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19|回復: 0

[講古] 汉朝李陵事件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10-27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陵事件中李陵为何兵败?李陵为何会投降匈奴?

那么,李陵是如何兵败投降的呢?

原来,李陵军因为是步兵为主,所以行军速度较慢,其行军路线,早就被匈奴人侦查获得。在李陵军队到达浚稽山时,被且鞮侯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团团围住。

这种情况也早在李陵预料之中,一群步兵在大草原上长途行军,想要瞒过匈奴人的耳目,痴心妄想,所以李陵并没有惊慌。他先是命令士兵,用战车围成营寨,以为后盾,然后率领士兵在营寨前列阵。

汉军士兵背靠营寨,持盾牌、长戟的士兵位于外层,以防守为主,抵御匈奴人的进攻,弓弩手位于内层,以弓弩大量杀伤匈奴进攻的人马。

匈奴人没料到这只汉军的弓弩如此凶猛,吃了大亏,进攻的人马,在一波波的弓箭和弩箭的射击中,死伤无数,败退而回。

李陵敏锐的抓住战机,反守为攻,跟在匈奴败兵后,衔尾追杀,又杀伤匈奴人马数千。可惜因为没有多少骑兵,无法继续扩大战果。

李陵也明白见好就收,见匈奴人马已经聚拢,急忙率领汉军,返回营寨前。

且鞮侯单于见自己的三万大军吃不下这支小小的汉军,大怒,不断从四面八方调集人马前来围攻。最后,共计调动了八万人马,围攻李陵这支仅有五千人的队伍。

眼见匈奴人马越聚越多,李陵知道事不可为,率领人马,缓缓后退。匈奴人马怎么可能放这支汉军平安撤走,边围追堵截边频频进攻,李陵则咬紧牙关,指挥汉军边打边撤。

汉军几乎都是步兵,行军速度较慢,但是防守能力强,而且弓箭厉害;匈奴一方则是人多势众,又都是骑兵,占据战略主动,但是面对汉军的刺猬战术,一时间也没什么好办法。

双方斗智斗勇,战斗频频。

几天下来,汉军将士,大多带伤。李陵命令将所有车辆都腾出来,让受伤三处及以上的将士坐车,受伤两处者驾车,受伤一处和没受伤的继续作战。

李陵的安排,赢得了汉军将士的一致拥戴。所以汉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是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士气。

汉军伤亡不小,匈奴人的伤亡更大。大到匈奴单于气愤不已,又颇为头疼。

当汉军到达一大片长满芦苇的沼泽地时,李陵打算利用地形,在芦苇荡中和匈奴人打游击。没想到匈奴单于下了狠心,命人在上风头放起火来。要知道,匈奴人是游牧民族,天生敬畏上天、大地,更是视草地、芦苇等可供牛羊食用或者能作为燃料的植物为自己生存的根本,轻易不会大面积放火焚烧。现在,单于也是被李陵逼急了。

李陵也吓了一大跳,急忙命人也从自己这边放火,先烧出一片空地,才避免了汉军被大火烧死的命运。

看着满天的大火和浓烟,李陵将计就计,利用大火的阻挡,一路向南急行军。等匈奴人发现汉军根本没受到大火的影响,已经跑出很远的时候,单于心中的怒火远高于原野上的大火,率领匈奴人马,随后苦追不舍。

等匈奴人马追上汉军的时候,前面恰好有大片树林,汉军又钻进了树林。树林之中的战斗对骑兵非常不利,汉军利用灵活性,又一次让匈奴人马损兵折将。

且鞮侯单于气红了双眼,亲自站在一座小山的山头上,指挥人马围攻汉军,并派他的儿子打先锋。

有眼尖的汉军发现了且鞮侯单于就在不远处,急忙禀报李陵。李陵大喜,立刻组织起身边的强弓硬弩,一齐向且鞮侯单于所站立处发射。

看着漫天飞来的箭支,且鞮侯单于吓得魂飞魄散,在护卫的拼死保护下,慌忙下山躲避,再不敢在两军阵前露面了。

随着汉军距离汉朝疆域的边界越来越近,匈奴人的进攻越加猛烈,一天中的进攻,多达数十次。匈奴人也是真急了,这要是让这支汉军平安返回,匈奴人的脸面可就算是丢尽了。且鞮侯单于更是暴跳如雷,下了死命令。匈奴人几乎是没日没夜,反复不停的在向汉军发动进攻。这波未退,下一波又投入了进攻。

