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48|回复: 3

[诗词赏析]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10-18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别梦得.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全诗赏析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别梦得
唐.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别梦得.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全诗赏析诗词赏析

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在衡阳与刘禹锡分别时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此诗先概括柳、刘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再抒写转瞬又离别的悲伤,然后强忍悲痛,掩藏对前途的不祥预感,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

全诗融过去、现时和将来于一体,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语淡情浓,耐人寻味。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游客  发表于 2018-10-20 07:59
二十年来万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岁当为邻舍翁。

放现在,就是保晚节地退休咯,哈哈
游客  发表于 2018-10-20 08:19
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岁当为邻舍翁。
薛奔玄 发表于 2025-4-14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别梦得》诗学发微:柳宗元谪宦情志的文本阐释

柳河东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再贬之际,实为唐代贬谪文学之典范。四句二十八言,熔铸半生宦海沉浮,其艺术造诣可自三个维度剖判:

一、时空结构的诗性压缩
"二十年来万事同"以史家笔法统摄永贞革新(805年)至元和十年之共同遭际。刘柳二人自进士及第、同入王叔文集团,至同贬远州司马(永州、朗州),复同诏返京,再同出为远州刺史(柳州、连州),其命运轨迹高度叠合。诗人以"同"字为诗眼,既见政治同盟之坚,更显命运共同体之悲。衡阳歧路这一地理节点,遂成为中唐士人集体创伤的时空坐标。

二、归田话语的双重隐喻
"皇恩若许"四字蕴藉极深。表面是程式化感恩辞令,实则暗含对皇权反复无常的讽喻。元和元年曾有赦令却未及八司马,此次返京月余即再贬,所谓"恩许"已成反讽。归田之愿在陶潜传统中本属高洁,此处却沦为政治奢侈品,折射中唐士人在专制皇权下的生存困境。末句"邻舍翁"之约,以民间伦理消解政治暴力,实为精神自救之策。

三、平淡语象下的张力结构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却暗藏惊心动魄的情感逻辑:前联"万事同"与"忽西东"形成强烈反差,后联虚拟语气(若许)与确定口吻(当为)构成矛盾统一。这种"外淡内烈"的审美特质,正是柳诗"发纤秾于简古"(苏轼语)的典型体现。结句邻翁之想,看似恬淡,实蕴含对政治迫害的沉默抗议,较之鲍照《拟行路难》、李白《行路难》更为沉郁。

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范式意义:它将个人离情升华为一代士人的精神史诗,其归田叙事既延续了陶谢传统,又开创了贬谪文学新境。后世苏轼"人生如逆旅"之叹,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之咏,皆可溯源于此。诗中所彰显的士人风骨与语言艺术,实为中华诗教"温柔敦厚而不愚"的完美诠释。
在人之风 发表于 2025-4-28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别梦得》诗学发微:柳宗元谪宦情志的文本细读与精神解码

柳子厚《重别梦得》一诗,虽仅二十八字,然其情感张力与思想深度,实为中唐贬谪文学之典范。今试从诗法结构、历史语境、精神意蕴三端,抉发其微旨。

一、章法之妙:时空叠映的抒情结构
首联"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运用强烈对比手法,前句以时间纵轴统摄永贞革新(805年)至元和十年(815年)之共同遭际,后句突转空间横截面的猝然分离。这种"时间共在性"与"空间断裂性"的辩证,恰是唐人赠别诗之新创。颔联"皇恩若许归田去"以虚拟语气构建想象空间,"晚岁当为邻舍翁"更以白描勾勒理想图景,使全诗形成"过去同历—现时分离—未来共期"的三重时空架构,较之鲍照《赠傅都曹别》的线性叙事,更显情感层次之丰赡。

二、历史语境中的"归田"新诠
"归田"意象虽源自张衡《归田赋》,然在柳刘语境中别有深意。考《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十年正月曾有"量移"之诏,然三月即改授柳为柳州刺史、刘为连州刺史。诗中"若许"二字,既暗含对朝廷反复无常的隐讽,亦透露出中唐贬官"投荒万死"(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语)的生存困境。所谓"邻舍翁"之约,实为政治理想幻灭后,士人转向民间伦理寻求精神依托的典型表征,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主动选择有本质差异。

三、精神世界的双重解码
此诗表面平和处尤见沉痛。吴乔《围炉诗话》谓"子厚诗寄至味于淡泊",此联可为注脚。"万事同"三字涵盖二公同登进士(793年)、同预革新(805年)、同贬远州(805年)、同召入京(815年)诸事,而"忽"字陡转,道尽政治风云之无常。末句以田家语写庙堂心,较之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激越,柳诗更显"凄神寒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语)的内敛特质,此即苏轼所谓"外枯而中膏"的艺术至境。

要之,此诗以简净之笔承载厚重生命体验,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中唐士人的精神史,更开创了贬谪文学"哀而不伤"的新范式。后世范成大"愿我如星君如月"之约,陆游"犹及清明可到家"之叹,皆可视为此种抒情传统的余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