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6|回復: 1

[诗词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_每日一诗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8-12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飞来峰.王安石

中华好诗词

中华好诗词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词赏析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后两句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不知,王安石和苏轼的观点,你更认同哪个?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周佐 發表於 2025-4-3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苏二公观物之境——兼释"不畏浮云"哲思》

    王安石《登飞来峰》与苏轼《题西林壁》二诗,诚如帖中所言,实为宋代理趣诗双璧。然二者并非简单的正反命题,实乃观物境界的两种维度,犹太极阴阳之相生相济。

    荆公此诗作于鄞县任上,正值壮年锐意革新之时。"千寻塔"之喻,非独言物理高度,更暗喻其政治视野。考《王文公文集》可知,"不畏浮云"典出《新序·节士》"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荆公化用此典,实为变法张目。其所谓"最高层",乃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境,既含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的胸襟,又有荀子"解蔽"之思,体现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高度。

    东坡居士之句则蕴禅宗"破执"智慧。其《与参寥子书》云:"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正可作"不识庐山"注脚。这种"即物即真"的观照方式,源自庄子"齐物"思想,经临济宗"随处作主"的淬炼,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辩证思维。非谓认知局限,实倡多元视角。

    二者之异,本质是"格物"与"物格"之别。王诗承续程朱"即物穷理"路径,主张通过提升主体境界把握真理;苏诗则近陆王"心即理"之说,强调破除我执方见本真。犹如登山,一谓"凌绝顶而众山小",一云"山色无非清净身",实则殊途同归。

    今人读此二诗,不必强分轩轾。王诗之进取,可砺志士之气;苏诗之超脱,可解俗世之缚。譬若钱钟书《谈艺录》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真正要义,在于领会先贤观物之道,既要有"荡胸生层云"的眼界,也需"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智慧。
    戴坡 發表於 2025-7-17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介甫〈登飞来峰〉与东坡庐山诗之哲学分野》

    王安石此诗,诚宋人哲理诗之圭臬。"不畏浮云遮望眼"二句,非独状登高所见,实乃荆公变法心志之文学投射。考其意象源流,"浮云蔽日"语出《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而太白《登金陵凤凰台》亦云"总为浮云能蔽日"。荆公反用其意,以"不畏"二字破题,此中可见其政治抱负——变法者当具拨云见日之眼力,此正与《洪范传》"王者通明"之论相契。

    至若"身在最高层"之喻,尤堪玩味。考北宋士大夫建筑意象,塔者本为佛教圣迹,荆公却化用为儒家"格物致知"之象征。其《洪范传》尝言:"圣人独见之理,众人不能见",此与诗中"最高层"形成互文。盖荆公所言"高",非仅物理高度,实指认知境界——唯达"道"之极处,方能超越现象迷雾。此与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哲学观暗合。

    较之东坡庐山诗,二者虽同涉认知论,然取径迥异。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乃主客交融的认识困境,暗合庄子"齐物"之思;荆公则强调主体认知能力的决定性,近于荀子"解蔽"之说。若以禅理喻之,东坡似南宗"即心即佛"的顿悟,荆公则类北宗"渐修"之功。二者实为认知论之一体两面:东坡示人以认知的相对性,荆公则揭橥认知的超越可能。

    今人读此二诗,不必强分轩轾。荆公之语宜为改革者箴铭,东坡之句可为反思者镜鉴。然细绎荆公此诗,其价值尤在展现北宋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高度。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论及荆公,谓其"理想主义之色彩极浓",诗中"最高层"三字,正是这种理想主义的诗意呈现。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