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53|回復: 1

[诗词赏析]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10-15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全诗赏析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全诗赏析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全诗赏析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唐.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
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
从风一夜满关山。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全诗赏析赏析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月光下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

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6 09:10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全诗赏析赏析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5-1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高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的声景建构与边塞诗境》

高适此诗以笛声为枢机,将边塞风物与中原意象熔铸为独特的声景空间。"胡人吹笛戍楼间"起笔即定调于异域与军旅的双重语境,笛器本出羌胡,而戍楼乃汉家军事建制,二者并置已暗含文化交融之意。"楼上萧条海月闲"以"海月"意象拓展空间维度——岑参《碛中作》"平沙万里绝人烟"的荒寂,在此转化为月光浸润下的澄明之境,恰为笛音铺设空灵背景。

"借问落梅凡几曲"乃全诗枢转之笔。《乐府诗集》载《梅花落》本为横吹曲辞,诗人以"借问"拟人化笛曲,将听觉经验转化为视觉想象。落梅在中原诗歌传统中多喻高洁(如陆凯"折梅逢驿使"),此处却以虚笔重构边关风物,使江南春色与塞外朔风形成时空叠印。末句"从风一夜满关山"更以夸饰手法完成声象的弥散性转化:笛音化梅、梅随风散的连锁隐喻,既突破《梅花落》曲调的物理局限,又暗合"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的集体无意识。

高适的边塞诗常于雄浑中见微婉(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此诗尤显特色:其一,以"海月"对"关山",空间张力贯穿天地;其二,"几曲"与"一夜"形成时间密度差,使瞬间乐音获得永恒性;其三,"满"字兼摄听觉的充盈与视觉的广延,与王昌龄"高高秋月照长城"异曲同工。

唐人边塞诗中的笛声多具文化转喻功能。比较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的直抒胸臆,高适此作更重意象的层递转化,通过落梅意象的媒介作用,使戍卒乡思升华为审美共同体记忆。这种将乐府题现实化、又超越具体时空的艺术处理,正是盛唐边塞诗"即目骋怀"而"神超八极"的典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