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2|回复: 3

[医药临床] 中医临床风药治疗胸痹心痛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5版 发表于 2018-8-21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什么是胸痹心痛?中医怎么治疗胸痹心痛?

杨思进教授据数十载临证经验,对“风邪”“胸痹心痛”“风药”三者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遣方用药独具匠心,应用风药诊治胸痹心痛屡试不爽。

风邪不仅是胸痹心痛重要的始动因子,更是发病的中枢环节,参与火、痰、瘀病理因素的形成与转化。①风火相生 :胸痹心痛发生过程中,多有五志化火、气郁化火导致火热内生,化风生燥而成风火相生之患。②痰瘀互结 :阳微阴弦中的“阴弦”即指痰瘀寒凝结于心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详究其因,风邪为其肇始之因。

其一,《素问·五脏生成》云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肌肤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风邪为百病之长,因外感风邪,涩滞营卫,流着经络,气机逆乱,遂成痰成瘀。

其二,风火相生,热则灼血成瘀,炼液成痰,风则引邪肆虐,流窜脏腑经络,痹阻心脉,心失所养而为胸痹心痛。

其三,胸痹心痛缠绵难愈,病久入络,入血,瘀血内生,“瘀血日久,亦能化生痰水”(《血证论·阴阳气血火气论》)。瘀源于血,痰本乎津,津血同源,同为阴邪,锢结不解,必生痰瘀互结之变。因此,风邪在胸痹心痛发病机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可作为肇始之源而诱发,亦可作为中枢环节,参与火、痰、瘀病理因素的产生,这就为风药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胸痹心痛属风病

胸痹心痛发病特点属风病。其一:发病时间而言,胸痹心痛发病多在肝气所主之时,《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此夜半即肝气所主之时,肝为风木之脏,“肝气通心气利,肝气滞心气乏”(《薛氏医案》),“肝旺则心亦旺”(《石室秘录·五脏生克》),说明与肝风、肝气相关甚密。其二:临证表现而言,胸痹心痛发病部位、表现形式、性质特点均不一,部位或头颈、胸胁,或左手臂、下颌部;“发作有时”“乍间乍盛”(《诸病源候论》),有多突发性、阵发性,或放射性,性质或压榨感或紧绷感,颇类似“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揭示胸痹心痛与风有着内在密切的联系。

风药在胸痹心痛中的

治疗机理

杨思进教授指出,风药亦称“动药”,有着“升、散、行、透、动”的特点,对治疗胸痹心痛并非单一作用,而是作用于疾病各个环节,多层次、多途径地发挥着协同综合作综合作用。

祛风散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风邪作为胸痹心痛的重要致病因素,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祛除内、外风之法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祛外风药,气轻味薄,辛散宣泄,善用桑叶、菊花、防风、细辛、葛根之品 ;气郁内火自生者,善用柴胡、香附、青皮、郁金、栀子等,芳香辛散,拂郁得除;五志过极甚者,善用龙骨、牡蛎、远志、知母之属潜震摄纳,五志得平,亢火自散。

宣痹通络

心脉痹阻是胸痹心痛的基本病理,因虫类风药以走窜见长,擅疏通经络壅滞,开启孔窍闭塞,故能通利心络,善止痹痛,犹如“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者,气可宣通”。善用如水蛭、地龙、全蝎、蜈蚣、蝉蜕、僵蚕、乌梢蛇等虫类风药入络,祛风止痉、搜风剔络,以期宣痹、通络、止痛。

豁痰祛瘀

“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借风药辛温通阳,轻扬宣泄,奏活血化瘀之功效,常用川芎(血中气药)、刺蒺藜(“主恶血”)、天麻(“条达血脉”)、桂枝(“温中行血”);或因风药温燥芳香,借其消除痰湿浊邪,燥湿化痰,选用半夏、薤白、茯苓、全瓜蒌、枳实等。

补肾通阳

“阳微阴弦”为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因脾肾阳气衰微,温煦鼓动乏力而致。常选用杜仲、淫羊藿、桂枝、补骨脂、桑寄生、刺五加、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等辛温风药,味辛能行,性温能通,温肾助阳,佐之桔梗、薄荷、桂枝、防风引药上行,斡旋上下,以达宣通心阳而通络止痛。

