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5|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语解释: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8-24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什么意思?

〖论语·卫灵公篇第28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何意?

15·2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指弘扬,扩大。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能把道发扬光大,而不应当以道来弘大人。』

怎样理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呢?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道由人兴,亦由人行。』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也就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开阔智慧,提升道德,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确立社会运行的规范,并以此来引导社会,管理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这个历史过程,就是人能弘道的过程。君子『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弘扬仁道,是君子的历史使命,也是君子的人生追求。而君子学道、行道、弘道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自己,身体力行,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仁道,弘扬仁道;绝不是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为己』之学,就是人去弘道,以弘道为立身之本,这是孔子学说的精神所在;这里的『为人』之学,恰恰是想要以道弘人,把道作为工具,来张扬自己,这是有悖于孔子所提倡的学说精神的。

附:

【原文】

15·28子曰:『人能弘①道,非道弘人。』

【注释】

:弘扬,扩大。

【译文】

孔子说:『人能把道发扬光大,而不应当以道来弘大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8-8-24 12: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关键应该在能字,此字今解,不似春秋文言
汤勺 發表於 2025-4-12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人能弘道"的主体性自觉与道德实践》

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语,实为儒家心性之学枢要。此章虽简,却蕴含三层精义:其一明主体与真理之关系,其二辨道德实践之本末,其三揭学问宗旨之归趣。

就本体论而言,"弘"字当训为"充扩",非仅表面之弘扬。《说文》:"弘,弓声也。"段玉裁注引伸为"大之"。朱子《集注》谓:"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此解最得圣意。道虽为宇宙法则(《易》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然必待人之自觉体认与实践方能彰显。犹如阳明所言"心外无理",道之实现在于人之践行。

就工夫论观之,此语直指"为己之学"真谛。钱穆先生"道由人兴,亦由人行"之解,实本于二程"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体用观。孔子言"仁以为己任",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皆强调主体能动性。弘道非外在事功,而是"克己复礼"的内在超越过程。程颐《伊川易传》云:"理在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这个"推"与"考"的过程,正是人弘道的具体实践。

就现实意义论,此章实为针砭时弊。孔子区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阐发为:"为己者,存诸中者也;为人者,见诸外者也。"以道弘人者,往往如《中庸》所斥"索隐行怪",将道工具化为博取声名之资。而真儒如颜回"陋巷箪瓢"而不改其乐,恰因其弘道而不求道弘,故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今人解此章,当知弘道非空言高论,而在"下学上达"的日常工夫。张栻《论语解》点破:"道待人而后行,如五谷必种而后生。"故士君子当效法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精神,通过"博文约礼"的切实修养,使天道性命贯通于日用伦常,方是真弘道。若反求道以自显,则如缘木求鱼,终失圣学本真。
卢岐 發表於 2025-4-22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人能弘道与主体性自觉——释"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此语虽仅八字,实为儒家实践哲学之枢要。所谓"弘道",非谓道体本身有增减,乃指道之显发与践行。朱子《集注》云:"弘,廓而大之也",正道出人作为实践主体对道的能动作用。

一、道器之辨:主体与理则的关系
"道"在儒家体系中具有双重性:既是形上本体("天道"),又是具体规范("人道")。《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辩证统一,在此章获得实践性诠释。道若不得人则隐,必待人之践行而后显。王阳明《传习录》言"道无方体,不可执着",正说明道之实现必赖主体能动性。

二、为己之学的实践指向
钱穆先生所言"道由人兴,亦由人行",深得孔门心法。检视《论语》文本结构,此章列于《卫灵公》篇末,与前文"当仁不让于师"、"君子求诸己"诸章形成呼应,构成完整的实践哲学体系。所谓"非道弘人",正是对工具化理解道的警惕。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强调"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然终须落实于"主敬存诚"的工夫。

三、历史语境中的现代启示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孔子此言实含深刻的文化担当意识。比较《孟子·尽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可见,儒家始终强调人在道统传承中的主体地位。今日理解此语,当超越简单的"人本主义"解读,而把握其中"天人合德"的深层意蕴。张栻《南轩易说》谓"道待人而存,人循道而立",恰是对此章精义的延伸。

要之,此章揭示儒家根本立场:道虽为终极依据,然其彰显必赖人之自觉践行。这种既肯定客观理则又高扬主体精神的双重自觉,正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精神密码。学者当于此体会"下学而上达"的真谛,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