有大片樹林,漢軍又鑽進了樹林。樹林之中的戰鬥對騎兵非常不利,漢軍利用靈活性,又一次讓匈奴人馬損兵折將。

且鞮侯單于氣紅了雙眼,親自站在一座小山的山頭上,指揮人馬圍攻漢軍,並派他的兒子打先鋒。

有眼尖的漢軍發現了且鞮侯單于就在不遠處,急忙稟報李陵。李陵大喜,立刻組織起身邊的強弓硬弩,一齊向且鞮侯單于所站立處發射。

看着漫天飛來的箭支,且鞮侯單于嚇得魂飛魄散,在護衛的拼死保護下,慌忙下山躲避,再不敢在兩軍陣前露面了。

隨着漢軍距離漢朝疆域的邊界越來越近,匈奴人的進攻越加猛烈,一天中的進攻,多達數十次。匈奴人也是真急了,這要是讓這支漢軍平安返回,匈奴人的臉面可就算是丟盡了。且鞮侯單于更是暴跳如雷,下了死命令。匈奴人幾乎是沒日沒夜,反覆不停的在向漢軍發動進攻。這波未退,下一波又投入了進攻。

即使這樣的困境,李陵也還是從容應對。連續不斷的進攻,不但沒讓匈奴人佔到便宜,反而不斷的殺傷着匈奴人的兵力。

漢軍的勇猛、頑強及用兵的謀略,匈奴人馬傷亡的慘重,令且鞮侯單于膽寒了,萌生了退意。

且鞮侯單于認為,自己面前的這支漢軍,一定是所有漢軍中最精銳的士兵,他們的目的,就是將自己的大軍引誘向漢朝邊界,而在漢朝邊界附近,一定埋伏着漢朝數量龐大的軍隊。他們應該早就布好了口袋陣,就等着自己的人馬鑽進去呢。不能上這個當,我們應當撤退,不追了,大不了放這些士兵回漢朝就是。

此時,漢軍所處的位置,已經距離他們出發的居延,只有百餘裏的路程了。

李陵率領着五千漢軍步兵,轉戰上千裏,打死打傷匈奴人馬超過萬人,自己的士卒雖然也死傷慘重,但現在漢軍的隊伍,活着的,至少還有三千人。

當然,幾乎人人帶傷是必然的了。

就沖這份戰績,幾乎可以和衛青、霍去病相媲美了,甚至還要超出些許,畢竟,李陵率領的,是步兵為主啊。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6-25 02:35 | 顯示全部樓層
【李陵兵敗考略:兼論漢代邊將之困境】

李陵之敗,實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失之典型案例。太史公嘗言"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此中已暗含兵敗之機。今據【史記】【漢書】互證,析其緣由有三:

其一,戰略態勢之誤判。武帝遣陵出塞,本為貳師將軍李廣利分兵誘敵。然"步兵五千"對抗匈奴舉國之騎,實屬以卵擊石。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載:"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直",可見匈奴早得漢軍動向。王夫之【讀通鑑論】痛陳:"陵軍輕進,無後繼,此兵法所忌",可謂切中要害。

其二,戰術優勢之消長。陵軍初以"強弩射之,虜應弦而倒",確收奇效。然匈奴"八萬騎圍陵",形成十數倍兵力差時,漢軍"一日五十萬矢俱盡"(【漢書】),終至"士張空拳"之境。錢穆【國史大綱】指出:"漢弩雖利,難敵胡騎之眾",道出裝備代差之限。

其三,心理防線之崩潰。陵軍轉戰八日,"斬首三千餘級",然"士卒中矢傷,三創者載輦,兩創者將車",已至人力極限。當"軍居兩山間,虜遮狹絕道"時(【史記】),突圍無望而援軍不至,遂成壓垮駱駝之末草。顧炎武【日知錄】論此:"陵之降非本心,勢窮故也",實為公允之論。

至若投降之因,尤需置於漢代"節義"觀下審視。陵初欲"效曹沫之盟",詐降圖後效。然武帝誅其族,遂絕歸路。朱熹【資治通鑑綱目】斥其"失節",而王世貞【弇州山人稿】則謂:"陵之罪輕於(衛)律",此中評判差異,正顯歷史評價之複雜性。

要之,李陵事件折射出漢代邊將三大困境:君主戰略冒進與將領執行之矛盾、步兵軍團在草原作戰之天然劣勢、忠君觀念與求生本能之衝突。今人論史,當避免簡單道德批判,而應置於具體歷史語境中,方得公允認識。
百般唉嘆 發表於 2025-7-18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李陵兵敗浚稽山考辨】

李陵之敗,實為漢匈軍事態勢與戰略決策多重因素交織所致。細考【史記】【漢書】所載,可析為三端:

一、兵種劣勢與地理困局
李陵率五千荊楚步卒出塞,本為貳師將軍李廣利分兵之策。【漢書·李廣蘇建傳】載"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直",步兵在漠北草原遭遇八萬匈奴騎兵,實陷"以短擊長"之危。雖以武剛車為營、強弩為守,然【孫子兵法·九地】云"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步兵日行三十裏,終難脫騎兵圍追。太史公言"虜救死扶傷不給",足見殺傷雖眾,然"矢盡道窮"實為必然。

二、戰術成功與戰略失誤
陵軍"連戰八日,斬首萬餘",其"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的戰術,深得【吳子·應變】"以車騎堅陣而處"之要。然武帝遣陵"欲分匈奴兵",卻未予接應。【資治通鑑】載路博德"羞為陵後距"而貽誤戰機,暴露出漢軍指揮體系之弊。王夫之【讀通鑑論】痛陳"武帝之失,在輕用其鋒",可謂的論。

三、投降爭議與士節之辨
【答蘇武書】雖偽托,然"陵雖孤恩,漢亦負德"之嘆,折射出漢代"全軀保妻子之臣"與"殺身成仁"的倫理衝突。班固記"陵曰:'無面目報陛下!'"實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孫子兵法·九變】)的無奈。顧炎武【日知錄】論此事,謂"李陵之降,非得已也",然終違"君子守死善道"(【論語·泰伯】)之訓。

要之,李陵之敗,非戰之罪也,實為漢廷戰略冒進與後勤失當所致;其降雖存爭議,然觀【漢書·匈奴傳】載其"教單于為兵備",終未助胡侵漢,或可視為"降而不叛"的特殊個案。此事折射出武帝時期開邊政策的內在矛盾,亦為後世論"華夷之辨"留下深刻鏡鑒。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