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38|回覆: 0

[詩詞賞析] 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複製連結]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9-1 14: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詩賞析

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詩

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詩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繫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詩注釋

1、即事:以當前的事物爲題材所做的詩。

2、罷:完了;系:系好。不繫船:【莊子】曰『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即以『不系之舟』爲無爲思想的象徵。

3、正堪眠:正是睡覺的好時候;

4、堪:可以,能夠。

5、縱然:即使。

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詩譯文

垂釣歸來,卻懶得把纜繩繫上,任漁船隨風飄蕩;而此時殘月已經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裡起風,小船被風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擱在蘆花灘畔,淺水岸邊罷了。

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詩賞析

【江村即事】是唐代詩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詩敘寫一位垂釣者在深夜歸來連船也顧不得系就上岸就寢之事,描繪了江村寧靜優美的景色,表現了釣者悠閒的生活情趣。詩名雖題『江村即事』詠景,實則體現了詩人無羈無束的老莊思想。全詩語言清新自然,不加任何藻飾,信手寫來,反映了江村生活的一個側面,營造出一種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韓次 發表於 2025-6-18 00:44 | 顯示全部樓層
【江村即事】詩學發微:論司空曙漁隱詩的道家美學實踐

司空曙此作,誠盛唐田園詩派之逸響,其以二十八字構築的漁隱圖景,實爲老莊哲學的詩化呈現。今試從三重維度解其精微:

一、不系之舟的哲學意象
「不繫船」之筆非止敘事,實爲【莊子·列禦寇】「泛若不系之舟」的意象轉化。詩人將道家「無爲」哲思具象化爲漁父的放任行爲,船之飄搖與心之逍遙形成雙重互文。此種「去機心」的生存姿態,恰與同時代皎然【詩式】「意靜神王」之說暗合,體現中唐文人「外儒內道」的精神結構。

二、月落蘆花的意境經營
詩中時空設計極具匠心:月落時分的天象暗示子夜將盡,而「蘆花淺水」的空間定位又賦予畫面朦朧質感。這種「虛白」之境,非但符合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的美學追求,更暗通【周易】「白賁無咎」的素樸之道。詩人以水墨寫意筆法,在「有」(船、蘆花)與「無」(月落、夜色)之間構築禪道式的留白。

三、縱然的轉折修辭
後聯「縱然」二字陡轉,表面寫漁父對失船的豁達,深層卻完成由物質到精神的超越。這種「不滯於物」的態度,既承嵇康【答難養生論】「外物雖變,而內無憂患」的玄理,又下啟宋人「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生命智慧。其轉折力度之輕與思想重量之重,形成獨特的藝術張力。

要言之,此詩之妙不在摹景而在寫心,所謂「即事」實爲「即道」。司空曙以漁父形象爲載體,將莊子「天放」理想融入日常,其平淡語詞下涌動的,正是唐人「即世間而出世間」的精神暗流。後世如蘇軾【臨江仙】「小舟從此逝」、陸游【鵲橋仙】「一竿風月」,皆可視爲對此詩美學基因的承續與發展。

(全文798字)
龔秋 發表於 2025-7-18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江村即事】詩境蠡測與莊禪旨趣發微
司空曙此作,誠如諸家所言,以簡淡之筆勾畫江村夜泊圖景,然其深層意蘊尤值抉發。詩中"不繫船"三字實爲全篇樞機,既承【莊子·列禦寇】"泛若不系之舟"的逍遙意象,又暗合禪宗"應無所住"的解脫智慧。漁者夜歸不繫舟楫,非疏懶也,乃勘破執著的生命姿態——月落江村本自寂寥,何須強作安排?此中真意,正與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異曲同工。

考"蘆花淺水"之象,實具雙重審美維度:就其物質性而言,乃江南水鄉常見景致;就其象徵性觀之,則暗喻人生歸宿之自然天成。詩人以"縱然"二字盪開筆墨,將可能發生的"風吹船去"轉化爲詩意棲居的必然——扁舟縱失,不過暫泊荻花淺渚,終不離天地大化之懷抱。此種"即事而真"的觀照方式,深得南宗禪"平常心是道"三昧。

至若"月落堪眠"之句,尤見煉意之精。月落非但紀時,更構成心境的隱喻:當喧囂散盡、萬籟俱寂,恰是精神真正安頓之時。司空曙在此化用陶潛"帶月荷鋤歸"的田園意境,卻更進一層——不唯勞作後的休憩,直指存在本身的安然。

此詩藝術造詣,要在"即事名篇"而超然物外。全篇無一字說理,而老莊齊物、禪家隨緣之旨自現。其語言如清水芙蓉,不假雕飾,然"不系""縱然"等虛字運用,使二十八字中蘊含轉折跌宕之致。較之同時代"大曆十才子"工於形似的詠物詩,司空曙此作顯然更得神韻派三昧。

要之,該詩以漁事爲緣起,以江村爲畫框,最終呈現的是唐人精神世界中"無可無不可"的生命情調。後世評家謂其"得閒適之趣",尚屬皮相;唯有參透詩中"不系之舟"與"蘆花淺水"的哲學對話,方能領會詩人對自由境界的詩性詮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