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571|回復: 1

[诗词赏析] 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8-9-2 2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全诗赏析

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全诗注释

1、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2、竹帛:代指书籍。烟销:指把书籍烧光。帝业:皇帝的事业。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虚:空虚。

3、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关:函谷关。河:黄河。空锁:白白地扼守着。

4、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祖龙:代指秦始皇。

5、山东: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6、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全诗译文

燃烧竹帛的青烟散尽帝业也化而为虚,函谷关和黄河白白护卫着始皇帝所居。

焚书坑内的灰烬未冷山东已发生暴乱,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本并不读书。

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全诗赏析

〖焚书抗〗是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8-9-3 09: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是刘项原来不读书吖,不止刘邦咯?
杨可 發表於 2025-6-22 05:13 | 顯示全部樓層
《焚书坑》史鉴新诠:论秦政文化专制与权力合法性的悖反

章碣此诗以"焚书坑"为切入点,实则是唐代士人对专制皇权与文化治理关系的深刻反思。全诗四句构成严密的逻辑链,每句皆含三重意蕴:表层史实、中层隐喻与深层哲思。

首句"竹帛烟销帝业虚"运用转喻修辞,"竹帛"代指文化传承系统,"帝业虚"三字直指权力合法性的瓦解。秦始皇试图通过垄断文化解释权来巩固统治(《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却不知文化专制恰是帝业虚化的开端。这种悖论正如《韩非子·五蠹》所言"儒以文乱法",暴露出法家思想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根本冲突。

次句"关河空锁祖龙居"以地理意象解构权力神话。函谷关与黄河作为天然屏障,在贾谊《过秦论》中本是"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的象征,诗人却以"空锁"二字颠覆传统认知。此句暗合《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治理智慧,揭示物理防御无法替代文化认同的统治规律。

第三句"坑灰未冷山东乱"采用时间压缩的艺术手法。据《汉书·五行志》记载,从焚书(前213年)到陈涉起义(前209年)实际间隔四年,诗人将之压缩为"灰未冷"的瞬时对比,强化了因果关系的戏剧性。这种艺术处理恰如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的笔法,通过时间变形凸显历史必然性。

末句"刘项原来不读书"最具反讽张力。刘邦"好酒及色"(《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学书不成"(《项羽本纪》)的史实,被提炼为对知识权力化的终极否定。这与《庄子·胠箧》"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哲学批判异曲同工,揭示出暴力统治与文化专制同样无法确保政权长治久安。

此诗在艺术上呈现"逆推式"结构:从文化毁灭(首句)到地理失效(次句),再到民变爆发(三句),最终归结为统治逻辑的荒谬(末句)。章碣作为晚唐诗人,身处藩镇割据时代,其批判锋芒实指当时宦官专权、科举腐败的现实。全诗深刻诠释了《周易·系辞》"履霜坚冰至"的治乱规律,至今仍为执政者提供着"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史记·陆贾传》)的历史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