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45|回復: 0

[中药大全] 中药材炙甘草的功效和作和

[複製鏈接]
药材大全 發表於 2018-8-19 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什么是炙甘草?有什么作用?

炙甘草功效与作用

【中药名】炙甘草zhigancao

【别名】炙草。

【英文名】GlycyrrhizaeRadixEtRhizomaPraeparataCumMelle

【来源】生药材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及根茎粗壮,皮红棕色。茎直立,带木质,有的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奇数羽状复叶长8~20cm;小叶7~17,卵形或宽卵形,长2~5cm,宽l~3cnl,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两面均被短毛和腺体;托叶阔披针形,被白色纤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花冠蓝紫色,长1.4~2.5cm,无毛,旗瓣大,卵圆形,有爪,龙骨瓣直,较翼瓣短,均有长爪;雄蕊二体,(9+1)。荚果条形,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外面密被刺毛状腺体。种子4~8,肾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炙草

炙草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

【产地分布】全国大范围有,主要集中在甘肃、新疆、四川一带。

【加工炮制】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蜜炙法: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炙品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蜜炙时,用炼蜜。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炮炙品用炼蜜25kg。)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外表皮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略有黏性。具焦香气,味甜。

【性味归经】性温,味甘。归心经、肺经、胃经、脾经。

【功效与作用】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用量2~10克,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动,脉结代。

【主要成分】主要含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甜素、子丁香烯氧化物、甘草萜醇、18α-羟基甘草次酸、异甘草次酸、甘草香豆精、刺芒柄花素、新甘草查耳酮D、光果甘草苷元、异甘草黄酮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炙甘草

炙甘草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6-21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炙甘草药性考辨与临证应用阐微》

炙甘草者,乃甘草经蜜炙炮制而成,其性味功效较生品有显著变化。考《神农本草经》载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而《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独重此品,足见炮制之妙。今就传统药学理论与现代研究,析其要义如下:

一、药性升降之变
生甘草性平偏凉,炙制后得蜜火之性,温润相兼。李时珍《本草纲目》谓:"甘温助脾,蜜制益彰。"其色转深黄,味愈甘醇,功专中焦,尤擅温补。归经虽仍主心、肺、脾、胃四经,然趋向守而不走,与生品清热利咽之效迥异。

二、核心功效析微
1. 补益中气:炙甘草得土气之厚,蜜制后补脾之力倍增。张仲景建中汤类方必用此品,治"虚劳里急"之证,现代研究证实其甘草酸能促进胃黏膜修复。

2. 复脉定悸:炙甘草汤以之为君,治"脉结代,心动悸"。《用药法象》称其"通经脉,利血气",今知其黄酮类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3. 调和诸药:陶弘景言其"解百药毒",蜜制后缓急之效尤著。现代药理学证实甘草酸可与多种药物成分形成复合物,调节代谢速率。

三、临证应用要点
1. 配伍精要:
合人参、白术(四君子汤)治脾虚泄泻
配桂枝、麦冬(炙甘草汤)疗心阳不足
伍干姜、附子(甘草干姜汤)救亡阳厥逆

2. 禁忌辨析:
反药之戒首载《本草经集注》,与甘遂等同用易致毒性增强,此因甘草酸促进醛固酮分泌,与峻下逐水药产生电解质紊乱协同效应。

四、现代研究佐证
1. 活性成分:
甘草甜素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异甘草素显示明确抗溃疡活性
甘草多糖可调节Th1/Th2免疫平衡

2. 炮制机理:
蜜炙使部分苷类水解为苷元,生物利用度提升;同时美拉德反应产生新活性物质,此乃传统"炒香"科学内涵。

五、使用注意
1. 连续用量不宜超过30g/日,防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2. 高血压患者慎用,或配伍茯苓、泽泻等渗利之品
3. 蜜炙程度以"握之不粘手,嚼之甜中带焦"为度

结语:炙甘草乃"国老"之变体,集补益、调和、缓急于一身。明其炮制之变,知其配伍之妙,方能尽显经方精髓。今人用此,当遵古而不泥古,参以西理,使千年良药焕发新机。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7-7 12:21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炙甘草之药性功用与临证要义》
(依《本草纲目》《伤寒论》法度释要)

一、名实考辨
炙甘草者,乃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经蜜炙炮制而成。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其生用偏清热,炙用则温补。蜜炙之法,以炼蜜文火缓煨,使甘缓之性益彰,诚如陶弘景所言:"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

二、性味归经析微
其性温润而不燥,味甘平而中和,归心、肺、脾、胃四经。张仲景《伤寒论》113方中,用甘草者达70方,其中炙甘草汤更示其"通经脉、利血气"之能。其归经之妙,尤在"入太阴补脾土,走少阴温心阳",此黄元御《长沙药解》所谓"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

三、功效主治发微
1. 补益中焦:炙草甘温入脾,能"强脾胃、长肌肉"(《神农本草经》),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常配伍人参、白术,如四君子汤。其蜜炙后黏稠之质,尤善缓急止痛,治脘腹挛痛效佳。
2. 复脉宁心:仲景炙甘草汤以之为君,治"脉结代、心动悸",取其甘温益气,通阳复脉之功。现代研究其甘草酸具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调节心律。
3. 调和诸药:王好古称其"调和阴阳,协和寒热",在麻黄汤中缓麻黄之峻,于承气汤制硝黄之烈,此"国老"之谓也。
4. 润肺祛痰:蜜制后润性增强,治肺虚久咳,常与杏仁、阿胶同用,如补肺阿胶汤。

四、临证运用禁忌
1. 十八反戒: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此《神农本草经》明训。
2. 湿热中满慎用:甘能助湿,凡舌苔厚腻、脘腹胀满者不宜独用。
3. 用量之度:寻常调药3-6克,复脉需用至12-15克,久服过量易致浮肿。

五、现代药理佐证
其所含甘草酸、甘草次酸具抗炎保肝之效;甘草多糖可增强免疫;异甘草素能抗心律失常。然现代研究亦证实,长期过量使用可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此古人"甘令人中满"之诫也。

结语
炙甘草乃"德高望重"之品,集补益、调和、缓急三功于一身。用得其宜,则如李东垣所言"助参芪成气虚之功";用之失当,则恐有壅滞之弊。临证当遵"辨证施药,君臣佐使"之则,方不负"国老"美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