即使这样的困境,李陵也还是从容应对。连续不断的进攻,不但没让匈奴人占到便宜,反而不断的杀伤着匈奴人的兵力。

汉军的勇猛、顽强及用兵的谋略,匈奴人马伤亡的惨重,令且鞮侯单于胆寒了,萌生了退意。

且鞮侯单于认为,自己面前的这支汉军,一定是所有汉军中最精锐的士兵,他们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大军引诱向汉朝边界,而在汉朝边界附近,一定埋伏着汉朝数量庞大的军队。他们应该早就布好了口袋阵,就等着自己的人马钻进去呢。不能上这个当,我们应当撤退,不追了,大不了放这些士兵回汉朝就是。

此时,汉军所处的位置,已经距离他们出发的居延,只有百余里的路程了。

李陵率领着五千汉军步兵,转战上千里,打死打伤匈奴人马超过万人,自己的士卒虽然也死伤惨重,但现在汉军的队伍,活着的,至少还有三千人。

当然,几乎人人带伤是必然的了。

就冲这份战绩,几乎可以和卫青、霍去病相媲美了,甚至还要超出些许,毕竟,李陵率领的,是步兵为主啊。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6-25 02:35 | 顯示全部樓層
《李陵兵败考略:兼论汉代边将之困境》

李陵之败,实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失之典型案例。太史公尝言"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此中已暗含兵败之机。今据《史记》《汉书》互证,析其缘由有三:

其一,战略态势之误判。武帝遣陵出塞,本为贰师将军李广利分兵诱敌。然"步兵五千"对抗匈奴举国之骑,实属以卵击石。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载:"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可见匈奴早得汉军动向。王夫之《读通鉴论》痛陈:"陵军轻进,无后继,此兵法所忌",可谓切中要害。

其二,战术优势之消长。陵军初以"强弩射之,虏应弦而倒",确收奇效。然匈奴"八万骑围陵",形成十数倍兵力差时,汉军"一日五十万矢俱尽"(《汉书》),终至"士张空拳"之境。钱穆《国史大纲》指出:"汉弩虽利,难敌胡骑之众",道出装备代差之限。

其三,心理防线之崩溃。陵军转战八日,"斩首三千余级",然"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已至人力极限。当"军居两山间,虏遮狭绝道"时(《史记》),突围无望而援军不至,遂成压垮骆驼之末草。顾炎武《日知录》论此:"陵之降非本心,势穷故也",实为公允之论。

至若投降之因,尤需置于汉代"节义"观下审视。陵初欲"效曹沫之盟",诈降图后效。然武帝诛其族,遂绝归路。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斥其"失节",而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则谓:"陵之罪轻于(卫)律",此中评判差异,正显历史评价之复杂性。

要之,李陵事件折射出汉代边将三大困境:君主战略冒进与将领执行之矛盾、步兵军团在草原作战之天然劣势、忠君观念与求生本能之冲突。今人论史,当避免简单道德批判,而应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方得公允认识。
百般唉叹 發表於 2025-7-18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李陵兵败浚稽山考辨》

李陵之败,实为汉匈军事态势与战略决策多重因素交织所致。细考《史记》《汉书》所载,可析为三端:

一、兵种劣势与地理困局
李陵率五千荆楚步卒出塞,本为贰师将军李广利分兵之策。《汉书·李广苏建传》载"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步兵在漠北草原遭遇八万匈奴骑兵,实陷"以短击长"之危。虽以武刚车为营、强弩为守,然《孙子兵法·九地》云"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步兵日行三十里,终难脱骑兵围追。太史公言"虏救死扶伤不给",足见杀伤虽众,然"矢尽道穷"实为必然。

二、战术成功与战略失误
陵军"连战八日,斩首万余",其"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的战术,深得《吴子·应变》"以车骑坚阵而处"之要。然武帝遣陵"欲分匈奴兵",却未予接应。《资治通鉴》载路博德"羞为陵后距"而贻误战机,暴露出汉军指挥体系之弊。王夫之《读通鉴论》痛陈"武帝之失,在轻用其锋",可谓的论。

三、投降争议与士节之辨
《答苏武书》虽伪托,然"陵虽孤恩,汉亦负德"之叹,折射出汉代"全躯保妻子之臣"与"杀身成仁"的伦理冲突。班固记"陵曰:'无面目报陛下!'"实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兵法·九变》)的无奈。顾炎武《日知录》论此事,谓"李陵之降,非得已也",然终违"君子守死善道"(《论语·泰伯》)之训。

要之,李陵之败,非战之罪也,实为汉廷战略冒进与后勤失当所致;其降虽存争议,然观《汉书·匈奴传》载其"教单于为兵备",终未助胡侵汉,或可视为"降而不叛"的特殊个案。此事折射出武帝时期开边政策的内在矛盾,亦为后世论"华夷之辨"留下深刻镜鉴。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