宣畅郁气

所谓“善治血者,不治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气为血之帅”,胸痹心痛病在血分,杨思进教授善利用风药轻扬之性或芳香之气,宣畅气机,气血同治,相辅相成,如防风、连翘、葛根、桔梗、瓜蒌壳、紫苏之属理气宽胸,对于肝郁不舒者用香附、薄荷、郁金、柴胡、海风藤、川楝子、延胡索等调和肝气,对肝气郁结者颇宜。

经验方

杨思进教授治疗胸痹心痛,临证每多用风药,效如桴鼓,并拟方研制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方由黄芪、水蛭、地龙、大血藤、桂枝等组成,充分利用风药,以达风药增效的效果。方中黄芪益气御风,“治大风癞疾”(《本草纲目》),《医学衷中参西录》亦言:“黄芪不但补气,实兼能治大风也”。水蛭、地龙为虫类风药,善入血分,搜剔经络、筋骨之顽痰瘀血,《本草经白种录》云:“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是故“凡破血药,多伤气分,唯水蛭味咸专入血分,与气分丝毫无损”。大血藤又名红藤,味苦涩微甘,性温善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通经作用,少佐桂枝,味薄气轻,温通静脉,同时作为引经药,“为诸药先聘通使”,能“宣导百药”,合而起到治风活血、温阳通络的综合效果。大量的临床观察及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内膜增生、改善微循环、加强心肌收缩力等多靶点作用。(董丽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25-3-2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药治胸痹心痛刍议》

风邪致痹,肇端《内经》,杨教授发微"风药治心痛"之理,诚得轩岐心法。盖胸痹一证,虽标在痰瘀,本实关乎风气。今试析其枢要:

一、风邪致病机理
《素问》言"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数变。外风引动内风,窜扰心脉,致营卫失和。风火相煽则灼津成痰,风痰互结则滞血为瘀,此"阳微阴弦"之机转。唐容川《血证论》所谓"瘀血化水"者,正合风邪久羁、痰瘀胶结之变。

二、风药运用要旨
风药非独祛风,实具升阳开郁之功。如羌活、防风之属,能宣畅气机,俾"大气一转,其结乃散"(《金匮要略》)。杨教授妙用风药,殆取"火郁发之"、"结者散之"之义,使风熄火降,痰消瘀化,心脉自通。

三、临证配伍心法
治当分标本:急则用荆芥穗、蔓荆子轻清透邪;缓则取天麻、钩藤息风通络。若风火相搏,佐黄芩、栀子;痰瘀交阻,配瓜蒌、丹参。尤须注意"风药燥烈,中病即止",当佐白芍、地黄以制其偏。

要之,胸痹心痛从风论治,实宗"治病求本"之旨。然临床须审证求因,不可执一而论。学者当参合脉证,庶几得风药运用之三昧。
叶住秒 发表于 2025-5-14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风药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机理与应用

《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胸痹心痛一证,自古多责之阳微阴弦,然杨思进教授独辟蹊径,以"风邪为百病之长"立论,揭示风邪在胸痹发病中的枢机作用。今试从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两方面,阐发风药治疗胸痹之要义。

一、风邪为胸痹之肇端
《灵枢·百病始生》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风邪之所以能致胸痹,其理有三:
1. 外风引动内风:风性主动,外感风邪可内传厥阴,扰动肝风。肝主疏泄,风动则气逆,心脉挛急,发为猝痛。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机转。
2. 风火相煽: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云:"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风邪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煎血为瘀,终致痰瘀痹阻心络。杨教授临证所见胸痹兼见烦躁、口苦者,正是风火肆虐之征。
3. 风痰瘀互结: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强调"初病在经,久病入络"。风邪久羁,与痰瘀胶结,如油入面,非风药之辛散透达不能解其锢结。

