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3|回復: 2

[诗词赏析] 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10-14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全诗赏析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歌
唐.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全诗赏析诗词赏析

这首绝句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前两句写少年,第三句写「酒」,第四句「马」,抓住描写对象特点,酣畅淋漓地点明边塞之与众不同。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

自古以来边塞诗,多写征戍之情,荒寒之境,而这首诗独以欣赏的眼光注视着草原风光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富有特征的形象点染出古代东北边地的生活画卷,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营州少年浑脱可爱的形象。

中华诗词

中华诗词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8-10-14 12:0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自古以来边塞诗,多写征戍之情,荒寒之境,而这首诗独以欣赏的眼光注视着草原风光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富有特征的形象点染出古代东北边地的生活画卷,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营州少年浑脱可爱的形象。
庄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4-11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营州歌》品鉴:高适笔下的边塞少年气象

高适此作以二十八字勾勒出盛唐边塞特有的生命图景,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白描手法的纯熟运用,更在于突破了传统边塞诗的抒情范式。全诗以"厌"字为眼,却非厌弃之意,实为"餍足""惯见"之古义,此一字之辨,足见诗人炼字之功。

首联"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构成空间与服饰的双重意象叠加。原野与城墙的垂直空间里,身着毛茸裘衣的少年纵马驰骋,其服饰的"蒙茸"质感与动作的矫健形成质感对比。这种视觉张力不仅再现了游牧文明的着装特征,更暗示了胡汉交融的文化语境——猎场已从传统荒野延伸至城垣之下。

颔联"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运用数字夸张与年龄倒错的手法。千钟不醉的豪饮与十岁骑马的早熟,共同构建出边民的生命强度指标。诗人特意选用"虏酒""胡儿"等称谓,非含贬义,实为突出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在盛唐语境下,恰成为令人神往的异质文化魅力。

此诗在边塞诗谱系中具有范式突破意义。相较于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悲壮、岑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绝,高适独取日常化的生活场景。诗人将审美焦点从战争创伤转向生命力的礼赞,以猎者代战士,以酒徒代征人,这种平民化视角在八世纪边塞诗中实属罕见。

诗中的少年形象实为盛唐精神的隐喻。其纵马豪饮之姿,既体现了游牧文明的尚武传统,又暗合唐人昂扬进取的时代气质。高适早年漫游燕赵的经历,使其能以内部视角观察边地生活,这种"在地化"的书写立场,超越了多数中原诗人猎奇式的边塞想象。四句诗中暗含的胡汉共生图景,恰是开元时期民族融合的生动注脚。

(全文共798字)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4-23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高适〈营州歌〉的边塞美学与民族志书写》

高适此诗以二十八字勾勒出唐代东北边塞的独特人文景观,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白描手法的纯熟运用,更在于突破了传统边塞诗的叙事框架,建构起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族志文本。

一、空间书写的范式突破
"厌原野"之"厌"当训为"饱览",非厌倦之意。营州少年对草原的熟稔,通过"狐裘蒙茸"的服饰细节与"猎城下"的空间错位得以强化。诗人刻意将狩猎场景设置在城墙之下,消解了"城/野"的二元对立,暗示着胡汉文化的交融状态。这种空间叙事迥异于王维"大漠孤烟直"的静态呈现,展现出动态的文化边界。

二、物质文化的符号系统
诗中"虏酒""胡儿"等称谓,实为唐代对东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千钟不醉的夸张笔法,既符合《史记·匈奴列传》"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的饮食记载,又暗合《北史》中室韦人"酿糜为酒"的酿造传统。十岁骑马的细节,则可与《旧唐书·北狄传》"俗皆编发,左衽"的记载互证,构成完整的物质文化谱系。

三、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高适将南朝边塞诗的闺怨主题,转化为对异质文化的客观呈现。这种书写方式上承《诗经·秦风》"王于兴师"的质朴,下启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崛,在盛唐边塞诗中独树一帜。其价值不在于战争场面的渲染,而在于捕捉到了文化接触带的日常瞬间。

此诗的艺术成就,在于用最小叙事单元承载最大文化信息量。每个意象都是经过人类学编码的文化符号,共同构建出八世纪东北边疆的"深描"文本。这种以诗证史的手法,使作品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研究唐代民族关系的珍贵史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