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36|回复: 2

[思维启发] 格局是什么意思?怎么样提高自己的格局?兼论王道格局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8-8-29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格局是指什么?如何扩大自己的格局?

文言的格局是什么意思

格局一词,未见于历代国学经典文言文书及其注疏,而尝见于宋代以后文学作品中,该语汇似颇受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影响而产生。

格,《说文》木长貌。《徐曰》树高长枝为格。穷究也。穷之而得亦曰格。《大学》致知在格物。又物格而后知至。

由此可见,格,原为高木长枝状,后引伸各义,如到达,如穷究,不同的层次格局的格物,物理知识都不同。

局,《说文》促也。从口,在尺下,复局之。一曰博,所以行棋,博局外有垠堮周限可用,故谓人材为干局。

因此,局是当局,此局,用通俗口语表达,就是“这一集”“这一次”“这一层”等。

所以,格局应当是指事物认知的层次。格局与道家里的器用概念相似,人之才,以其知之高深为准,人之才就是人的器用。所以,有这样的说法,这个人很大器大气是讹传,就是说这个人他对事物的认知层次很高,器用很大,堪当重任。

现在我们再看看历代的文学作品中的格局,其涵义就很容易理解了,如: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而后操术者人人争谈格局认知器用的层次之高,推富贵之由,徒足发贤者之一笑耳。”

《金瓶梅词话》第二九回“审格局才智层次,决一世之荣枯;观气色,定行年之休咎。”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奄宦上》“ 汉 、唐 、宋之奄宦,乘人主之昏而后可以得志; 有明则格局国家之体器已定,牵挽相杂。”

口语的格局是什么意思

上面是咬文嚼字式的理解,其实格局一词本身并不是正式的书面用语,而是通俗的口语,因此,将格局一词放入现代汉语中,更容易理解。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从小到大,对事物的认知,往往都有一种“我们是在逐步提升的成长”这样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格局在提升。

刚上小学那会,老师会教导我们,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好坏。但到了初高中,我们会发现,这个社会哪有什么对错好坏,每个人都有好坏,每件事都同时是对错,就看你判断的角度、立场是什么,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到了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大学几年,我们又会发现,善恶才是人的本性,有的人执善为念,有的人执恶为念。人一旦形成禀性,有了执念,就难以改变,因为他这个禀性是受到利益这个最基础的层面影响而慢慢形成的。这个时候,有的人格局会退化到唯利是从,有的人格局会提高,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因为每个对社会有责任能力的人,善恶禀性都已经确定,唯有法制可以维持各人之间的利益不发生过度的冲突,可以维持善恶的平衡,即公平正义。

然而,法制终究还是靠人来执行,格局进一步提升的话,会发现法制是具有巨大漏洞的,于是,超越了契约论的法制,就是人伦礼教。

所谓人伦礼教就是人道,我们的格局会提升到道统与治统的高度。道统,即是王道,王道是同时包括人伦礼教与法制王法的。王道是维持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核心,从礼教到王法,都只是实现并维持王道的工具。

到这里,智者会发现,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中国居然没有王道!由于供产主义的失败,中国的王道崩塌了,而且,治统顶层的稳定,居然仅仅依靠于小圈子的利益制衡。

但是,王道并不是最高的格局,王道之上,还有天道。三代王道终于周代,就是王道人道偏离了天道利益机制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这就是人性的天道。但天道是基础,却不是治统稳定发展的原因,人道王道才是治统稳定发展的原因。

由此可见,建立符合当代时势的人文王道,才是中国治统的当务之急。

怎么样提高自己的格局

格局提高的处事思维:于事无补。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处事当下之要事,对于当下要事补益,或者损害不大的细节,要忽略掉。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8-9-28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山之顶可以一览众山小,方泰山之腰,虽有此识,不出山腰之限,其处事眼界不得不以山腰之识为则。
游客  发表于 2018-12-26 19:21
格局应当是指事物认知的层次。

受教了!
卢色凸 发表于 2025-5-16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格局之义理层次与王道修养之道》

懋基君鉴:
拜读尊帖论格局之文,深契国学要义。今试以经史为基,分疏格局本义及修养之道,兼论王道格局之境界,以就教于方家。

一、格局之义理考辨
‘格局’一词虽晚出,然其义理可溯至先秦。《说文》释‘格’为‘木长貌’,引申为‘至’(《尔雅·释诂》)与‘穷究’(《礼记·大学》郑玄注);‘局’训‘促’,实含空间限定与局势判断双重意蕴。二者合观,恰如《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格局即人对事物认知的形上统摄能力与形下实践疆域的统一。

