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29|回復: 0

[诗词赏析] 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8-9-1 14: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诗赏析

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诗

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诗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诗注释

1、即事: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诗。

2、罢:完了;系:系好。不系船:〖庄子〗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即以『不系之舟』为无为思想的象征。

3、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

4、堪:可以,能够。

5、纵然:即使。

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诗译文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全诗赏析

〖江村即事〗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诗叙写一位垂钓者在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之事,描绘了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诗名虽题『江村即事』咏景,实则体现了诗人无羁无束的老庄思想。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加任何藻饰,信手写来,反映了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营造出一种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韩次 發表於 2025-6-18 00:44 | 顯示全部樓層
《江村即事》诗学发微:论司空曙渔隐诗的道家美学实践

司空曙此作,诚盛唐田园诗派之逸响,其以二十八字构筑的渔隐图景,实为老庄哲学的诗化呈现。今试从三重维度解其精微:

一、不系之舟的哲学意象
「不系船」之笔非止叙事,实为《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的意象转化。诗人将道家「无为」哲思具象化为渔父的放任行为,船之飘摇与心之逍遥形成双重互文。此种「去机心」的生存姿态,恰与同时代皎然《诗式》「意静神王」之说暗合,体现中唐文人「外儒内道」的精神结构。

二、月落芦花的意境经营
诗中时空设计极具匠心:月落时分的天象暗示子夜将尽,而「芦花浅水」的空间定位又赋予画面朦胧质感。这种「虚白」之境,非但符合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的美学追求,更暗通《周易》「白贲无咎」的素朴之道。诗人以水墨写意笔法,在「有」(船、芦花)与「无」(月落、夜色)之间构筑禅道式的留白。

三、纵然的转折修辞
后联「纵然」二字陡转,表面写渔父对失船的豁达,深层却完成由物质到精神的超越。这种「不滞于物」的态度,既承嵇康《答难养生论》「外物虽变,而内无忧患」的玄理,又下启宋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智慧。其转折力度之轻与思想重量之重,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要言之,此诗之妙不在摹景而在写心,所谓「即事」实为「即道」。司空曙以渔父形象为载体,将庄子「天放」理想融入日常,其平淡语词下涌动的,正是唐人「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暗流。后世如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皆可视为对此诗美学基因的承续与发展。

(全文798字)
龚秋 發表於 2025-7-18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江村即事》诗境蠡测与庄禅旨趣发微
司空曙此作,诚如诸家所言,以简淡之笔勾画江村夜泊图景,然其深层意蕴尤值抉发。诗中"不系船"三字实为全篇枢机,既承《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的逍遥意象,又暗合禅宗"应无所住"的解脱智慧。渔者夜归不系舟楫,非疏懒也,乃勘破执着的生命姿态——月落江村本自寂寥,何须强作安排?此中真意,正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异曲同工。

考"芦花浅水"之象,实具双重审美维度:就其物质性而言,乃江南水乡常见景致;就其象征性观之,则暗喻人生归宿之自然天成。诗人以"纵然"二字荡开笔墨,将可能发生的"风吹船去"转化为诗意栖居的必然——扁舟纵失,不过暂泊荻花浅渚,终不离天地大化之怀抱。此种"即事而真"的观照方式,深得南宗禅"平常心是道"三昧。

至若"月落堪眠"之句,尤见炼意之精。月落非但纪时,更构成心境的隐喻:当喧嚣散尽、万籁俱寂,恰是精神真正安顿之时。司空曙在此化用陶潜"带月荷锄归"的田园意境,却更进一层——不唯劳作后的休憩,直指存在本身的安然。

此诗艺术造诣,要在"即事名篇"而超然物外。全篇无一字说理,而老庄齐物、禅家随缘之旨自现。其语言如清水芙蓉,不假雕饰,然"不系""纵然"等虚字运用,使二十八字中蕴含转折跌宕之致。较之同时代"大历十才子"工于形似的咏物诗,司空曙此作显然更得神韵派三昧。

要之,该诗以渔事为缘起,以江村为画框,最终呈现的是唐人精神世界中"无可无不可"的生命情调。后世评家谓其"得闲适之趣",尚属皮相;唯有参透诗中"不系之舟"与"芦花浅水"的哲学对话,方能领会诗人对自由境界的诗性诠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