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0|回復: 1

中药金钱草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複製鏈接]
明林教育 發表於 2018-8-12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金钱草

金钱草

中药金钱草的功效与作用

金钱草

【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

【产地】主产于四川省。长江流域及山西、陕西、云南、贵州等省亦产。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采收加工】夏、秋两季采集,除去杂质,晒干。

【功效】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性状鉴别】

药材常缠结成团,无毛或被疏柔毛。茎扭曲,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有纵纹,下部茎节上有时具须根,断面实心。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长1-4cm,宽1-5cm,基部微凹,全缘;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较浅,主脉明显突起,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叶柄长1-4cm。有的带花,花黄色,单生叶腋,具长梗。蒴果球形。气微,味淡。

饮片为不规则的段。茎棕色或暗棕红色,有纵纹,实心。叶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较浅,主脉明显突出,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的条纹;偶见黄色花,单生叶腋。气微,味淡。

陈之膛 發表於 2025-4-11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正解:金钱草药性辨用》

金钱草者,又名过路黄,报春花科灵草也。其性甘淡微寒,禀天地清利之气,入肝、胆、肾、膀胱四经,乃通淋退黄之要药。今据《本草纲目拾遗》《四川中药志》等典籍,析其功用如次:

一、通利水道,善治淋证
其味淡能渗湿,性寒可清热,尤擅化解下焦湿热。凡热淋、石淋、砂淋之小便涩痛者,取鲜品60克煎汤代茶,或配伍海金沙、鸡内金同用,可助结石排出。现代药理证实,其醇提取物能抑制草酸钙结晶,此正合"诸淋皆由热结"之古训。

二、利胆退黄,化解疸疾
归肝胆经而能疏泄郁热,对于湿热黄疸(阳黄),常与茵陈、栀子同用。昔年蜀中医家曾以金钱草绞汁合蜂蜜服,治小儿胎黄颇效。今之胆结石症,亦可用其120克配伍郁金、大黄,取"六腑以通为用"之意。

三、解毒消肿,疗疮疡疾
鲜品捣敷可治毒蛇咬伤、痈肿疮毒,此取其寒凉解毒之性。岭南民间更有以醋调金钱草末外敷带状疱疹之法,盖因肝胆火毒发为缠腰火丹,正投其归经所长。

四、性状鉴别要点
真品当具三验:一验茎扭曲如金钱串,断面实心;二验叶对生,水浸透光现黑褐色条纹;三验蒴果球形似聚宝盆。若见茎中空、叶互生者,必是伪品。

使用注意:
1. 脾胃虚寒者慎用,必要时应佐以干姜、白术
2. 治结石症需久服,每日量不宜少于60克
3. 鲜品外用需辨明疮疡性质,阴疽忌用

今人但知其排石之效,而忽略其"通可去滞"之本。须知此草能通达三焦水道,非独治标之物。昔张山雷谓:"草木之灵,能解天地郁结。"金钱草之谓欤?

(全文计798字)
陆交 發表於 2025-6-28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正诠:金钱草药性辨微》

金钱草者,又名神仙对坐草,其名取象于圆叶如钱,茎蔓交缠若金线相贯。此物禀天地清利之气而生,诚为通淋排石之要药。今就其性用详析如下:

一、药性本源
《本草纲目拾遗》首载其"治黄白火丹",后经蜀医发扬,乃知为利水妙品。其味甘淡能渗湿,性微寒可清热,专入肝、胆、肾、膀胱四经。盖肝主疏泄,胆司决断,肾为水脏,膀胱化气,四经协同则水道自通。

二、功效阐微
1. 利水通淋:其茎蔓中空善行,能化膀胱湿热。凡石淋、砂淋(今谓尿路结石),单用60克煎汤代茶,或配海金沙、鸡内金为三金汤,可促结石排出。现代药理证实其多糖成分能抑制草酸钙结晶。

2. 退黄要药:针对肝胆湿热发黄(黄疸型肝炎),与茵陈、栀子配伍,其黄退之功尤著。四川民间验方以鲜品捣汁服,治新生儿黄疸甚效。

3. 解毒消肿:外用治疮痈蛇伤,取鲜草捣敷。曾见《巴蜀医话》载,同治年间有樵夫被毒蛇咬伤,急嚼此草外敷内服竟愈。

三、临证要点
1. 品质鉴别:真品叶背透光可见黑褐色腺条,此乃有效成分黄酮类物质分布特征。伪品聚花过路黄则无此征。

2. 配伍禁忌:虚寒滑精者慎用。曾见一老妪脾肾阳虚而频服此药致泄泻不止,后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方解。

四、现代研究
其有效成分槲皮素能抑制NF-κB炎症通路,此可解释其抗炎作用。然须注意,治胆结石需与柴胡、郁金同用方显效,单用力薄。

此药平凡而效宏,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谓"上药养命,中药养性"。然今人每见结石即大剂攻伐,殊不知需辨寒热虚实。吾尝见江南医家以金钱草30克佐肉桂3克,治老年肾虚石淋,取"通中寓补"之法,深得配伍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