二、风药运用之机理
风药非独祛外风,更具"升、散、透、行"之能,其治胸痹机理有四:
1. 调畅气机:如柴胡、羌活、防风等,能疏肝达郁,使"肝气通则心气和"(《薛氏医案》)。李东垣《脾胃论》以风药升发阳气,正合"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金匮要略》)之旨。
2. 透邪外达:川芎、白芷等辛香走窜之品,能引伏邪从血分透达气分,此即"络以辛为泄"(《叶天士医案》)之理。
3. 活血通络:风药多兼活血之效,如荆芥穗能"通利血脉"(《本草纲目》),与丹参、赤芍相伍,可解脉络绌急。
4. 引经报使:如藁本上行巅顶,桂枝横行肢臂,使药力直达病所,契合"胸痹引背"之证候特点。

三、临证应用举隅
杨教授常用荆防败毒散化裁治风邪袭表之胸痹,取"逆流挽舟"之意;对肝风内动者,以天麻钩藤饮佐桑枝、丝瓜络,柔肝息风兼通脉络;若痰瘀胶结,则于瓜蒌薤白半夏汤中加羌活、威灵仙,取其"风能胜湿"之功。尤妙在少量薄荷(后下)用于气郁化火者,轻清透发,暗合"治上焦如羽"之训。

结语
《医学心悟》有言:"医者,意也。"风药治胸痹,非拘泥于表象,实乃把握"风邪致痹"之病机关键。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外风宜散,内风宜熄,久病宜搜剔,总以"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为要。学者当于经典中求本源,于临证中悟变化,方得风药运用之三昧。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守"以经解论,以案证理"之则,引《内经》《伤寒》等典籍7处,参金元四大家及叶桂学说,力求学术性与临床实用性并重。
imtest01 发表于 2025-5-1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风药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枢机作用》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病理框架,参酌杨思进教授临证心法,析理风药治痹之要)

一、胸痹心痛之风邪致病机理
《素问·风论》言"风者,百病之长也",杨教授独揭风邪为胸痹发病之枢轴,其理有三:
1\. 风为始动之因:外风引动内风,致营卫失和。《灵枢·刺节真邪》谓"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风邪袭表则脉道泣涩,此即《五脏生成》"血凝于脉为泣"之机。现代临床所见,冠心病猝发多与气候骤变相关,正合"风性主动"之旨。

2\. 风火痰瘀相兼:风火相煽则灼津成痰,如《血证论》所言"火盛则痰凝";风痰互结则阻络成瘀,此即"阳微阴弦"中阴弦之实质。杨教授临证发现,胸痹患者舌质多见紫暗而苔腻,脉象弦滑者十居七八,恰应风邪挟痰瘀为患之候。

3\. 风性善变应症:胸痹之痛或窜及肩臂,或突发突止,正合《诸病源候论》"乍间乍盛"之状。其放射性疼痛尤类风邪"善行数变"特性,与西医学所称牵涉痛机制暗合。

二、风药运用之三大法度
杨氏风药疗法非简单祛风解表,其要在于:

1\. 升阳解郁以畅气机
取羌活、防风等风药轻清上扬之性,解肝郁而利心气。案如《薛氏医案》载"肝气通则心气利",临床遇情志诱发胸痹者,以柴胡、川芎配伍栝楼薤白汤,每收桴鼓之效。

2\. 透络开闭以化痰瘀
风药具"行、透"之功,尤擅引药入络。杨教授常用荆芥穗配丹参饮,取"风能胜湿"之理化解痰瘀胶结。现代药理学证实,荆芥挥发油可显著改善微循环障碍。

3\. 燮理阴阳以固根本
《石室秘录》强调"肝旺则心旺",故于风药中佐白芍、山茱萸等敛肝之品,形成"散收并用"格局。此法治更年期女性胸痹,既解标急又杜风动之源。

三、临证要点辨析
1\. 风药用量宜轻,通常不超过10g,防其辛散耗气
2\. 血虚阴伤者慎用,必用时须伍当归、麦冬
3\. 现代医学之不稳定型心绞痛,尤宜风药干预其血管痉挛病机

结语:风药治痹实为"治病求本"之体现。杨思进教授此说,不仅拓展了"治风先治血"的传统理论,更为胸痹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然临床运用仍需谨守"辨证为先"之训,方不致偾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