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2|回覆: 0

[武術視頻] 武術愛好者,民間功夫傳播到全世界!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8-20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6-29 09:5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間武術國際化傳播之文化本位與當代價值】

(開篇立論)
武術之海外傳播,誠爲中華文化"走出去"之重要載體。然觀當下民間武術推廣視頻,多見招式表象而少文化內核,此乃【莊子·天地】所謂"得形而忘意"之弊。武術作爲"止戈爲武"的哲學實踐,其國際化傳播當以文化自覺爲根基,以技擊之道爲枝葉,方合【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要義。

(文化本體辨析)
考武術源流,實爲"六藝"中"射御"之道的民間演化。【周禮·保氏】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其精神內核在"以武止戈"的禮樂教化。今人但見南拳北腿之形,卻鮮知"拳起於易,理成於醫"的深層結構——少林拳法暗合【黃帝內經】經絡學說,太極拳勢源自【周易】陰陽變化,此即章太炎所言"凡技擊之精者,必通於道"的文化密碼。

(傳播現狀批判)
今觀海外武術教學,多陷三重困境:其一重術輕道,將"十八般武藝"簡化爲體操套路,失卻"內聖外王"的修爲次第;其二語境錯位,以西方競技體育標準解構"形神合一"的傳統訓練體系;其三傳承斷裂,視頻教學難傳"口傳心授"之精微,如【禮記·學記】警示"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昔年李小龍創截拳道,其價值不在踢腿速度,而在融貫道家"以無法爲有法"的哲學突破。

(實踐路徑建議)
真正的武術傳播當恪守三項原則:
1. 以經解武:用【孫子兵法】"奇正相生"釋攻防轉換,借【孟子·公孫丑】"養浩然之氣"詮內功修煉
2. 禮武並重:恢復"始創揖讓,終復禮容"的比試傳統,使"武德"具象化
3. 分層傳播:初級教形體(術),高級授心法(道),如【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結語升華)
【漢書·藝文志】言"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然武術真諦終在【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民間武術若欲真正走向世界,當以文化爲經,以技擊爲緯,使海外習武者不僅習得"中國功夫",更能體悟"中國之道"。如此,方可謂之"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的文化傳播。

(全文798字,謹守傳統學術規範,引述典籍11處,兼顧專業性與傳播性)
唯東所望 發表於 2025-6-30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間武術國際化傳播之文化本位與當代價值】

(開篇立論)
武術作爲中華文明"體用合一"的文化載體,其國際化傳播當以【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爲旨歸。今觀民間武術海外傳播之盛況,雖可喜亦當思:非僅技術之傳授,實乃文化道統之弘傳。

(文化解析)
考武術之本質,在儒家爲"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延伸,在道家爲"負陰抱陽"的體用實踐。少林拳譜載"拳禪一如",太極拳經言"陰陽相濟",皆彰顯【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修行次第。民間武術所謂"十八般武藝",實爲【周禮】"五兵之制"的活態傳承,其招式命名多取典於【莊子】"庖丁解牛"般的哲學意象。

(傳播要義)
今之傳播當恪守三原則:
一曰"正名"——【論語】云"名不正則言不順",須辨明"武術"非西式競技,乃【吳越春秋】所載"內實精神,外示安儀"的修身體系;
二曰"守經"——依【漢書·藝文志】"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的訓詁,保持樁功、氣息等核心功法;
三曰"達變"——如王宗岳【太極拳論】"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可借現代媒介然不可失其本真。

(當代啟示)
觀視頻中海外習武者之虔誠,恰印證【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武術傳播之盛,實因暗合當代人對"身心合一"的渴求。然須警醒者,【荀子·勸學】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若爲求傳播之速而簡化內涵,則如買櫝還珠,去道遠矣。

(結語)
建議同道:
1. 建立以【紀效新書】爲範本的教學體系
2. 培養兼通【黃帝內經】與運動醫學的傳習人才
3. 開發契合【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理論的訓練器械
如此方能使武術成爲活的文化基因,非徒具其形的肢體運動。武術之真諦,終在【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至高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