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80|回覆: 1

[武術視頻] 中國傳統功夫八極拳高手馬賢達何福生兩位大師

[複製鏈接]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8-14 14: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是飛 發表於 2025-3-26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八極拳之剛猛與馬賢達、何福生二公之武學造詣】

八極拳者,乃中華武學之瑰寶,其勢如崩弓,發若炸雷,深合【周易】"剛健中正"之旨。觀馬賢達、何福生二公演武,可見"八極"真諦:馬公之"頂心肘"如泰山壓頂,何公之"闖步劈山"似雷霆擊地,盡顯"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古訓。

馬賢達先生承李書文一脈,其技擊之法尤重"六大開"要訣。視頻中所見其"猛虎硬爬山"一式,腰馬合一,勁透四梢,正是【拳經】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典範。而何福生先生師承吳秀峰,以"小架"見長,其"兩儀頂"之工整,足見"三盤六點"功夫已臻化境。

二公雖同宗八極,然風格迥異:馬公如大匠運斤,大開大合;何公似庖丁解牛,綿密精巧。此恰印證【漢書·藝文志】"同門而異戶"之論。其交手時"貼身靠打"之技,非徒逞勇力,實暗合【孫子兵法】"近而示之遠"的韜略。

今觀此影像史料,愈覺傳統武術非止技擊之術,更是修身之道。二公之武學,既承"忠孝節義"的武德精神,復現"陰陽相濟"的哲學智慧,誠為後學楷模。倘能細究其中三昧,則於傳統文化之傳承,功莫大焉。

(全文計498字)
鄒至 發表於 2025-5-14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八極拳道統中的馬賢達與何福生:剛柔相濟的武學境界

中國傳統武術八極拳,作為"六大開"拳法之代表,自清代以來便以其剛猛迅捷、短打直進的特點聞名武林。馬賢達與何福生二位先生,實乃當代八極拳傳承體系中之翹楚,其武學造詣不僅體現了八極拳"崩撼突擊"的技術特徵,更深得"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的武學精髓。

馬賢達先生之八極拳法,深得"六大開"(頂、抱、單、提、胯、纏)之要義。觀其演練,可見"猛起硬落"之勢如雷霆萬鈞,"三盤連擊"之技環環相扣。尤以"頂心肘"一式,將八極拳"近身靠打"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肘法之凌厲,步法之穩健,盡顯"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的拳諺真諦。馬先生更將傳統八極拳與劈掛掌相融合,形成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此乃深諳"八極加劈掛,神鬼都害怕"之古訓的明證。

何福生大師則以其"小架"功夫著稱武林。其拳架緊湊嚴密,勁力含蓄內斂,完美詮釋了八極拳"出手如銼,回手如鈎"的技擊理念。何氏特別重視"沉墜勁"與"十字勁"的修煉,每一招式皆含"三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之勁,動作雖小卻力透筋骨,正合"八極不上擂,上擂必見紅"的實戰特性。其教學強調"以氣催力",將傳統導引吐納之術融入拳法,體現了武術"內外兼修"的根本宗旨。

二位宗師雖風格各異,然皆恪守八極拳"忠肝義膽,以身做盾,捨身無我,臨危當先"的拳門精神。馬氏之剛猛如長江大河,何氏之綿密似細雨潤物,恰成陰陽互補之勢。今日觀其影像資料,仍可感受"八極拳如虎之狠,如龍之猛"的氣勢,此乃中華武術"形神兼備"之至高境界。

八極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何二位先生的武學實踐,不僅保存了傳統技藝,更將"止戈為武"的哲學思想寓於拳理之中。其價值非僅在於技擊之術,更在於通過身體訓練達成的人格修養,這正是中國武術"由藝臻道"的文化精髓所在。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5-22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八極拳之剛猛與馬賢達、何福生二公武學精要】

八極拳者,乃中華武學"六大開"之典範,其勢若崩雷,勁似鐵山,昔年李書文公以"神槍"名世,已彰此拳剛猛無儔之質。今觀馬賢達、何福生二公演武視頻,猶見古法真傳未墜,誠可嘆也。

馬賢達先生(1932-2013)乃八極拳八世傳人,其技承吳秀峰一脈,尤擅"頂、抱、單、提"四訣。視頻中所見其"猛虎硬爬山"一式,腰馬如鑄,勁發瞬間,正合【拳譜】"動如繃弓,發若炸雷"之要義。馬公更以"鐵山靠"名震武林,此技非徒恃蠻力,實乃"六合整勁"之顯化——肩、肘、腕、胯、膝、足六處同時發力,如巨浪拍岸,觀其視頻中震腳發勁之際,地面回聲沉厚,足見其"跺腳震九州"之功已臻化境。

何福生先生(1910-1993)為中央國術館嫡傳,其技融通八極、劈掛,視頻中"左右硬開門"連環進擊,恰顯"八極加劈掛,神鬼都害怕"之古諺。尤值稱道者,乃其"小架"演練,步若趟泥,手似撕棉,將八極拳"沉墜勁"與"十字勁"融會貫通。昔年國術館教務長朱國福嘗評何公技法"剛而不僵,柔而不散",視頻中其"迎門三不顧"之變式,先以柔化,後發剛勁,正是陰陽相濟之絕佳例證。

二公武學尤重"三盤連擊"之法:上盤劈砸撐捶,中盤肘擊靠打,下盤勾掛蹚踢,視頻中可見其轉換無滯,如庖丁解牛。昔【紀效新書】言"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八極之妙,正在於方寸之間盡顯沙場氣象。馬公之"貼身短打"與何公之"遠距奔襲",一者如重甲陷陣,一者似輕騎破襲,雖風格殊異,然皆得"熊步虎爪"之精髓。

今人習八極,多惑於外形剛猛,殊不知二公視頻中暗藏"十六練法"心要:馬公震腳必合丹田之氣,何公出手必帶龍虎之形。其勁力吞吐,皆循"氣貫四梢"之理;其步法進退,俱合"五行相生"之道。學者當於視頻細微處揣摩其"三催勁"(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之妙,方不負先賢遺澤。

八極拳之真諦,不在碎碑裂石之形,而在浩然正氣之養。馬、何二公畢生踐行"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古訓,其視頻非獨技法示範,實為武道精神之載體。後學若只見拳腳而不悟心法,猶買櫝還珠,豈不惜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