宋儒张载《正蒙·大心篇》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此即格局之真谛:非徒知识广博,乃心量涵摄万物之境界。故蔡绦言格局推富贵为末,黄宗羲论国家体器为本,皆暗合《孟子》‘先立乎其大者’之旨。

二、格局修养三重进路
(一) 格物以明理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实为根基。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强调‘即物穷理’,非谓记诵琐屑,实指通过经典研习(如《春秋》辨名分、《尚书》考治道)、历史鉴戒(《资治通鉴》观兴衰)、自然观察(《本草纲目》究物性),建立对天道人伦的系统认知。王阳明格竹七日,虽证‘心外无物’,亦示格物须身心俱到。

(二) 养气以扩量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乃关键功夫。文天祥《正气歌》列十二气节之士,可见格局提升需:
1\. 读圣贤书以养志气(如《论语》‘士不可不弘毅’)
2\. 历世事磨炼以壮胆气(范仲淹‘先忧后乐’即此境)
3\. 参天地化育以得清气(周敦颐‘窗前草不除’之意)

(三) 践行以成器
《周易·象传》‘君子以制器尚象’指明方向。曾国藩日记载‘每日楷书写日记、读史十页、记茶余偶谈一则’,看似琐碎,实为以具体功夫拓格局。王夫之《读通鉴论》更示:须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处理现实事务的‘器用’能力。

三、王道格局之终极境界
《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为最高典范。其特质有三:
1\. 时空贯通性:如孔子‘百世可知’的历史洞察
2\. 价值统摄性:董仲舒‘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超越精神
3\. 实践圆融性:张居正‘循名责实’的政事智慧

今人欲达此境,当依《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教:
小学阶段培基(洒扫应对知礼节)
中年阶段明理(经史互参识体用)
晚年阶段化境(随心所欲不逾矩)

结语
格局之修,实为性命双修之道。昔程颢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即大格局之写照。愿与懋基君共勉:以经典为舟楫,以世事为砥石,终臻‘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王道之境。

国学后学 谨识

(全文798字)

注:
1\. 引文皆据中华书局校勘本经典
2\. 修养方法融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3\. 王道论说参酌《贞观政要》《大学衍义》治国思想
佽飞 发表于 2025-5-24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格局之义理层次与王道修养》
(依国学体例答懋基君问)

一、格局本义考
"格局"虽未载于先秦经典,然其义理实承《大学》"格物致知"之统绪。考《说文》:"格,木长貌",喻认知如乔木抽枝,必循其理而渐高;"局,促也",示认知必有边界。二者合观,恰如朱子所言"即物穷理"——格局者,乃认知层次与思维疆域之统称。宋儒蔡绦所言"格局之高",实指对天道人事的体认深度,此与孟子"尽心知性"之说暗合。

二、格局进阶三境
1\. 器局之境:如《金瓶梅》相术之喻,止于个人荣枯得失,此小器之局。管子云:"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当破此境。
2\. 道局之境:黄宗羲论明代奄宦,已见国家体制之思。如张载"为天地立心",须将个体置于历史脉络中观照。
3\. 王局之境:《尚书》云"光被四表",阳明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此即王道格局——以宇宙为棋局,以生民为经纬。

三、扩局五要
1\. 格物筑基:依《近思录》"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当精研经史子集,如顾炎武"采铜于山"。
2\. 破执明理:效法邵雍《观物篇》,超越是非对立,所谓"以物观物,性也"。
3\. 养气拓胸: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皆言内在气象决定认知疆界。
4\. 经世致用:王夫之《读通鉴论》示人:须将圣贤道理验于实务,方是真格局。
5\. 参赞化育:《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终极格局在于与天地参,如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四、王道格局精义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章,实为格局最高范本。王道非权谋之术,而是:
以《洪范》"皇极"立中正之标
以《周易》"变通"应时势之迁
以《春秋》"微言"明义利之辨
昔范仲淹"先忧后乐"、王阳明"致良知",皆由此出。今人欲达此境,当如朱熹所言"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在知行合一中渐次提升。

结语
格局之修,犹若登山:始则见草木,继则观山势,终乃察星斗。孔子"下学而上达"一语,实为扩局要诀。吾辈当以经典为阶,以世事为镜,终臻"万物皆备于我"之境。此非空谈可至,必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慎之勉之!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