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6|回復: 1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8-19 2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

[宋]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成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全诗赏析

上阕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怕触动无法排遣的乡情,才不敢凭高眺远,但词人却不予点破,可以说是含而不露,深沉蕴藉。

下阕词人通过写新笋成竹、落花燕巢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思念之情。词人把视角从天空原野拉到了眼前的新竹燕巢。

一远一近,一大一小,丰富了词的层次感,也在广阔空间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的维度,使词的抒情更加真切、感人。

末句是景中情语,而其情过于深切,「忍听林表杜鹃啼」采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盼望回归故里的迫切之情。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6-8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浣溪沙》词境探微及周邦彦抒情藝術析論

周邦彥此闋《浣溪沙》乃北宋婉約詞之精品,其藝術構思與情感表達皆具典型意義。全詞以"樓"為觀景基點,通過空間層次的精心安排與時序變化的巧妙暗示,構築出立體化的詞境結構。

上片"樓上晴天碧四垂"二句,以仰觀俯察之法營造宏闊視野。"碧四垂"三字極具創造性,化用韓愈《晚雨》"天碧四垂"而更見凝練,將蒼穹描繪如帷帳垂落,與接天芳草形成閉合性空間意象。這種天地相接的構圖,實為詞人內心鬱結之外化。"勸君莫上最高梯"乃詞眼所在,表面勸阻登高,實暗含"不忍登高臨遠"(柳永《八聲甘州》)的傳統抒情模式,未言鄉愁而愁思自現。

下片轉入近景特寫,體現周邦彥"沉鬱頓挫"的筆法特徵。"新笋已成堂下竹"與"落花都成燕巢泥"構成精妙對仗,通過植物榮枯、物候變遷的並置,壓縮時間維度。竹笋化竹見其迅捷,落花成泥顯其無奈,二者共同強化光陰易逝之慨。末句"忍聽林表杜鵑啼"尤為警策,杜鵑啼血本已含悲,更著一"忍"字,將客居之痛推向極致。此處化用李商隱《錦瑟》"望帝春心託杜鵑"典故,而抒情更為曲折。

周詞藝術特色在此闋中表現顯著:其一,空間構圖講求層次,由遠及近,由宏觀至微觀;其二,善用物候意象群構建時間意識,新笋、落花、杜鵑皆具季節標記功能;其三,抒情方式含蓄深婉,以"勸君"的旁觀姿態表達主體情思,符合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

此詞在詞史發展中具有承前啟後意義。其空間處理方式上追溫庭筠"小山重疊金明滅"的畫面感,下啟吳文英"渺空煙四遠"的朦朧意境;而時序描寫則明顯受李煜"林花謝了春紅"的影響,又為南宋姜夔"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等句導夫先路。周邦彥以精嚴的法度運化前人遺意,正是其被尊為"詞家之冠"的藝術根基所在。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6-28 23:07 | 顯示全部樓層
《浣溪沙》词境探微及周邦彦抒情艺术刍议

周邦彦此阕《浣溪沙》乃北宋婉约词之典范,其艺术造诣可自三重维度剖判:

一、空间建构之精微
首句"楼上晴天碧四垂"以仰观视角拓出穹隆之境,暗合《文心雕龙》"仰观吐曜"之观照方式;"楼前芳草接天涯"复以俯察视角展平野之旷,形成"仰观俯察"的古典审美范式。此二维空间通过"劝君莫上最高梯"的转折性收束,构成张力结构——愈是极目骋怀,愈显乡愁难抑,深得《诗经·陟岵》"登高望父"的抒情传统精髓。

二、时间意识之渗透
下阕"新笋成竹""落花燕巢"二象,实为《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具象化呈现。词人将《论语》"逝者如斯"的哲思,转化为"堂下竹"与"燕巢泥"的物候变迁,时空交感中暗藏"黍离之悲"。此种手法较之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更为含蓄,却与杜甫"感时花溅泪"异曲同工。

三、抒情技法之演进
末句"忍听林表杜鹃啼"堪称词眼,既承《楚辞》"不如归去"的典故体系,又突破前人直抒胸臆的范式。词人以反问句式收束,使情感呈现"欲吐还吞"之态,恰合《礼记·乐记》"情深而文明"的美学要求。其"杜鹃"意象的运用,较之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更显凝练,在物我交融中完成情志的终极投射。

此词最妙处在"劝君莫上"与"忍听"的呼应结构:前者预防性克制,后者爆发性宣泄,形成情感张力的完美闭环。周邦彦以清真词派特有的"沉郁顿挫"之笔,将羁旅情怀提升至生命意识的哲学高度,较之柳永"渐霜风凄紧"更为内敛,比之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愈见深沉。

要之,此词在尺幅之间融铸天地、贯通古今,其"言近旨远"的特质,正体现严羽《沧浪诗话》所谓"词之极致,入神至矣"的艺术境界。读者当于"芳草天涯"处见宇宙意识,于"杜鹃啼血"中味生命悲情,方不负美成苦心孤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